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今天11月14日是“聯合國糖尿病日”,為何中國成為了“盛糖大國”?中國是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國。糖尿病逐漸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給人們帶來了沉重的健康和經濟負擔,中國的糖尿病前期人數高達五億,中國人不信,美國人卻猜中了。

2007年,中日醫院楊文英教授和她的研究組做了一次全國性調查,並將調查結果發佈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中國糖尿病的患病率已升至9.7%,患者人數高達9240萬。這個數字讓當時衛生部的官員很難接受,甚至有人給《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寫信質疑這個結果。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改變高熱量食物攝入調整到健康膳食

然而在楊文英教授公佈這個數字的15年前,因獲普利策獎的科普名著《槍炮、病菌與鋼鐵》而出名的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教授賈雷德·戴蒙德在《自然》雜誌上撰文說,“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正在改變,糖尿病將引發嚴重的公共健康問題”。戴蒙德教授的這個預言在當時無論是世界還是中國都沒有引起重視。今天“戴蒙德預言”不幸被證實。 據2013年權威部門發佈的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1.6%,處於糖尿病前期的人佔總人口的50.1%。也就是說,不到10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糖尿病患者;每兩個成年人中,就有一個屬於糖尿病前期。根據這項開展於2010年的調查,我國糖尿病患病率超過美國(11.3%),患者人數達1.14億,超過印度,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糖尿病第一大國。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有些患者得知自己得了糖尿病的時候,猶如晴朗的天空突然之間烏雲密佈,情緒一下子壞到了極點。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在人們的印象中糖尿病是慢性病,一輩子都治不好。果真如此嗎?除了“晴天霹靂”的情緒轉變以外,患者還會有滿腦子的疑問:糖尿病究竟是什麼?為什麼我會得糖尿病?糖尿病有什麼危害?糖尿病該怎麼治?

糖尿病和生活習慣密切相關,是所謂的“富貴病”。為什麼同樣這麼生活的人還健健康康的,唯獨我得了糖尿病呢?簡單地說來,那是因為糖尿病是具有遺傳傾向性的。關於糖尿病的發生,醫學裡有一個很貼切的比喻:遺傳因素將子彈上膛,生活習慣摳動扳機。遺傳是一個神奇的事情,是難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這個角度看,糖尿病確實是一輩子也治不好的病。或許您無力改變容易得糖尿病的體質,但要想控制住糖尿病的發作,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卻絕對不是空想。從這個角度出發,只要糖尿病的病情穩定,一輩子與您和平共處,不就相當於“治好”了嗎?糖尿病的治療涉及方方面面,但萬變不離其宗,大體上可分兩步走:

第一步,改善高血糖的狀態。

第二步,維持這種改善的狀態。

糖尿病是遺傳病?子孫後代都會得病?有些讀者看了難免擔心:我得了糖尿病,那我的孩子將來也會和我一樣嗎?在此,有必要作個說明。我們說的“糖尿病有遺傳傾向”並不意味著“糖尿病是遺傳病”。也就是說,子女從糖尿病親屬那裡遺傳的只是容易得糖尿病的體質,並不是糖尿病本身。也絕不是說,父母得糖尿病,子女也遲早會得糖尿病。具有糖尿病傾向的體質,再加上不良的生活習慣,才會真正地導致糖尿病。因此,如果您是一位糖尿病患者,請注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把發病的誘因扼殺在萌芽階段,使孩子健康成長。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節儉基因”學說 1960年代,美國遺傳學家尼爾首次提出“節儉基因”學說。他認為,人類祖先曾長期生活在食物匱乏中,生產力低下與人口過度繁殖導致饑荒頻發。因此,那些具有“節儉”適應性的能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將食物轉化為脂肪儲存在體內的人,才能更容易生存下來。而這些具有“節儉基因”的人,原本是自然進化的勝出者,卻在穩定富足的現代社會,因更易囤積脂肪而患上糖尿病。 尼爾教授的“節儉基因”說,從另一個角度解釋了中國人現在的糖尿病高發率。原來這部分人群,基本都經歷了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饑荒時代,而現在的生活卻是如此穩定富足。而且受過苦的爺爺奶奶們生怕孩子們也吃不飽,就玩命給孩子吃,吃撐了才覺得好,熱量超標,代謝失調,造成胰島素抵抗,進一步發展為糖尿病。所以第二代,乃至孫子輩都被長輩把胃撐大了。什麼生個大胖小子,都是這樣來的,巨大兒發展為糖尿病的概率很大。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能夠佐證尼爾教授的“節儉基因”假說的案例還出現在瑙魯。貧窮而又勤勞的島民祖先把“節儉基因”一代代傳給瑙魯人,當外來的西方生活方式被帶進島上的時候,瑙魯人身體裡的這種基因一時無法適應突然降臨的富足生活。

而歐洲人則由於早已習慣了現代生活方式,節儉基因在他們體內已逐步消失,所以同樣的生活環境並沒有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糖尿病。另外歐美人胰島素分泌量是亞洲人的一倍,這也是基因。

不過遺傳基因是子彈上膛,生活習慣決定是否扣動扳機。

“荷蘭饑荒研究” 1998年,《柳葉刀》雜誌發表了糖尿病領域著名的“荷蘭饑荒研究”。這項研究結果表明:在1944-1945年饑荒時在媽媽肚子裡捱餓出生的荷蘭人與之後一年食品供應正常時出生的孩子相比,成年後更易發胖,並伴有胰島素抵抗和餐後血糖升高。

我國的三年大饑荒等研究 “遭遇中國大饑荒的嬰幼兒成年糖尿病風險增加”,這個結論是2010年中國疾控中心的馬冠生等人得出的,同時發表在2010年的《糖尿病》雜誌上。

馬冠生他們通過2002年中國國家營養和健康橫斷面調查,找到了1954-1964年出生的農村受試者7874人,結果發現,遭遇過1959-1961年三年中國大饑荒的胎兒與兒童,成年後患高血糖症與糖尿病的風險增加,其中,又以後來營養過剩者更甚。虧嘴的一代人,玩命給第二代第三代吃!各種所謂的好吃的!好喝的,飲料。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糖尿病要靠自己

糖尿病卻有所不同,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建議固然重要,但光靠醫生並不能實現“妙手回春”。要想治好糖尿病,還得靠您自己。糖尿病是一種典型的“生活習慣病”。顧名思義,這是由於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解鈴還需繫鈴人”,患者自己不改善生活習慣,任何“仙丹妙藥”也無濟於事。要改變從前的生活方式,醫生所能夠做到的也只是提出建議。是否接受這些建議,是否付諸行動,全取決於患者自己的意志。

或許在別人看來是貪食、慵懶的生活方式,自己看來卻是在享受生活的“安逸”。

好像不抽菸不喝酒不玩命吃大肉就不是享受生活一樣!其實大多數人把日子過反了,那些揮霍健康才是應該反對的。

但是,能改變您自己的只有自己!自己不行動起來,再好的治療也是空談。勸君莫圖一時之快,耽誤了一輩子的幸福。主動參與糖尿病的治療,是真正治療的開始,也是成功的關鍵。糖尿病的治療目標是血糖值正常大多數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在遺傳基礎上,受到不良生活習慣的刺激,最終發病的。

但具體到每一個糖尿病患者,又有各自不同的發病細節。張三的發病原因是A,李四的發病原因是B,王五的發病原因是C+D……正因為這許許多多的不同,糖尿病的具體治療也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辦法”,針對不同患者需要實施不同治療。每個患者需要改善的生活習慣有所不同,使用的藥物有所不同,需要治療的併發症有所不同……治療的體系紛繁複雜,因人而異。儘管如此,糖尿病的治療有著一個不變的、單純明瞭的目標:使異常升高的血糖值恢復正常,並保持下去。糖尿病治療中要注意定期隨診。隨時瞭解自己的指標。

如何確實有效地開展治療被診斷糖尿病後要立即行動起來。

有些患者,在自己被診斷為糖尿病之後,震驚、懊惱之餘,還始終不肯接受自己是一個糖尿病患者的事實。糖尿病的治療越早開展越容易控制病情。隨著病情的發展、併發症的發生,治療也日益變得複雜和困難。如果在疾病早期不及早行動,會白白錯過治療的大好時期。

當您費了老半天勁,掛了一個糖尿病的專家門診。老專家仔細詢問了您的病情後,卻不給您開藥,唯獨告訴您好好吃東西,好好鍛鍊身體。

然後您滿腦子問號、懊惱地走出了專家門診,嘴裡嘟囔著:“什麼專家呀,究竟有沒有給我好好看病。”這樣的場景並非虛構,現實生活中並不鮮見。其實,老專家已經給您好好看病了,是您自己曲解了醫生的良苦用心。當糖尿病病情較輕時,只要好好調整自己生活的狀態,血糖還是有可能恢復正常的。這正是生活習慣病最大的特點。事實上飲食療法和運動療法正是糖尿病治療的支柱。有時候,只要您努力做好這兩方面,血糖值就會奇蹟般地回落到正常,犒勞您的努力和付出。而如果您不重視飲食和運動,也就沒有掐斷糖尿病這種生活習慣病的根源,再好的藥物也愛莫能助。好比斬草未除根,草兒們自然會“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當醫生向您建議飲食和運動療法時,您要試著去全面瞭解實施的步驟和具體內容。只有您瞭解得深刻,才不會固執地認為不用藥物就好得慢,才會有行動力去嘗試飲食和運動療法。“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只要您堅定腳步,一步一個腳印,在發力中也就實現了到達。對糖尿病要有起碼的知識“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當您向糖尿病宣戰時,如果對這個敵人沒有些許的瞭解,自然不會有打勝仗的底氣。醫學又是一門博大精深的科學,您要想在短時間內成為自己的“醫生”也絕不可能。但糖尿病的治療也需要患者的配合,從疾病治療的出發也罷,從醫生的願望也罷,都希望患者能對糖尿病有最低限度的瞭解。說起來,這也不難。糖尿病的治療過程中,您會定期地複查和隨診。在這個過程中,您會接觸到各種化驗,聽醫生介紹各種治療方法,如果您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向醫生詢問,大部分的醫生會用通俗的方式向您作出解釋。這樣,您關於糖尿病的知識也會日漸豐富,久而久之,您就成為自己的“專家”了。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

老天爺發給我們每個人的牌都差不多,如何打好這些牌就是我們的本領了。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就是充滿了各種不健康的生活習慣,比如我經常看見肥胖的父母,帶孩子逛超市,買各種甜飲料,吃好幾個冰棍冰淇淋(這些就是冰凍甜飲料),充滿了都是遊離糖(白砂糖果糖果葡萄漿等),直接刺激胰島素,而且沒有任何運動習慣。是肥胖,糖尿病的誘因。如果能早一些醒悟,還能救救孩子。

大部分人都是在渾渾噩噩的情況下得了糖尿病,如果此時幡然醒悟,配合用藥,開始運動,學會吃飯,量化膳食,把血糖控制在合理範圍。終身和糖尿病和平共處,不導致併發症。有很多活到100歲的例子。

從夫妻備孕之前就開始按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和中國居民平衡膳食餐盤量化吃飯,均衡搭配,食物多樣,食不過量,養成運動習慣,保持放鬆心情充足休息,遠離菸酒。產後母乳餵養,合理量化添加輔食,從小教會孩子吃飯,到了成年不至於大吃大喝。這一點日本的食育做得最好,每個幼兒園,中小學都有註冊營養師參與配餐。日本的肥胖率不到4%。中國高了五六倍。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在中國,曾經被稱為“成年型”的2型糖尿病近年來有年輕化、低齡化、幾何級化發展的趨勢。那些胃口好又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小胖墩”已經逐漸成為搶佔成年糖尿病“地盤”的主力。 細想中國糖友幼年化現象,一是也許和節儉基因有關,再者就是中國經濟發展以及國人肆意飲食不加節制的後果。

本身這些孩子的父母,祖父母都捱過餓受過窮,就認為孩子得胖,才健康,生怕孩子餓著,重蹈覆轍像自己當年捱餓一樣。就給孩子玩命吃,吃到吐還吃呢。

本來身體的瘦素和胰島素胰高血糖素負反饋調節系統知道飢飽,飽了就不吃了,長肉了就自動抑制食慾。

結果生生讓家長喂成了胰島素抵抗,瘦素抵抗,負反饋破壞,變成正反饋。越吃越胖,越胖越愛吃,越覺得吃不飽。

糖尿病的根源就是不良生活習慣。

生活可口可樂化 在祖父輩生活中沒有可口可樂等碳酸帶氣飲料的年代,溫飽也成問題,那個時候糖尿病三個字對於整個國人都是遙遠的事情。 但今天,從嬰幼兒開始,解渴這件簡單的事情,有太多機會被可口可樂、雪碧等代替了我們原來“甜蜜的井水”。等成年工作以後,不是快速以雞腿堡等各種快餐而解決,就是常常出入高檔酒店開會、吃飯,將滿桌的珍饈佳餚收入肚中。

這樣的生活,誰都無法抵擋。 “吃得多”、“吃得好”、“吃得精”,青少年的三吃生活,也是造成糖尿病在青少年中“流行”的原因。 久坐不動的一代 科技的發展、經濟的提升,帶給中國人的不但是飲食結構的改變,也是出行方式的改變。

中國人無論男女老幼都普遍開始享受家庭小汽車帶來的舒適和便捷,不知不覺間,就給人體帶來了改變。 據統計,一位男性在擁有小汽車以後,體重將平均增加1.8公斤,達到肥胖標準的可能性將增加一倍,而中國的小胖子比例已經是幾十年前的好幾倍了。 工作環境加上交通工具的變化,令中國中產階級和白領階層的體力活動明顯減少,一個龐大的“久坐群體”的形成,是糖尿病廣泛流行、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趨勢的重要因素。

有調查顯示看電視這件再平常不過的生活,也和糖尿病的多發密切相關。哈佛大學著名的“護士健康研究項目”發現,每天看電視兩小時,可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風險14%。分析認為,看電視是所有靜坐活動中健康風險最高的一種,原因可能是看電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很容易吃東西、喝飲料。

在美國窮人多,在中國“富人”多 “在美國,是窮人得糖尿病的多;在中國,是富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大慶研究核心成員之一、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李光偉教授如此分析國人的糖尿病現象。但這裡的“富人”要打引號。

美國的有錢人注意飲食健康,流行打理家務、去健身房鍛鍊,把身體練得精瘦,得糖尿病的自然就少。而經濟狀況較差的美國人為了省錢,吃便宜而高熱量的食品,也沒有錢去健身房鍛鍊,所以大胖子多,得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的也就多。 中國的中產階級及以上的富人,正好在享受著美國窮人的生活方式,糖尿病的高發也就不言而喻了。

長此以往,中國人得糖尿病將是大勢所趨中國成年人中有一半人已經處於糖尿病前期。“你想象一下,如果這些人未來全都轉為糖尿病患者,那將會對中國的醫療體系帶來多大的衝擊?”糖尿病專家李光偉如此擔憂的說。

如果不加以控制,不是糖尿病前期的另一半成人或早或晚也會成為糖尿病前期。成為糖尿病前期以後如果不加以生活方式干預,大多數都有轉變成糖尿病的風險。 中國的下一代呢?如果不改變目前肆意的飲食習慣、繼續久坐的生活方式,將會有更多的小胖子誕生,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將變成糖尿病大軍的一員。國人目前的生活方式已經和糖尿病的發生率高度切合,每一箇中國人都有成為糖尿病的可能性。 對於糖尿病前期,世衛組織的診療指南並不推薦藥物干預。唯一能夠阻斷他們繼續演變成糖尿病的辦法,就是生活方式干預,也就是當一個人擁有充分的食品和充分的運動時間時,要學會吃和運動。

父母以身作則,帶著孩子從小養成運動習慣,會吃會練,打敗糖尿病!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95%的糖尿病是可以扼殺在搖籃裡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