越戰中95%的士兵嗎啡上癮,為何回國後都戒斷了?

越戰中95%的士兵嗎啡上癮,為何回國後都戒斷了?

來源|喜馬拉雅FM魏學超的精品課《魏學超:心理學新知課》

現在生活中的各種玩樂項目讓人眼花繚亂,也十分容易讓人上癮,然而一旦上癮後會佔據過多時間、精力、金錢以及健康,把生活拖向一個糟糕的深淵。彆著急,戒癮有三招。

《成癮的大腦》的作者瑪婭·薩拉維茨,曾經是一位海洛因上癮者,為了治療自己,她首先試過“治療策略”戒毒。她用注射美沙酮來讓戒掉對海洛因的癮,但這樣做只能轉變對美沙酮上癮,讓它對身體的傷害沒海洛因快。

越戰中95%的士兵嗎啡上癮,為何回國後都戒斷了?

這種療法,是把成癮當做一種純粹的生理反應,一些藥物和毒品在生理上改變了大腦裡的一些生化反應模式,改變了大腦裡的神經連接通路,如果不能逆轉這些生理變化,那就嘗試去減緩病情的惡化。

薩拉維茨對此策略持批判態度。她認為成癮不單純是一種生理反應,也會受心理因素影響。接觸毒品時的情緒不同,對毒品的認識不同,甚至對毒品效果的期待不同,都會導致同一種藥物的成癮性發生劇烈的變化。

醫院會開出嗎啡這類的止痛藥物給病人,病人停藥會經歷一些戒斷反應,但反應過後幾乎都能脫離對這些藥物的依賴。因為他們並不知道自己服用的是成癮性藥物,他們也不會期待它會帶來某種效果,也不知道戒斷反應是自己在戒毒。

越戰中95%的士兵嗎啡上癮,為何回國後都戒斷了?

不能強調成癮是一種道德淪喪

懲戒策略使用效果也不佳。薩拉維茨販毒被捕後送進了戒毒所。在那裡,她要通過藥物來緩解戒斷反應,還要定期參加心理諮詢。她遇到的諮詢師想用爭鋒相對的辯論來扭轉她的錯誤認知,讓她意識到自己吸毒和販毒非常墮落。

懲戒策略是把成癮看做一種道德淪喪,墮落了就需要被拯救,需要去刺碰ta的人生底線,激起求生本能,洗心革面,遠離墮落的生活。

實際上,把人打進谷底再期待他自己爬出來,可能只是一些人的一廂情願。成癮本來就是因為對生活中很多挑戰無法適合,成癮於某物來尋求安慰。如果讓他們更痛苦,只會更依賴避風港裡的溫暖。

越戰中95%的士兵嗎啡上癮,為何回國後都戒斷了?

有利於人們戒癮的環境,不應該只有冷冰冰的懲罰和訓誡,應該要讓人感覺到溫暖、關愛和滿足。再適應策略的核心,就是要給成癮者提供這樣的環境。

尋找成癮的源頭

解決成癮的思路是“曲線救國”,不把注意力只放在成癮上,去挖掘、解決那些導致成癮的問題,重新適應環境。

越南戰爭時有20%的美國士兵在戰場上海洛因成癮,但回國後有95%都戒斷了。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活環境發生了劇變,沒有戰爭,沒有死亡,沒有焦慮,又能感受到家人的關愛,迴歸正常的社會生活。這些人沒有去進行什麼戒毒治療,只是度過了生活裡的難關,毒癮問題就自然化解了。

越戰中95%的士兵嗎啡上癮,為何回國後都戒斷了?

薩拉維茨通過再適應策略,戒除了毒癮。她染上毒癮的一個主要原因父母離婚後,她不知道如何處理與他們的關係。找到這一淵源,她與諮詢師以及所有家庭成員敞開心扉,充分的感情溝通後,她與自己父母的關係逐漸彌合,感受到來自家庭的溫暖。

薩拉維茨在被捕和戒毒的4年時間裡,完成了大學學業,還在媒體行業裡嶄露頭角。她的生活和工作有了越來越多的狩獵樂趣和享用樂趣,生活已經讓人上癮,毒品哪還有那麼大吸引力。

如果想幫助身邊的人戒癮,最好的辦法就是關愛和尊重。提供他們新的尋求慰藉的方式,用關愛的行動去幫成癮者解決他們生活裡的適應障礙,幫他們營造有更多狩獵樂趣和享用樂趣的學習環境。

越戰中95%的士兵嗎啡上癮,為何回國後都戒斷了?

尊重成癮者的人格,他們不是道德墮落的罪人,相信他們有重新學習和再適應的能力,而人只有在受尊重的環境裡才能更好地學習和適應。

現在的很多年輕人玩網絡遊戲成癮,遊戲被設計得越來越有狩獵和享用快感,但也許最要害的問題是年輕人越來越難以適應生活的其他方面,不是遊戲太美好,而是生活太無奈。

關於主播:

魏知超,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博士,寧波大學心理學系講師,心理學科普作家。善於提取書中精華,深層提煉背後邏輯,結合日常生活妙趣橫生地與各種心理學知識相串聯,搭建出一套新的學科認知體系。幫助受眾去學著用理性思維,做一個真正的聰明人。

關於喜馬拉雅:

中國第一音頻平臺。隨時隨地,聽我想聽!4.7億用戶的共同選擇,聽段子聽小說聽新聞聽音樂,就用喜馬拉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