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協助周武王打敗商朝的功臣都善終了麼?

瓦爾登的船伕


能不能得到善終取決於以下幾方面:

一、取決於開國君主的性格,如果君主多疑,功臣大多得不到善終。如:朱元璋;如果開國君主比較開明,可能會善終,如,東漢開國的雲臺二十八將,唐朝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北宋石守信等人;二、取決於功臣是否低調,如果居功自傲,則得不到善終,如:韓信,藍玉等人;三、取決於國家是否有內憂外患,功臣的影響力或作用大,則可以善終,如郭子儀。

幫助周武王打敗商朝的功臣幾乎都得到善終了,功勞最大的首推是姜尚,後人多稱姜子牙,姜太公,中國歷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謀略家之一。所謂“姜太公釣魚 ,願者上鉤”說的就是姜尚與周文王,周武王父子倆的故事,這件事來龍去脈由於電視劇“封神榜”的播出,幾乎家喻戶曉,姜尚輔佐周文王、周武王父子打敗商朝,建立了周朝。

西周開國之初,周武王大封宗親和功臣,即所謂“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姜尚因為輔佐有功被封諸侯,封地為齊國,姜尚成了齊國第一代國君,後來的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齊桓公就是他的後代,,可惜戰國時期被田氏取代了。姜尚不僅被封諸侯,還被周武王拜相,協助周武王封邦定國,治理國家,制定各項規章制度,安定西周江山社稷,為周朝能延續八百餘年作出了重要貢獻,特別是在他直接治理下的齊國,國富民強。姜尚活的歲數很大,有的史書說活了一百多歲,這當然有點不可信,但是長壽是肯定的。周康王六年,姜尚卒於周首都鎬京。

另一個善終的大功臣是,周公旦,姓姬,名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後,成王年幼,由他攝政當國,東征平叛,封邦建國,制樂作禮,忠心耿耿,為周王朝的發展嘔心瀝血,直至逝世,終天下大治,為周初的安定團結,國家穩定和各項制度的完善作出了傑出貢獻。周公攝政6年,當成王已經長大,他決定還政於成王,年老病終前,他叮囑說:“一定要把我葬在洛邑,以表示我至死也不能離開成王”。不久辭世。

周公的封地是魯國,和姜尚的封地齊國緊挨著,齊魯大地是最引以為榮的地方,這裡誕生了最偉大思想家孔子,這不能不歸功於周公的寬容和仁德。

孔子最敬仰周公,認為他的“親親上恩”國策,正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周公為後世為政者的典範。孔子的儒家學派,把他的人格典範作為最高典範,孔子終生倡導的是周公的禮樂制度。











東海龍王


商朝在當時不僅勢力雄厚,也是當時的文化中心。它奉行的是伏羲創立的先天八卦,人們也都信封先天八卦。但是先天八卦一直沒有得到完善,反對聲音一直有。到了商朝後期越加嚴重,這時候周文王創立了文王八卦,也就是如今人們所稱謂的後天八卦, 是一種不同於商朝文化的文化。

周武王靠什麼領導與他地位相同的其他諸侯?如果沒有過硬的思想理論,是辦不到這一點的!而周文王的後天八卦,就是為周武王提供這種思想理論的源頭! 以軍事和思想上的雙重壓力,周武王如願以償地取代了商朝,也讓周文王的後天八卦取代了伏羲的先天八卦。

商王朝的滅亡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軍事上長期對東夷的作戰,致使兵力匱乏。讓周武王撿了一個大便宜,是一個重要原因。但雙方的文化之爭也是不容忽視的!而周朝的後天八卦最堅定的擁護者,就是自己手下的大臣。既然思想上已經征服了他們,建立王朝以後也不會擔心他們有什麼不軌行為。

在後世中這種思想已經不能左右人們的慾望了,君王要殺功臣基本上有三種原因:

第一:臣子功高蓋主,此時主子無可賞臣只能賜死。代表人物-清朝年羹堯

第二:是臣者勢大威震朝廷,主子不容一國二君、一山二虎如此也必然殺臣。代表人物-清朝鰲拜

第三:臣強主弱,君臣之間互相猜忌彼此不能相安,主子怕臣下結黨篡

位所以必然羅織罪名,將臣黨斬盡殺絕。代表人物-西漢名將韓信。

而周朝的思想在臣子的心裡紮根,所以都得善終還被重用,代表人物有:姜子牙最高軍事統帥被封太師、周公姬旦是周武王親弟弟,滅商2年後武王病死,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召公姬奭受封於薊(今北京)周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繼位,姬奭擔任太保、南宮适、散宜生周朝建立後都被封為重臣。


愛歷史說野史


滅殷的西周開國功臣自然大多是善終的,

1.社會發展的階段決定的;西周以前的先秦時代,執政的人都是奴隸主貴族出身,本身就有許多資源來駕馭那些人,那時的人相信鬼神,相信天命,百姓比較好統治;

2.周武王統治的需要:為了收服人心,鞏固新政權,連仇人紂王之子武庚都封為一方諸侯了,還有什麼不能寬容呢?

3.周武王滅殷後統治的時間很短:《史記.封禪書》“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寧而崩”;就是想殺功臣,也沒有時間來實施!

綜上,西周的開國功臣應該絕大部分是善終的。



南門嶺的柿子樹


肯定的。

滅商之後,姬姓宗室和有功之臣都分封到各地,比如首席功臣姜尚被封在了齊,他的任務是經營齊國震懾東夷。連商朝後裔都封了一個國家——宋。

周朝沒有中央集權的思想,不擔心藩王作亂,反而特別依賴藩王,希望封國為周王室做藩籬,屏障,戰時抵禦危險,平時上貢特產。豈不美哉?

關注廁讀大歷史,每天分享歷史知識,品味歷史智慧。


廁讀大歷史


那年代沒有什麼功臣不功臣的說法,功臣這個詞,隱含的意思是一方是有絕對主導權的主,另一方是絕對服從的臣,但在戰國時代之前,政治舞臺的人全都是主,臣只是這些主的家臣,根本不是政治舞臺上的主角。

當年和周武王一起突襲商人的,是周的盟友,而不是什麼“臣”。主要有“牧誓八國”:庸、蜀、羌、髳、微、盧、彭、濮,這些都在哪,現在也沒人考證清楚,說什麼的都有。但可以肯定的是,當年的制度建構上沒有臣,臣只是某個政治勢力內部的技術人員,但舞臺主角都是“主”。

周的這些盟友和周人自己內部的實力派,大多封國了。自然是善終。


白完公會


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滅商後,對手下將領都實行了領地的分封,沒有像後世那樣誅戮功臣。


石魚湖中魚


外盟內臣

連紂王之子都有封地

善終是必然的


望學樓


都封為神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