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诸侯86:又一位名将接受东汉朝廷征召慨然赴死

在袁绍、袁术对峙的过程中,中原的几大州幽州、冀州、青州、豫州、兖州、荆州、并州、扬州都搅和进来了,独独徐州紧挨在旁边,一直两边都不睬,安安静静的过自己的小日子。徐州刺史陶谦在诸侯乱哄哄闹做一团的时候,参与过的不多事情里,有一件我们之前提到过,那就是派兵支持名将朱俊讨伐董卓。可是没等朱俊去讨伐呢,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就带兵先来了。屯兵在中牟的朱俊虽被击败,但依然坚持在洛阳周边继续与董卓的军队周旋。


十八路诸侯86:又一位名将接受东汉朝廷征召慨然赴死

图1、朱俊

就在李傕等人打跑了朱俊,按照凉州军队的习惯性动作,劫掠周边的颍川等地的时候,长安的董卓被杀,他们的直接领导牛辅被杀。绝路之上的李傕等,在求王允赦免没被许可的情况下,举兵攻打长安,结果绝处逢生,打下长安之后,李傕、郭汜等联合把控了东汉朝廷。

面对东汉中央突如其来的变化,听到消息的各地诸侯肯定是有反应的,但被史书记载下来的不多。其中反应最为迅速,而且联合采取了行动的就有陶谦、朱俊他们。关于他们具体的行动记载在后汉书朱俊传中。以徐州刺史陶谦为首,共同推荐当时还带兵在中牟一带、地位功劳都很高的朱俊为太师,一起讨伐李傕等人,迎奉天子。


十八路诸侯86:又一位名将接受东汉朝廷征召慨然赴死

图2、李傕等人占领长安(《犯长安》)

陶谦等劝进朱俊的书信如下:徐州刺史陶谦、前扬州刺史周乾、琅邪相阴德、东海相刘馗、彭城相汲廉、北海相孔融、沛相袁忠、泰山太守应劭、汝南太守徐璆(qiú)、前九江太守服虔、博士郑玄等斗胆向车骑将军河南尹进言:“国家刚遭了董卓之难,紧接着又是李傕、郭汜之祸,幼主被劫持,忠良被残害。而且现在与长安朝廷音信隔绝,不知道皇帝是凶是吉。如今无论是在位的官员,还是有识的士人,莫不忧惧。大家都知道如果没有明哲雄霸之士,这样的祸乱就不能被遏制。自从关东诸侯起兵以来已经有三年。州郡之间相互观望,没有一个全力出击,反而互争私变,更相疑惑。我们这些人共同商议,谋求消除国难,都一直认为‘将军有君侯之尊,文武兼备,应运而出,士人君子没有不瞻仰佩服的。’我们一致推荐将军为元帅,在将军指挥带领下,一心一德、彼此激励,挑选精悍的军队,就可以深入敌后直指咸阳。而且我们粮草战备丰富,是足够支撑半年以上的。”


十八路诸侯86:又一位名将接受东汉朝廷征召慨然赴死

图3、北海相孔融及其属下(《北海救孔融》)

陶谦等人这份劝进朱俊的信件,列了一长串名单,都是刺史、郡守一级的高官,可以想见当时除了分列在袁绍、袁术两边争夺地盘的诸侯们,东汉地方上还是有很多官员对东汉朝廷心存向往的,以陶谦为首的这一群人就是。这群人希望有一个强人出来带领他们,平定李傕等人的叛乱。虽然陶谦为首的这帮人以文人为主,但每个人手上此时都是有军队有地盘的。可他们看好的朱俊,能听他们的吗?

之前袁绍他们也做过类似的事情,就是在讨伐董卓无果的时候,决定一起拥立刘虞为皇帝;在刘虞坚决不干的情况下,又让刘虞领尚书事,代行东汉朝廷的权责,刘虞一样坚决拒绝。刘虞为啥拒绝?当然不能否认他对东汉朝廷的忠心。但刘虞之所以拒绝的坚决,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看好不看好自己被拥立这件事。你们这群人,刚开始干的时候一定是热火朝天的,可一遇到事,肯定一个个跑的比谁都快,到时候扔下我这个冒牌皇帝出来顶雷,没门。一群文人官员撮合着干事,没有有效的组织,没有直接强制的统属关系,谁来当老大,都是白给。


十八路诸侯86:又一位名将接受东汉朝廷征召慨然赴死

图4、刘虞

朱俊的传记里,没有记载朱俊怎么回复陶谦他们。不过朱俊却接受了另外一个选项,而给出这个选项的就是李傕等人把控的东汉朝廷。李傕听取了太尉周忠、尚书贾诩等的建议,征召朱俊入朝。朱俊接到旨意之后,马上就准备动身。朱俊的属下、士兵都抗议朱俊这么做。朱俊的这些属下想明明有陶谦他们给出的光明大道不走,为啥非要到混乱不堪的长安去?

朱俊这么回到部下的质疑:“君主召唤臣下,应该等不及套车就赶快应招,何况天子亲自下诏书!况且李傕、郭汜都是只会算计自己利益的小人,樊稠更是庸才一个,都没有长远的谋划打算,而且他们相互之间势均力敌,用不了多久一定就会生出变乱。到时候我抓住机会,可成大事。”


十八路诸侯86:又一位名将接受东汉朝廷征召慨然赴死

图5、贾诩

两个选项,一个当老大带大家一起攻打长安,一个是跑到长安去做李傕他们的囚徒,朱俊毫不犹豫选择了后者?朱俊给出的答案只说了去往长安的好处,对大势的分析,我们不得不佩服朱俊,李傕、郭汜他们果然没太长时间就相互厮杀了起来。如果不看个人命运,只看形势走向的话,朱俊分析的一点没错。

朱俊没有说留下来听从陶谦等建议的坏处,可一切不言自明。当乌合之众老大,能有好果子吃吗?打过黄巾、平定过黑山军,深知用兵之道的朱俊,知道仗不是陶谦他们说的那样打的,如果没有一个可以绝对控制的军队,将来要遭遇的,远比自己冒险去长安惨的多。于是朱俊推辞掉陶谦等人的建议,接受朝廷的征召,到东汉朝堂上做了九卿之一的太仆。


十八路诸侯86:又一位名将接受东汉朝廷征召慨然赴死

图6、来到汉献帝身边的朱俊(《犯长安》)

十八路诸侯讲到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好几起一方大员冒死接受朝廷征召的事情了。最早的是董卓当权之后,征召自己的老对手手握重兵的皇甫嵩进京,皇甫嵩完全有能力造反,可是皇甫嵩却慨然赴任,一到京城就被董卓下到监狱里。之后王允的老乡,身为左冯翊的宋翼,在长安被攻陷后,毅然决然的接受李傕等人把控的朝廷的征召,结果不但自己被杀、王允一家也被杀。再下来就是我们刚刚介绍过的朱俊。


十八路诸侯86:又一位名将接受东汉朝廷征召慨然赴死

图7、内讧的李傕、郭汜(《犯长安》)

明明有更好、更明智、主动权更大、更优的选择,为什么这些人就是不选,而是选择那一个最差最差,可能将自己身家性命都搭上的选项呢?皇甫嵩应招的时候没有回答,可在朱俊、宋翼这都明确的说到了皇权,说到了面对皇权臣子应该有的态度。抛开宋翼不谈,皇甫嵩、朱俊两位是平定黄巾之乱的首功之臣,论声望、论打仗、论带兵,可能没有人能超得过他们。可打仗真能解决所有问题吗?如果打仗是没有绝对的皇权在上的话,接下来会怎么样?后果,是作为常胜将军的他们不能负担和承受的。在被朱俊拒绝了之后,徐州刺史陶谦会怎么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