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是怎樣一位皇帝?

陳年往事1222


首先周武王姬發是一位明君,這是毋庸置疑的。

周武王無論是眼界,謀略,膽識還是處事能力都是非常突出的。

周武王懂得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在看到商朝無道後,打出為民請命,替天行道的口號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擴大自己的實力和影響力,這也是他能伐紂的原因。

周武王為政的一系列措施:封邦建國,宗法制度,井田制度禮樂天下等等,影響後世幾千年。


曉牛說


周武王是周朝第一任王。姬姓,名發發。其的執政能力,主要表現如下。

一:知人善用。武王繼位後,以姜尚(姜子牙)為師,負責軍事。周公旦為輔,負責政務。召公與畢公為其左右助手全力整頓內政與軍隊。積極準備對商朝的戰爭。

二:完成滅商大業。武王繼位第二年,搞了一次軍事演習,史稱“盟津觀兵”

目的是試探商朝對周朝備戰活動的反應。相傳有八百諸侯不期而會,要求伐紂。但武王認為時機尚未成熟,還師歸周。見武王退兵,紂王繼續淫亂

大臣微子勸諫無效,不得已出走。比干強諫,慘遭殺害。萁子也被囚為奴商朝統治階層分崩離析。武王抓住機會,果斷起兵。聯合庸、蜀、盧、彭等西方及西南方國部落,渡過盟津,與諸侯會師,並作《太誓》遣責紂王的罪惡。不久,周師與諸侯兵攻至商郊牧野,又作《牧誓》。號召諸侯決戰。紂王派兵抵抗,武王命姜尚率眾出擊,紂軍紛紛倒戈叛紂。紂王見大勢已去,逃亡鹿臺自焚而死。武王進入商都,大業已成,商朝滅亡。

三:善於籠絡人心。武王滅商後安撫了紂王之子,釋放了被囚禁的萁子。為被紂王殺害的比干修建了陵墓。打開府庫將紂王搜刮的財物分散給民眾。向窮人發放了大量的糧食,從而穩定了商朝遺民的人心。減少了商人的對立情緒。同時,武王對隨其起兵的眾人實行分封之制,籠絡有功之臣。如把姜尚封為齊國之君,周人旦封為魯國之君,召公封為燕國之君。前後共計71個諸侯國。

周武王任賢用能,為政精明。權略善戰,勤政愛民。不愧為後世景仰的一代明君!




小宇聊歷史


周武王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武王伐紂,正是周武王的功績。紂王繼位之後,重用太公望周公那治理國家,中國日益強盛,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進攻商紂行在朝歌,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臺,殷商滅亡。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武王即位後的第二年,率大軍先西行至畢原(今陝西省長安區內)文王陵墓祭奠,然後轉而東行向朝歌前進。在中軍豎起寫有父親西伯昌名字的大木牌,自己只稱太子發,意為仍由文王任統帥。大軍抵達黃河南岸的盂津(今河南孟津縣東北),有八百諸侯聞訊趕來參加。人心向周、商紂王孤立無援的形勢已形成,諸侯均力勸武王立即向朝歌進軍。武王和姜尚則認為時機還不成熟,在軍隊渡過黃河後又下令全軍返回,並以“諸位不知天命”告誡大家不要操之過急。因時機還未完全成熟,還是班師回朝了。這次滅商預演,史稱“孟津之會”或“孟津觀兵”。孟津觀兵後,武王一面加緊練兵,一面派人去探聽殷商的動向。他們聽到探子的3次彙報後得知,殷商已是“讒惡進用、忠良遠黜”:王子比干被剖胸挖心;箕子裝瘋,被罰為奴;微子感覺無望,已經出走,隱居起來;百姓們不敢口出怨言了。武王覺得殷商已是分崩離析,眾叛親離了,征伐紂王的時機已經成熟。

武王即位後第四年春天,發動了空前的滅商戰爭。拜姜尚為帥,發兵五萬渡過黃河東進。大軍到了盟津,八百諸侯也率兵前來助戰,武王便在盟津舉行了誓師大會。在莊嚴肅穆的氣氛中,姬發左手執掌象徵軍隊指揮權的黃鉞,右手握著用以發號施令的犛尾杖,在呂尚和叔旦的左右護衛下登上土壇,向全體將士發表了被後人稱為《牧誓》的著名誓詞:

商朝形勢圖

諸位友邦君長和將士們,殷紂荒廢國政,不敬神道,離棄同胞,肆暴百姓,天怒人怨。現在,上天命令我向殷國行使懲罰。眾將士們,舉起你們的戈,拿起你們的盾,要像虎那樣威武、如熊一般雄壯地去戰鬥。努力啊,將士們!

誓師典禮結束後,盟誓後,武王便率大軍浩浩蕩蕩地殺奔商都朝歌,一路上勢如破竹,很快便打到了離朝歌只有70裡的牧野,雙方軍隊就在牧野附近擺開了陣勢進行決戰。

紂王認為自己有軍馬70萬,可週軍只有5萬,這簡直是以卵擊石、飛蛾撲火。可他哪知武王的軍隊是經過嚴格訓練的精銳之師,作戰勇敢頑強,而他那70萬大軍中,一多半是臨時武裝起來的奴隸和從東夷捉來的俘虜,他們平日受盡了紂王的壓迫和虐待,對紂王恨之入骨,又有誰肯為他賣命。所以兩軍剛一交鋒,奴隸們就掉轉矛頭,紛紛倒戈投降,配合周軍攻打商軍,紂王所謂的70萬大軍頃刻間土崩瓦解。姜尚便指揮周軍,乘勝追去,一直追到朝歌。

牧野戰敗之後,紂王逃回朝歌,感到已沒有回天之力,就命人將宮裡珍寶都搬到鹿臺,然後放起火來,自焚而亡。朝歌的百姓聞聽紂王已死,便列隊歡迎周軍入城。武王入城來到鹿臺,看到紂王的屍體便連射三箭,並砍下紂王與妲己的腦袋,懸掛在宮廷外的白旗下示眾。紂王的兩個寵臣惡來、費仲也被斬首。群兇斬除,人心大快。從此延續了600多年的殷商王朝,隨著惡貫滿盈的紂王的自焚而徹底滅亡,史稱武王克殷。 

關於武王伐商的史實,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的利簋可以證明。利簋又名武王徵商簋,為周武王時期有司(官名)利所作的祭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臨潼,是已發現的時代最早的西周青銅器。利簋腹內底部鑄有銘文4行32字 , 大意為:武王伐商,甲子日凌晨歲星正當其位,宜於征伐;戰勝商朝八天後的辛未日,武王在當地的軍隊駐地賞“有司”利以銅,利覺得很榮耀,就用銅來鑄造寶器以紀念這件事。利簋記載的史實證實了《尚書·牧誓》、《逸周書·世俘》等文獻的記載。

《詩經》中對牧野之役歌詠道:“維師尚父,時維鷹揚。”牧野之役,以武王為統帥,太公望為總指揮,可能是持著繪有鷹徽的軍旗,隨風飄揚,士氣高昂,故曰“牧野鷹揚”。 

滅商建周

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周武王追封父親姬昌為文王,並分封諸侯。

由於過度的辛勞,姬發在滅商後的第二年就病倒了。當時,天下尚未安寧,周室大臣們都擔心姬發的逝世將會帶來動亂。姬發的病情一度稍有好轉之後,很快又惡化了。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尚未安寧的天下,他擔心自己的兒子姬誦年紀尚幼,缺乏政治經驗,不足以擔起管理天下的重任,便把輔政的大事全部委託給了叔旦,封邦建國

牧野之戰後,武王進入商都,分商的畿內為邶、鄘、衛三國,以邶封紂子祿父(即武庚),鄘、衛則由武王之弟管叔鮮、蔡叔度分別管理,合稱三監(一說管叔監衛、蔡叔監鄘、霍叔監邶,以監視武庚)。隨後派兵征伐尚未臣服的商朝諸侯,據記載征服者有99國,臣服652國。

武王四年(約前1046年),武王滅商後,還師西歸,在他新遷的都邑鎬京(即宗周,今陝西西安西北灃水東)舉行盛大典禮,正式宣告周朝的建立。

周王朝建立後,所面臨的政治形勢相當嚴峻,武王以“小邦”之君統治如此大的區域,擔心諸侯叛亂。為了項固政權,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武王決定按功行賞,調整統治集團的內部關係,實行以周王室為中心的分封政治制度。先後受封的功臣主要有: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等。為了控制廣闊的新徵服區,周初沿用商的分封制,把王族、功臣以及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先後分封的有魯、齊、燕、衛、宋、晉、虢等71個諸侯國。

周武王這種封建其主要的目的有三:

一、安撫殷民:封紂子武庚於殷,並在殷的周邊,設邶、墉、衛三國,封給霍叔、管叔、蔡叔,用來監視武庚,此舉明告天下,滅紂是弔民伐罪,無滅殷絕祀之意,以安撫東方的殷人。

二、興廢繼絕:把焦、祝、薊、陳、杞這些封國,封給有功德於人民的古代帝王的後裔,表示崇德報功之意,鼓舞民心。

三、移民實邊:齊、魯、燕三國,為周在東方新的領域,這些封國為移民實邊攻策,而寓有區域的開發,足食足兵的用意,同時在政策的運用上,也可以說在殷民族的後方,建立了牽制的力量。 [12] 

宗法制度

宗法制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維繫貴族間關係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則是西周時期。周武王滅商,統一天下後,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 [14]  ,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管理體系。

宗法制是一種按照血統遠近區別親疏的權利繼承製度,源於父系氏族家長制,其核心是嫡長子繼承製,主要用於區分嫡庶、親疏關係,目的是在家族內部確立地位、財產的繼承權,完善和鞏固分封制,防止貴族之間因為權力的繼承問題發生紛爭。大宗在家族內部因有財產的繼承權,所以受到庶宗的敬奉,即所謂的“尊祖敬宗”。 [15] 

井田制度

配合政治組織中的分封制,社會組織中的宗法制,文化思想中的禮樂制,周武王在經濟方面實施了井田制。西周時期,道路和渠道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做“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領主強迫庶民集體耕種井田,周邊為私田,中間為公田。周王把土地層層分封給諸侯,諸侯將受封土地分賜給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賜其子弟和臣屬。周王對所封土地有予奪之權,各級受封的貴族對土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轉讓與買賣,受封者還要向國王承擔義務,就是要向國王交納貢賦,以此,周王有效的控制著廣大的國土,並將人民約束在封建制度下的小農經濟中。

中國古代的井田制與西方的莊園不同,伴隨著相應的政治制度不同。西方的莊園制度,大塊的耕地由農民合作公耕,農民附屬於土地,所以是農奴,也就是奴隸制。土地擁有者即是貴族。中國的井田制是把土地劃分為井字形,農民並不附屬於土地;土地所有權雖是貴族的,但農民並非農奴,所以中國和西方的政治制度自然也不同。所以嚴格意義上講,中國古代並無嚴格意義上的奴隸社會,也沒有原始共產主義社會,而是擁有短暫的封建社會。從商鞅廢除井田制度之後,中國實行的政治制度實際上是建立在郡縣制基礎上的中央集權制。周武王建立西周後,開創了一系列史無前例的偉大措施,其核心思想為“敬天保民”,從此陝西姬周成為中華文明的奠基者——政治組織中的分封制,社會組織中的宗法制,經濟組織中的井田制,文化思想中的禮樂制,影響中國長達三千多年。 

周代禮制完整地講應稱之為禮樂制度,分禮和樂兩個部分。禮的部分主要對人的身份進行劃分和社會規範,最終形成等級制度。樂的部分主要是基於禮的等級制度,運用音樂進行緩解社會矛盾。前者是所有制度的基礎和前提,後者是制度運行的形式和保障。

周禮嚴格區分和限定了社會中每一個個體所處的地位,從國家制度和宗法層面對國民予以強制性約束,建立了等級森嚴的差異化社會,為了在這樣的社會里保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統治者採用音樂,用精神和文化的感召力來作為溝通情感的基本方式,化解因為禮的等級化、秩序化引起的種種對立和矛盾。











大師說歷史帶您遊


周武王是周朝開國君主,周武王姬發(約前1087年―前1043年),姬姓,名發(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其正妻為邑姜 ,西周王朝開國君主,在位13年。姬發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紂王所殺,故得以繼位。繼承父親遺志,於公元前11世紀消滅商朝,奪取全國政權,建立了西周王朝。繼承父志,能夠很好地完成其父的指示,推翻了商,而且也很好的解決了分封問題,為周的日後打下基礎。

他確是一位嚴謹、穩重的政治家,具有卓越的政治、軍事才能,沒有辜負先人的厚望。這就使他繼周文王之後,成為在周的歷史上佔有特殊地位的人物。雖然當今的史學家在歷史分期上有著不同的認識,但周武王推動歷史前進的功績還是值得後人尊敬和紀念的。在治國方面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政治才能,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的一代明君。



淺念ソ489


回答:今日頭條,我是文曉雜談寫作者。

我來回答周武王是怎樣一位皇帝。

博古論今,參閱歷史評價。周武王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代明君。

下面我作簡要講述,希望大家對文史多參閱,瞭解

《武王伐紂》

周武王姓姬名發,姬昌次子。參閱歷史,文獻記錄,約公元前(1087年)出生在今陝西岐山。

約公元前(1050年)文王駕崩,姬發繼位,號稱文王。

約公元前1046年,武王聯合各大部族,討伐紂王,紂王自焚於鹿臺。商朝滅亡,周朝建立,定都鎬今。

武王繼位後,繼承父志,重用賢才。重用姜子牙、周公旦、召公奭等重臣治理國家,國家經濟繁榮,日益昌盛!

在盟津大會諸侯,彊土開拓到了中國東南一帶,開發了長江流域。

周武王心胸廣闊,體恤民情。為民請命,替天行道旗幟深入歡迎,壯大了自已的實力,在民眾中威望極高。

約公元前(1043年)武王罵崩,在位13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代聖明君主。


文曉雜談


首先,周武王不是皇帝,他是周部落首領,他看到了商紂王殘酷統治人心盡失,把握時機,號令諸侯,一同伐商,他是滅商各部落、方國、諸侯國盟主。


行在山水間


周武王建立新王朝代替腐朽的舊王朝,成為歷史上屈指可數的名王之一,受到後人稱頌。後世儒者將他列入聖人行列,成為帝王的楷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