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本文摘自《戰逗法則》;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高精尖武器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是有些傳統武器憑藉其造價低廉、易於製造的特點,仍舊被世界各國大量使用,地雷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從明朝初年研發的世界上第一款真正意義上的地雷,到1903年俄國製造出第一種制式化地雷,再到如今發達國家將地雷智能化升級,地雷,這款人類戰爭史上最“賤”最“不要臉”的武器,從未淡出人們的視野。不過話說回來,如今的戰爭早已不是當年規定時間、地點的文明約架和排隊槍斃,戰場態勢瞬息萬變,沒準什麼時候就“掛”了,命都押上了,還“要臉”幹什麼?

地雷主要有陣地防禦、道路封鎖、拖慢追兵和對敵佔領區的襲擾等作用,和古代的機關陷阱類似。當然,現代也有用陷阱殺傷士兵的例子,比如“越戰”和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就經常被出其不意的陷阱花式虐殺。不過陷阱的佈設實在太慢、太煩瑣,而且佔地面積較大,容易被敵人發現。相比之下,利用火藥爆炸和破片殺傷,且只有罐頭盒大小的地雷更容易被軍隊批量使用。在“越戰”期間,美軍33%的傷亡是由地雷造成的。

目前,地雷主要分為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兩大類。與反步兵地雷相比,反坦克地雷通常擁有更多的炸藥,並且引信被改造成只會被車輛觸發。比如,反坦克地雷的壓發引信必須在承受一定噸位的碾壓後才會爆炸,普通士兵踩上去不會有反應。那麼,電影中的那個陳年老梗——踩中地雷為什麼一定要等鬆開腳才爆?你可以理解為這是安裝了松發引信的地雷(主角踩的永遠是松發雷)。事實上,松發引信很少用,一般常用在詭雷上。絕大部分地雷都是絆發和壓發,基本上踩到就炸,才不會留時間給大夥煽情呢。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地雷的引爆方式取決於安裝了什麼樣的引信,我們所熟知的可能只有壓發引信、松發引信和絆線引信。其實有些地雷裝了反拆除引信,工兵一旦剪斷絆線,就會“boom”的一下爆炸。當然,地雷的引爆方式還遠遠不止這些,有些地雷可以由無線電控制引爆,或是通過電力起爆器起爆,還有定時引爆等。再高級點的可以通過感應車輛引擎發出的聲音引爆,或是感應到車輛經過地面時產生的震動而引爆,甚至感應到大型金屬物體經過便引爆。這幾種引爆方式,常見於反坦克地雷。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製造一顆地雷的成本很低,往往只需幾美元。佈設地雷的方法也比較簡單,不過也是有操作規範的,不是挖個坑埋點兒土就算完事。首先,雷坑的深度要按照地雷的厚度來定,太深可能會在你後期掩埋的時候就爆炸了(因為地雷上的土蓋得太重了),太淺可能會因雨水沖刷或是風吹使其暴露在地表。其次,坑底的土一定要夯實,尤其是反坦克地雷,不然目標碾過去的時候不但引信沒被觸發,地雷還被壓到地裡更深處去了。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二戰”期間,隆美爾在盟軍可能登陸的海灘上佈設了大量地雷,不過沙灘是軟的,又承受著海水的反覆沖刷,可見這個工程難度有多大。雷坑挖好後,要把雷體平放進去,此時的地雷是沒有裝引信的(大多數地雷在佈設之前跟引信都是分開的),需要先拆下保險栓,然後把拔掉保險針的引信裝入,再安回保險栓。此時,先不要著急轉動保險栓的開關,而應先將一部分土蓋在地雷上,再轉動保險栓開關,以免在進行大刀闊斧的掩埋時一不小心觸發了地雷。最後,將地雷偽裝好,如果地雷體積很小,為了增加踩踏面積,可在上面蓋上一塊薄木板,注意不要留下埋雷的痕跡。

如果說人工佈雷略顯笨拙,那麼利用機械佈雷車佈雷,或利用火炮、火箭和飛機、直升機等發射和拋撒器材佈雷則顯得喪心病狂。雖然後者並沒能把地雷很好地隱藏起來,但是由於布撒起來快捷方便且範圍廣、密度大,也令人頭疼不已。既然地雷都在地表,是否很容易就能通過了呢?

設想一下,如果一條路上遍地都是狗屎,你是不是要放慢行進速度,一直躡手躡腳的通過,或者乾脆繞路走呢?不管選擇哪種方式通過,佈雷的目的都已經達到了。何況如今地雷的體積越來越小,散落在地形複雜的區域非常不起眼,稍不留神就會被觸發。例如,BLU-43就是美國在“越戰”時期使用的、由飛機大面積布撒的一種微型反步兵殺傷地雷,其外形獨特、成本低廉,通常只會炸殘觸發者的腳部,使傷者生不如死。同時,其壓力觸發的引信十分靈敏,而且一旦解除保險就無法恢復到保險狀態,加上布撒數量大,掃除困難,對平民的威脅也很大。還有一種毛版蝴蝶雷,是蘇聯對BLU-43的仿製型,曾被廣泛使用在阿富汗戰爭中。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如果按照爆炸類別來分,反步兵地雷可以分為地面爆炸、地表爆炸和彈跳爆炸三種。彈跳爆炸的地雷指的就是“跳雷”。

這種從地裡蹦出來炸人的地雷起源於“二戰”期間的德國。1935年投產的S型跳雷是第三帝國國防計劃中的重要部分,截止到德國投降,總共生產了超過193萬顆S型地雷。這些地雷給盟軍造成了嚴重的傷亡,並延緩甚至阻止了盟軍的前進。S型跳雷變態的地方在於它可以安裝一個三聯裝的引信接口,使得一顆地雷擁有三種引爆方式,裝備了反拆除的剪線引信後,專門用來對付盟軍的工兵。如果再配合反坦克地雷形成的綜合雷場,完全可以使一大片土地成為禁區。該種地雷是“二戰”中的標誌性武器之一,同時也成為盟軍步兵的噩夢。

被觸發後,跳雷會先通過傳火管點燃戰鬥部最下方的拋射藥,同時觸發雷體內的短延時引信,在地雷被拋射到空中1.2米左右的高度時,短延時引信點燃600克左右的TNT炸藥,推動戰鬥部外側的300多顆小鋼珠,周圍的人就會立刻被打成篩子。這是一件非常惡毒的武器,與其被這種雷炸傷,還不如干脆被炸死,因為當我量了1.2米有多高時發現,傷者基本上喪失了後半生的樂趣。有人會問,跳雷的小鋼珠排列在兩側,爆炸後及時臥倒會不會躲過一劫呢?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事實上,跳雷的殺傷半徑通常在10米以上,這片區域內是沒有殺傷死角的,即便是趴在地雷的正下方,也會被爆炸後產生的地雷碎屑和衝擊波殺傷。因此,電影《湄公河行動》裡神勇的警犬“嘯天”,理論上在觸發第一顆跳雷後就被炸死了。

與佈雷相比,排雷則顯得十分困難,就算排雷的過程中沒有造成人員傷亡,排雷所花費的成本和時間都遠遠高於佈雷。如果在敵人的攻擊下進攻或撤退,不得已要穿過雷區,那麼必須先打開一條通道才行,之後再視情況清除其餘地雷。清除地雷的方法有三種,首選方法是機械清除,一般是在坦克或裝甲車前方加裝除雷工具,如掃雷滾、掃雷鏈、掃雷鏟或掃雷犁。其中,掃雷滾是通過重力壓爆地雷;掃雷鏈是通過抽打地面引爆地雷,而掃雷鏟是將地雷剷出地表,然後將其推到行進路線兩側。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當然,也有專門用來掃雷的車輛,比如“二戰”期間蘇聯繳獲的一輛外形奇特的三輪裝甲車,就是德軍研發出來用於掃雷的。現代掃雷車輛裡最奢華的要數美國的M1ABV突擊破障車了,海軍陸戰隊活生生將一輛M1坦克變成了全職掃雷戰車,這個重達70噸、時速45英里的“鐵王八”,造價約375萬美元,被譽為“阿富汗戰略關鍵”。突擊破障車還能夠發射裝滿炸藥的爆破纜,車內的操作員可以用它的爆破力引爆敵方埋設在路邊的任何炸彈。這就是排雷的第二種方法——炸藥除雷。爆破纜其實就是一個裝有炸藥的纜繩,通過火箭筒、火箭、迫擊炮等將纜繩拋出,纜繩引爆後會誘爆拋射路線上幾乎所有的爆炸物。當然也可以直接通過炮擊和轟炸的方法誘爆地雷。排雷成本明顯高於佈雷成本,地雷果真是件穩賺不賠的武器。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機械除雷和炸藥除雷雖然快捷,但仍舊不能保證百分之百地清除地雷,難免會有些漏網之魚,而且這兩種方法有時可能會破壞房屋建築,深山老林又不便於大型機械進入。這時,人工排雷便成為無奈之選。人工排雷是最花時間也最危險的方法,如果在戰時,排雷工兵很容易被敵人狙擊。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探測地雷的過程需要萬分謹慎,首先要偵察這片區域內,是否有行為像是地雷監視員的人。若發現敵人的巡邏兵,需要觀察巡邏兵的行進路線是不是在刻意避開某些區域。此外還要留意土壤的色澤是否有異常現象、地面是否有裂紋,以及附近是否有埋設地雷的工具等。也可以通過驅趕牛馬等牲畜到可能埋有地雷的區域進行檢測,電影《血戰阿拉曼》中,英國人就用駱駝試探意大利軍的雷區。

如果不確定某區域是否有雷,需要先派出部隊進行地雷偵測,在發現地雷並評估出地雷的密度後,再派出地雷清除部隊進行排雷。一個排雷班需要同時配備探測兵和地雷標識員,如果是在敵佔區,還應安排士兵執行警戒。行進標識員需要劃出安全區域,以免後續部隊不慎闖入尚未經過探測的危險地帶。最前排的地雷探測兵則主要依靠探雷器進行探測。有人會問,現在的地雷很多都是塑料外殼,金屬材質用得很少,這樣還能探測出地雷嗎?金屬探測的確是主要手段,但並非唯一手段,此外還有電磁感應探測、衝擊脈衝雷達探測、諧波雷達探測、紅外成像探測等。地雷的拆除也不是隻有拆除引信這一種方法,暴力點兒的可以用C-4塑膠炸藥直接誘爆,或者用專用試劑固化地雷和周圍土壤,使其不會被觸發。當然,如果主要任務僅是通過雷區,大可不必花太多工夫去排除地雷,只要做好標記就可以了。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地雷有一定的製造標準,也有一定的使用規範,但沒人規定地雷一定得埋在道路上。誰說地雷一定要“守株待兔”?靠自己的“雷格”魅力把敵人吸引過來不行嗎?於是便有了詭雷。如果說地雷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量產版本,那詭雷就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詭雷的精髓在於“詭”,它會出現在任何你覺得不可能有危險的地方。它成本低廉、工藝簡單,基本上任何一個懂得爆破的士兵,只要發揮點兒想象力就能製造出來。電影《機械師2》裡,傑森飾演的殺手就在門後的把手上安置了一顆拔掉保險的手雷,輕而易舉地佈設了一個詭雷,簡直跟鬧著玩兒似的。

最常見的詭雷佈設在門窗上和抽屜裡。當軍隊佔領某個區域後,會搜查這一區域內的房屋建築,這個過程很容易觸發敵軍撤退之前佈置好的詭雷。有時,地雷和詭雷會串聯在一起,專門用來針對對方的排雷工兵。“二戰”期間,德軍曾把煤油燈灌滿汽油,一點就炸。更有甚者,在屍體上佈設詭雷,當對方的後續部隊前來打掃戰場時,只要一翻動屍體就會發生爆炸。還有更狡猾的佈雷方式——將詭雷藏在屍體的頭盔下,等屍體被運送到後方,摘掉頭盔時發生爆炸。美軍在“越戰”期間沒少吃“屍體炸彈”的虧,因此,有時只好用機槍先在戰友的屍體上瘋狂掃射一遍。至於那些佈設在名作、名畫、雕塑等藝術品中,還有那些藏在戰地日記、文件包內的詭雷,更令人防不勝防。試想一下,誰會去翻動這些物品呢?是那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士兵和指揮官!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在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反美武裝由於無力正面迎戰美軍,於是用廢舊的手榴彈、炮彈甚至民用炸藥(包括雷管)中的爆炸物質組裝成一個個土製炸彈,將其隱藏在路邊,在美軍裝甲車輛或軍隊經過時遙控引爆。美軍給這些路邊炸彈、汽車炸彈以及人肉炸彈起了一個洋氣的名字——IED,即improvised explosive device(簡易爆炸裝置)的縮寫。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儘管跟美軍的高精尖武器相比,IED簡直就是破銅爛鐵,但就是這些破銅爛鐵把美軍炸得焦頭爛額。電影《拆彈部隊》真實再現了美軍拆彈部隊官兵們水深火熱的境遇。拆彈部隊隊員即便身披厚重的防爆服,也無法抵擋IED的攻擊。電影中還出現了排爆機器人,這類裝備現在用的挺多的,其實就是個遙控履帶車加裝了機械臂、攝像頭和剪線鉗,有些還會安裝一把手槍在上面,一旦碰到實在拆除不了的爆炸物,就乾脆用手槍打爆它,同歸於盡。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我們從新聞報道中發現,伊拉克戰爭初期,美軍裝備的還是“裸奔”的M998悍馬,怎麼仗都快打完了,還要換成安裝了裝甲的M1114和M1151/52悍馬呢?原因就在於路邊炸彈的襲擊,不過你廢了半天勁把車輛升級了,人家的IED只需要多裝點炸藥就行了。戰爭後期,美軍在查獲的一些IED中發現,有些IED已採用感應式引信和防拆裝置。顯然,IED的設計與製造已逐漸趨向複雜化和精密化,說它是“簡易爆炸裝置”顯得有點輕敵了。IED通常裝藥量較大,能夠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設備損傷,即便是主戰坦克也無法保證全身而退,而且常常令人防不勝防,明明昨天走過的路還安全,過了一夜就炸了。所以駐伊拉克的美軍為了防止在巡邏時遭到炸彈襲擊,規定巡邏路線附近的居民不準隨意在門口堆放垃圾。然而,還是有很多IED被安置在馬路邊以及消防栓和郵筒裡。

根據美國官方公佈的數據,自2001年以來,美國國會共批准了160億美元用於對付IED(實際上遠不止這麼多)。為了應對IED,美軍開啟了MRAP項目,這個項目專門研發應對炸彈襲擊的反地雷伏擊戰車。美海軍陸戰隊公佈的有關文件顯示,對戰車的具體防護指標要求是:在91.4米遠的距離防護7.62×54毫米穿甲彈;頂部防護空炸攻擊;側面防護155毫米炮彈破片攻擊;車輪底部防護13.6千克反坦克地雷攻擊;車底防護6.8千克反坦克地雷攻擊,當然它還需要裝備能阻斷無線電引爆信號的干擾裝置。MRAP車型由大到小包括“水牛”(Buffulo)、“美洲獅”(Cougar)和“獵豹”(Cheetah)三款。其中“水牛”是專門用於地雷和IED清除工作的戰車。目前,MRAP型戰車是美國防部投資最大的項目之一。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除了戰場上的地雷、詭雷、IED,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會有一些潛在的爆炸危險,最常見的可能是打火機和過年期間燃放的煙花爆竹。當然,有些電子產品時不時地也會自爆!再者就是恐怖襲擊了,所以我們會在一些地鐵站、火車站、機場等公共場所發現角落裡往往放著一兩個排爆球或排爆罐,一旦發現爆炸物,可以由安全人員把爆炸物丟進罐子裡,一般可以抵擋1千克TNT當量的爆炸物,然後用牽引線或拖車帶離公共場所。然而,我經常發現這些排爆器材被人們當作凳子和垃圾桶,在這裡還是呼籲大家愛護防爆設施(包括其他公共設施)。當然,最關鍵的還是積極配合安檢,不要攜帶易燃易爆品。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最後介紹一種非主流排雷方法,沒有排雷工具、沒有高科技的人工排雷,俗稱“趟地雷”。電影《地雷區》講述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德國納粹投降之後,一群年輕的德軍俘虜被交給丹麥當局,隨後被送往西海岸進行極其危險的排雷工作,這批德國戰俘的傷亡率在50%以上。電影裡表現得很殘酷,不過這裡的德國戰俘好歹還給發個探雷針和刺刀。而在“二戰”期間,蘇聯軍隊曾驅趕德軍戰俘走過雷區,用這種不人道的方式強迫戰俘除雷。日本軍隊在行軍時也會讓偽軍走在隊伍前面用來“趟地雷”,甚至也有過強制平民“趟地雷”的例子。

還有一種“趟地雷”方式則顯得悲壯,就是士兵滾動身體去引爆地雷。在對印自衛反擊戰和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我軍都出現過“滾雷英雄”,這可能是人類戰爭史上最英勇的舉動,戰士們為了給大部隊的進攻開闢道路,不惜被地雷炸死、炸傷。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這是戰時最極端的排雷選擇,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國的排雷技術差。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曾在中越邊境組織過多次排雷作業,經過多年的經驗累積,我國不論是排雷技術,還是排雷設備,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戰時埋雷是為了保家衛國,戰後排雷則是為了保境安民。當一片雷區被清理後,工兵們會手拉著手一起走過這片土地,這不但是對自己排雷技術的自信,也是給生活在這片區域的百姓們帶去希望。除此之外,我國維和部隊還遠赴黎巴嫩、伊拉克等國,贈送排雷裝備和傳授排雷經驗,以支援當地的排雷工作。


人類歷史上兩個對家,地雷與工兵



地雷是戰爭的傷疤,它不會區分平民和士兵,當戰火消散,人們終於迎來和平的曙光時,地雷仍然是潛在的危險。地雷的“保質期”可以長達幾十年甚至上百年,雖然如今已研發出可以自毀且能辨別敵我的智能化地雷,但也只是亡羊補牢。1999年3月1日,《渥太華禁雷公約》正式生效,可是要讓人類完全擺脫地雷的夢魘還任重道遠。目前,仍有1億多枚地雷埋藏在世界各個角落,它們大部分還沒有失效,另有2.5億枚的地雷儲存量,平均每年有250萬枚新地雷被埋設,平均每天有70人被地雷炸死或炸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