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狀元,王安石親身經歷此事,狀元人選卻不是他


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狀元,王安石親身經歷此事,狀元人選卻不是他

文章標題“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狀元,王安石親身經歷此事,狀元人選卻不是他”

夜開金鑰詔辭臣,對御抽毫草帝論。須信朝家重儒術,一時同榜用三人。

—— 《題中書壁》

在王安石的這首詩中寫到了王安石當年考中進士,一榜三狀元的事蹟。我們就以這首詩開端詳細瞭解一下這一榜三狀元都是誰,以及王安石是第幾名,他自己對自己的名次怎麼看待的。

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狀元,王安石親身經歷此事,狀元人選卻不是他

王安石出身於官宦之家,書香門第,自幼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勵志“齊家治國平天下”。在他20歲時候參加科舉考試,成績優異,表現出眾,主考官將其列為狀元。然而當朝皇帝宋仁宗卻執意將王安石由第一名降為第四名。宋仁宗為什麼要這樣做?面對從第一降到第四的巨大落差,王安石的反應究竟如何?

宋仁宗慶曆元年,公元的1041年,二十歲的王安石參加科舉考試。宋代科舉比唐代的時候錄取的人要多出很多。兩宋加在一起,三百多年的時間錄取的進士大概有十來萬人。在宋代人口最多的時候就有一個億。算來也是萬分之一,競爭也很激烈。王安石參加考試後有一個內部排名,第一名:王安石,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韓絳,第四名:楊寘。這是個內部排名,誰都不知道的。第四名的楊寘沉不住氣了,他想知道自己考得怎麼樣,就託他哥哥宰相的乘龍快婿楊察得知自己是第四名,楊寘得知後拍案而起,說了一句話:【不知哪個衛子,奪我狀元矣?】 ——宋·王銍《默記》

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狀元,王安石親身經歷此事,狀元人選卻不是他

“不知道哪頭驢,搶了我的狀元?”修養太差了,但也說明他很著急。楊寘沒考試前,大家認為眾望所歸,他絕對能拿狀元的,而在這初級名單中他並非狀元。不久主考官就把這個排名要拿去給皇帝宋仁宗過目的,需要宋仁宗終審。所有的文章都看過後感覺都不錯,但是其中第一名的王安石的文章有一句話,宋仁宗看了很不高興。王安石用了一個典故,叫“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出自《尚書》原文: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尚書·周書·洛誥》

這個是當年周公輔佐周成王的典故。周武王去世以後他的兒子,也就是周公的侄子,周成王繼位,周公輔佐周成王。周公輔佐周成王時周成王是個小孩才十二歲,周公作為周成王的叔叔就教導說:“孺子其朋,孺子其,其往”。孩子孩子,以後跟大臣們打交道,要誠心誠意地,把他們當朋友看。這是個長輩對孩子說的話。可是宋仁宗當時已經三十多歲了,執掌皇權也十幾年了,比王安石還大十幾歲。他看到王安石文章用這種口吻說話他就不高興說:“第一名的王安石不適合做狀元,重新擬定。”看了第二名王珪的感覺文章寫得不錯,再一查檔案,王珪是在職報考官員,宋代規定凡是在職官員參加科舉考試的任何名次都可以給,唯獨不能給狀元。第三名韓絳一看文章也不錯也是個在職的。最後拿起了第四名楊寘寫得也不錯狀元就是他了。第一名:楊寘,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韓絳,第四名就是那個“被第四名的”:王安石。這時我們就發現宋仁宗欽定一榜狀元分別用了三人王珪、韓絳、楊寘。這就是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狀元,三人在某種機遇下都有狀元之才,亦可冠以狀元之名。

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狀元,王安石親身經歷此事,狀元人選卻不是他

已是狀元的楊寘在酒館裡破口大罵的時候,他還不知道他的命運已經發生了變化。而楊寘自己本來就是第四名他已經破口大罵,如果是王安石這個“被第四名”的第一名,是不是更有理由罵。可是我們都感到很失望,根據史料的記載,王安石對這個變故的看法,反應很冷淡,是這麼說的: 【荊公生平未嘗略語曾考中狀元。】 ——宋·王銍《默記》

王安石這一輩子從來沒提過考中狀元這件事,王安石對待這件事的態度反而讓我們感覺不正常,我們抱著看熱鬧的心態,打算看他有怎樣激烈的反應?然而他非常地平淡。對看熱鬧的人來說有點掃興。那王安石到底是怎樣想的?難道他的心裡就沒有一層波瀾嗎?直接的材料找不到了,但是有一條間接的材料是可以證明的。兩年後王安石做了官回家省親的時候,寫了一首詩,其中有這麼四句,是很能說明他對待科舉的態度的:

【屬聞降詔起群彥,遂自下國趨王畿。刻章琢句獻天子,釣取薄祿歡庭闈。】 ——王安石《憶昨詩示諸外弟》

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狀元,王安石親身經歷此事,狀元人選卻不是他

天下的讀書人都齊聚京城去參加科舉考試感覺很重要。可是科舉考試對我來說就像釣一條魚一樣是一件小事。而我為什麼要釣這條小魚?只有參加科舉做官我就有了工作,老婆孩子家裡人都高興,我就是為了他們高興才考的。這就是王安石對待科舉的態度,就是隻不過是為了得一份工資,找一份工作。古代讀書人對科舉的瘋狂程度不難想象,王安石是真的小看科舉考試?其實他是心目中有更大的目標,比科舉考試而言更重要。在王安石的另一首詩裡寫到:【此時少壯自負恃,意氣與日爭光輝。才疏命賤不自揣,欲與稷契遐相希。】——王安石《憶昨詩示諸外弟》

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狀元,王安石親身經歷此事,狀元人選卻不是他

王安石說我年齡不大,但心懷壯志欲與天公試比高。我要跟太陽爭一下到底誰的光輝更加明亮。我雖然是個窮讀書人,但我內心裡邊是要做堯舜禹手下的賢臣那樣偉大的臣子。科舉對我而言只是我人生道路上一個小小的階段,是一個必經的過程,這過程過去了就結束了並不是我的人生目標。參加科舉不是目的,只是一種手段,我怎麼會為它老是來計較我是第一名還是第四名呢。所以史料記載說他一輩子都沒談論過關於他考中狀元的這件事情,接下來又有一句話說:【其氣量高大,視科舉為何等事耶?】 ——宋·王銍《默記》 王安石心胸寬闊,氣量宏達,個把考試放在心裡頭算什麼?什麼都不能算。對於一個目光遠大的人,他看到的是未來,而對於眼前的糾結,他是不會縈懷於心的他不是個尋常的人物。

歡迎閱讀“北宋唯一一次一榜三狀元,王安石親身經歷此事,狀元人選卻不是他 ”我們下期再見!

總有一個人在堅持,總有一件事要完成。以詩為媒,馭歌而行。不喧譁,自有聲。—— 詩音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