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

wenzi容谦


韩信之死大家应已熟稔。楚汉相争时,刘邦被围荥阳,令韩信来救,韩信却坐视不管。后来项羽部将钟离昧跑到韩信那里求保护,引起刘邦怀疑,命令韩信杀掉钟离昧献上首级。有次刘邦韩信君臣聊天,说到带兵这个话题,韩信说:‘’您顶多能领兵十万,而我则是多多益善。‘’



韩信军事才能没的说,但政治上却是个弱智,其所作所为,使得刘邦对他的警惕与日俱增,江山稳固,是皇帝的头等大事,诛除韩信被列入日程,那也实属正常。

那萧何为什么要出主意杀韩信呢?当初韩信就是萧何极力举荐的,两人关系也不错。这就牵涉到亲疏远近,厉害关系的斟酌了。



•在刘邦担任泗水亭长时,跟萧何的关系就很好,以后萧何更是死心塌地的一路辅佐,使得刘邦从一个混混登上了皇位。因此说,萧何即能识韩信,更能深刻理解刘邦。无论从情感上、双方实力对比上、事态发展预判上,萧何无疑是坚定的站在刘邦这边的。

•当时吕后找萧何去密谋害韩信,当然知道萧何韩信的关系不错,必是晓以利害,威逼利诱,在这种情况下,萧何当然要避嫌,撇干净与韩信的关系,以求自保。



•即使萧何心里面同情韩信,欲相助韩信,自然也要先权衡一番,帮韩信上位后,以韩信的脾性,会不会诛杀自己,能不能得到比现在更高的利益?已经是位极人臣,不能再高了,尚且还要但那么大的风险,自是义无反顾的倾力帮助刘邦铲除韩信。

因此,萧何献计杀韩信,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是非常的理所应当。


百味乾坤


萧何谋杀韩信,终不负苍生!

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这个问题很多大家都有过论述,上述几个朋友的说法也很好。作为一个无名之徒,我自不量力,想从更深层次解读这段历史,或许会贻笑大方,权当抛砖引玉。好了,还是从那段为人熟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说起吧。


一、英雄惜英雄

当韩信决意离开汉中,策马飞奔之时,历历往事在韩信脑海中搅其骇浪惊涛,胯下之辱的苟且,漂衣老母的施舍,亭长之妻的冷颜,还有世人的嘲讽……这个胸怀经纬,却才不得施的人杰,到底该归向何处?我相信,他是迷茫的。虽是诸侯蜂起,但以韩信之智,又怎会看不出最终将是刘项逐鹿?事项羽智不得用,从刘邦才不得施,难道庸碌真的是韩信的归宿吗?在这个命运的十字路口,萧何策马狂奔,上演着“月下追韩信”的名段,追上韩信后,他们之间具体说了什么,史书并未记载,但此时召回迷茫中的韩信,只需两句话:第一句应该是“依你我之智,不难预料汉王终得天下”;第二句是“再信我一次,我终会说动汉王,让你担任要职,富贵自不在话下”。虽隔着几千年的悠悠时空,但英雄怜英雄之情仍令人动容。


二、萧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萧何和刘邦的交情渊源很长,是刘邦团队的老班底,更是刘氏集团的核心成员,深得汉王信任,刘邦征战关外,关中根据地悉数交由萧何打理。萧何聪明绝顶,“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的处世哲学,至今让人叫绝;萧何洞悉民心,广施仁政,在百姓心中竖起一道丰碑。百姓对萧何的拥戴,终引来刘邦的猜忌,征战关外之时,数次派人探寻萧丞相举动。聪明的萧何明锐的察觉到了刘邦的不安,故意以势欺民,自导自演了一处“自污名声”的名戏。刘邦得知后,再次见到萧何,笑吟吟的对萧何说:“萧丞相啊,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刘邦的笑确是发自内心,萧何的自我做贱,终于让刘邦心安,也终于让刘邦再次感觉到这个老伙计烈火般的忠诚。萧何当然聪明绝顶,但通过自污之举,和广施仁政之行,更证明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对中国的男人来说,政治家三字的光环,远胜其他赞誉,可以说,这是对一个男人至高的褒奖。既然是成熟的政治家,自懂得顺应时势,自懂得利弊权衡,自然懂“民为重”之理。


三、政治白痴韩信

韩信,军事才能天赋异禀,但政治上无知无能。天下承平,刘邦于行宫洛阳大宴群臣,当他点出“汉初三杰”之名时,以三人之智,张良和萧何定是胆战心惊,而韩信估计是有些自喜沾沾。还是张良通天彻地,未入关中就开始装神弄鬼,要追随赤仙子云游学道,示意不再眷恋人间繁华;萧何表现亦可,入定关中从不曾购置豪屋大宅;而韩信的表现,简直可用不可想象来形容,韩信到楚国后,不仅不知敛收,反而大肆张扬,每巡视属地,总有成队兵士护卫,一副不可一世,小人得志的样子。直到现在,我都能理解他的行为,他之所以耀武扬威,是要洗刷那段镌刻在内心深处的胯下之辱,是要让全楚国的人都知道:你们的眼睛瞎了!更要命的是,他还窝藏朝廷重犯。韩信要干什么?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知道韩信其实什么都不想干,但在纷繁复杂,天下初定,人心不稳的当时,刘邦会怎么想?萧何会怎么想?那个一直都深居简出的张良又会怎么想?


四、刘邦想让韩信死

当陈平问及刘邦:您的大将能抵挡的住韩信吗?您的士兵能战的过楚国的士兵吗?刘邦沉默良久,就是这段沉默,注定了韩信的归宿。韩信会反刘邦吗?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具有融奸之势,有震主之功,有反叛之力,有不世之智!刘邦对韩信是惧怕的,惧怕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能,惧怕他耀武扬威的做派,惧怕他窝藏朝廷重犯而隐露出的居功自傲。当客观条件具备了,主观思想难道不是瞬息万变吗?谁不对那个九五之尊垂涎三尺?谁又没有雄霸天下的雄心?即使刘邦在世,勉强可与韩信一比,但刘邦百年之后,那些仁慈柔弱的刘家后代,又有谁能可与韩信一战?韩信必须死在刘邦前面,这是刘邦心中坚定的想法,虽然一再犹豫!我想,凭萧何之智,他早就猜到了韩信的结局。


五、谋杀韩信,萧何不负苍生

刘邦征战在外,那个落魄的淮阴侯终于异心萌生。当吕雉邀来萧何商讨如何对付韩信时,萧何献计擒韩信。萧何画策,自是形势之需,当然会把智谋发挥到淋漓尽致,为了自保,因为是他月下追韩信;为了朝局,因为韩信屡屡自傲居功;为了苍生,因为他不想让亿万臣民再陷水深火热!我们不能忘了萧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不能忘了萧何居丞相之位时兴利除弊,不能忘了他广施仁政,对一个具有仁义基因的人而言,当他绝峰临定,俯瞰众生,仁义的基因会促使他用尽全力避免让亿万生灵再遭涂炭。是的,萧何推波助澜,杀死了那个他曾经苦心追回来的军事天才,当个人私情和天下安平发生冲突,每一个仁慈、成熟的政治家,都知道该如何做出抉择。

事情的真相,或许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通过晦涩的史书,得知韩信之死,可能性的避免了当时的天下再遭涂炭,稳固了刘家江山,我们或许甚至会想到,我们某个先祖,在一个姓刘名邦的人治下,能够安心的耕地,安心的相夫教子,或许在某个闲暇的午后,还会斟上二两小酒,享受着安定环境下的天年之乐,这难道不够吗?就凭这些,难道萧何不该献计杀韩信吗?

“我萧何谋杀韩信,终不负苍生!”萧何这句憋于胸中千年的话,今天由我替他说出!


锦衣霸王


萧何用计杀了韩信,很多人想不通。毕竟韩信是萧何发现推荐,一手保举给刘邦的。也就是说,韩信就是萧何的爱徒,而且韩信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知恩图报。所以,韩信可以不尊重刘邦,但他从来不会不尊重萧何。韩信可以不相信天下任何人,但他不会不信萧何。

(萧何)

萧何也明白韩信尊敬他,信任他,但是,萧何却利用韩信对自己的尊敬和信任,亲自带信给韩信,把韩信骗到京城来,被吕后处决。

按理说,萧何与韩信的这种关系,无论如何,他是不会出面骗韩信来杀害的。就算他对韩信也有意见,但是他应该不会出面。但偏偏是,萧何出面了。

不过,如果我们看了萧何一生的所作所为,我们也许就能深刻地理解萧何的为什么会这么做了。

萧何是一个在很早就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得极为明确的人。他给自己定的位是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

早年萧何的官当得比刘邦大,但是,他认准了自己不是一个干皇帝的料,至少没有那个胆量和魄力,所以,他从一开始就甘居刘邦之下,从来没想过要当刘邦的领导。

(刘邦)

陈胜吴广起义后,萧何刘邦曹参三人也起来起义,打下沛县后,大家推人当县令。谁都谦虚推辞,结果萧何说抓阄。抓阄的时候,萧何把所有纸团都写了刘邦。然后让刘邦拈第一个。刘邦拈出来的是自己,他还想推辞,结果萧何把所有剩下的纸团都吃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心一意要扶刘邦起来的。

后来刘邦打入咸阳。打入咸阳的刘邦陈奂生上城,直扑秦二世的寝宫,和众美女花天酒地。但是萧何却跑到宰相府,查封那些典籍。由此可知,萧何的志向就是管理天下,当宰相。

刘邦在率军打仗过程中,萧何所做的工作就是押运粮草,招兵买马。好几次刘邦打败了,丢下士兵就逃,成了光杆司令。都是萧何又重新把人马给他召集起来,把粮草给他补充完整,让他又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可以说,萧何有无数次可以取代刘邦而自立为王,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动过这样的念头。

(韩信)

正因为萧何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得非常明确,只当宰相不当皇帝,所以,刘邦才对他深信不疑,把作为后勤部长的他,功劳排在第一位。

这也能够理解萧何为什么喜欢韩信,但还是要替刘邦杀了韩信了。他是宰相,忠君护国就是他的本能,所有一切有损于忠君护国的事情,他都会反对。而韩信做这样的事情,他当然不会保护他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萧何与韩信都是“汉初三杰”之一,同朝为官,同殿为臣,是两人最后的命运。说起萧何与韩信,萧何就是发掘韩信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对于韩信来说,是人生一大恩人。要知道,古代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

他们俩在很多话题都有非常高的契合,可以说二人是好友、知己、同僚。随着楚汉战争结束,大汉王朝的建立,世界变了,人心也变了



一、为臣之道,恪守职责

韩信、萧何跟随刘邦打天下时,那叫患难与共,个人利益全部都被捆绑在一条战车上,大家都是十分卖力的。取得天下后,国家进入了和平安定期,尤其是西汉初期,国力疲敝,物资匮乏,实在是经不起动乱。萧何作为丞相,治理内政,又是百官之首,为刘邦排忧解难是最基本的职责。

而刘邦主要推出两大基本国策,第一是休养生息,第二是剪除异姓王,固国本根基

。这两项其实很矛盾,想要不凭战争,就能剪除有兵有地的异姓王谈何容易?而战争将带来一场场生灵涂炭,这又与休养生息相背。那只有智取一条路了。



首先,便是废除威胁最大的韩信,将他带到京城软禁起来,这是刘邦凭借陈平之计,顺利收复了楚地。然后,利用赵臣刺杀事件,废掉了赵王张敖,收复了赵地。接着,有人告发梁王彭越谋反,刘邦派使臣出其不意奇袭彭越,会审后流放蜀地,而吕后作梗,吹了枕头风,彭越被杀,收复了魏地。

公元前196年,萧何与吕后处死了韩信。第二年,淮南王英布家臣再告发英布谋反,萧何认为错不在英布,是小人作祟,想要稳定朝廷局势,力保减少战争的可能性。这个世道,小人已成为帝国权臣贵族们的公敌。结果,英布做贼心虚,直接反了,刘邦率军亲自征讨,受伤后第二年就驾崩了。



可以说,剪除七大异姓王,萧何都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这是他的使命,也是他必须做的事儿。

二、保全自己,功成身退

萧何本是秦朝的公务员,深谙官场之道,而刘邦恰恰是最腹黑的主子,比越王勾践有过之而无不及。兔死狐悲的故事不仅在他读的书本里,还活生生地呈现在他的眼前。梁王彭越、楚王韩信、韩王信、赵王张敖、淮南王英布、燕王卢绾等开国功臣(最有名望的一批)先后被废被杀,而这一切的刽子手就是刘邦,自己也是那个最得力的帮凶。



如果说这些人不是刘邦的嫡系还好说,自己出身于刘邦的嫡系—丰沛集团,而且从小和刘邦相识。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安全。丰沛集团里就有两个最典型的例子:一个是卢绾,他是刘邦最好的基友,吃睡都曾在一起,结果还是造反被杀。另一个是樊哙他是刘邦的妹夫,被人举报要拥兵谋反,结果被刘邦下了天牢,如果不是吕后和一班老相识的苦苦哀求,樊哙也就被刘邦咔嚓了。



可见,刘邦在建立帝国后完全变了。对于权欲,比任何人都很重,凡是能威胁到他的都是该杀的。在他的眼里,亲情、友情、爱情都不值得一提。

当自己被刘邦评为“汉初三杰”之后,也就预示着自己在帝国中的地位仅次于刘邦之下,这是一个最危险的信号。结果,最受机遇的战略专家张良率先退出朝堂,不问世事。然后是韩信被杀,自己也出了一份力。在刘邦的眼里,自己可能是下一个清理对象。



只要有谣言传出自己有不臣之心。刘邦对于此事,不会调查事情的真相,走个三司会审等程序,也不会等到秋后问斩,而是明日午时三刻,人头落地。这是最雷霆的手段—快刀斩乱麻

而谣言的制造者具有非常大的不确定性,有可能来自于政敌,有可能来自于家臣,有可能是自己无意中得罪了某个小人,这些都是说不准的事。西汉大臣因为这些谣言而死的不在少数,梁王彭越是最典型的例子。



自己与这些反王里,关系最好的当然是楚王韩信,毕竟自己是举荐韩信为大将的。如果韩信造反,他是肯定脱不了干系的。只要有人想上位,拿自己开刀是最合适不过了。这个帝国初年,是治理国家的时候。朝堂上打天下的武将们不管用了,会治理国家的文臣才是时代的受益者。长江后浪推前浪,后浪想要上岸,当然要先把前浪拍死在沙滩上。这同样也是为官之道。

清理韩信,也是保全自己,脱离干系,向刘邦表忠心。不管是面子,还是里子,都要做足。韩信死后,他也开始自污,巧取豪夺,贪赃受贿,让自己不得民心,这正是刘邦乐意看到的。他可以给这些开国功臣们荣华富贵,但绝不愿意给予他们权力,可惜大多开国功臣们不在这个频道上。萧何同样经历了一次小人举报,入狱后刘邦很高兴地放了他出来。



三、有人出手,迫不得已

萧何与韩信是至交好友,虽然萧何欺骗了韩信,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卖友求荣的小人。因为他深刻地知道,韩信是必死的,因为有人要出手了,这个人就是来自后宫第一人—吕后。

此时吕后代表的外戚家族正在崛起,正在与宗室、朝臣争权。而七大异姓王占据了天下最好、最关键的封地,彻底消灭他们正是吕后集团的利益。

本来,梁王彭越只是被刘邦流放,但吕后认为他们都是桀骜不驯之徒,对于自己将来打算是非常不利的,于是给刘邦吹枕头风,又亲自导演了一场小人告状的大戏,最终梁王彭越身死族灭,封国废除。



彭越的惨死(被剁成肉酱),造成了其他异姓王的恐慌,直接推动了剪除异姓王的进程。而这些异姓王的位置,就是她将来为吕氏家族来安排的地方。后来,刘邦死后才看出了吕后的阴谋,直接下了一道遗言:异姓不得封王,想要堵死吕后的路。

果然,公元前187年,吕后封了家族核心人员为王。其中,吕产为梁王,吕禄为赵王,侄孙吕通为燕王,恰恰都是当年异姓王的封地。可见,吕后的规划是具有前瞻性的。



纵然刘邦只想手下留情,也只是将梁王彭越流放,楚王韩信软禁,毕竟都是一起打过天下的人, 他们没了权力也就没了威胁。吕后的狠毒,造成了异姓王的惨剧

此时,吕后家族势力急速上升,萧何要么归依到吕氏集团,要么就服软不对着干。这时的萧何,肯定还是忠于刘邦,自己也不能忤逆吕后的意思,献计欺骗韩信也就顺理成章了。


慵懒国王


当时韩信谋反的罪名已经坐实,萧何献计杀韩也是选择站队的一种表态:保护就是同谋,说情就是纵容,惟有上前才是忠心。他跟韩信本就没什么交情,选择并不困难。

萧何当年追韩信、荐韩信,是死马当活马医,为焦头烂额的刘邦解困,不是感情使然。之后二人也鲜少交集,韩信横扫赵、齐萧何坐镇关中,建国后也没在一起共事。刘邦、吕雉就不一样了,既是主子又是老朋友,没法比。

韩信是个毫不掩饰欲望的人,失去东西一定要拿回来,谋反并非空穴来风。他被贬淮阴侯后一直闹情绪,跟同事们关系也很紧张,对周勃、灌婴不屑一顾,对以礼相待的樊哙嗤之以鼻。这其实都是发泄对刘邦的不满,刘邦对此不会无感,萧何也不会看不出来。

谋反既已坐实,韩信必死无疑,萧何不出主意他也跑不了。但出不出主意是一种态度,不然吕雉找他干嘛!这种情况下萧何很容易做出选择,而且不会迟疑——迟疑也是一种态度,会惹杀身之祸,毕竟刘邦对他也不太放心。


路卫兵


首先搞明白一点,杀韩信的主谋是刘邦的老婆吕雉,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呢?

原来韩信想利用刘邦外出平叛的机会,和叛将陈豨里应外合,趁乱杀掉吕后和她的儿子刘盈。但是计划随后被韩信的奴仆密告了吕后,吕后和萧何商量,把韩信诳进宫把他杀了。

(问题来了)萧何是韩信的伯乐,韩信之所以有以后的业绩完全是当初萧何极力推荐的结果。为什么萧何见死不救而是献计杀死了好朋友韩信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刘邦和吕后

历史上萧何比韩信大三岁,萧何是刘邦造反之初的嫡系谋士,韩信则是半路投靠的刘邦,韩信是经过“萧何月下追韩信”他才开始追随刘邦的。韩信能够随后被刘邦委任为大将军,萧何功劳至伟。

本来两个人可以相帮相扶共同辅佐刘邦,最后封妻荫子有个好的归宿,可是随后的千里马韩信逐渐暴露出了政治上的弱智。

(军事方面韩信确实很牛逼,这也是萧何、刘邦看重他的原因)

韩信做了刘邦的“三军总司令”后,攻城拔寨无坚不摧,功劳越来越大,野心随之膨胀,当时正是“楚汉争霸”的时期,刘邦对韩信的行为敢怒不敢言,尤其是在韩信“讨封齐王”这个问题上,刘邦忍气吞声不敢发作。违心封他为齐王。

韩信功高盖世,身边聚拢了一班好朋友和谋士,当时都奉劝韩信自立为王。



▲韩信

以韩信当时的实力,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绝对没有问题,但是韩信认为刘邦对他很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其实韩信只看到了刘邦的小恩小惠,“不过是把自己衣服让他穿,把自己吃的给他吃罢了”。韩信没有看到刘邦的内心,刘邦是利用他消灭对手后再收拾他。

果然在“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就把韩信兵权收了,削夺了齐王之位,改封为楚王。管辖面积缩水了一半。韩信此时想造反也没有了实力。

偏巧这时候他又犯了刘邦的大忌,就是收留刘邦的对手钟离昧,结果韩信在刘邦的压力下,杀了好朋友,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向刘邦邀功请赏。

其实这个做法说明韩信对朋友情看得很淡,这也就没理由指责萧何不够朋友了。



▲钟离昧

刘邦此时看透了韩信,韩信就是没牙的老虎。刘邦没有什么顾忌,直接把韩信从把楚王贬为淮阴侯,不让去封地,直接在长安城中居住,目的就是防止他造反。

以上简单叙述了韩信的人生过程,目的就是和萧何人生做个比较。萧何以后的仕途很坦荡,虽然他没有韩信的能征惯战,但是保障供给做的相当出色,萧何被刘邦封为丞相,人称“萧相国”。

这样看来,两人在仕途上渐行渐远,萧相国受到了刘邦夫妇的信赖,而韩信却与之相反,越来越受到刘邦夫妇的猜忌。萧何是丞相,自然和吕后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为吕后出谋划策是他的本分。

当韩信作出文中开头造反计划时,萧何毫不犹豫的为吕后出了一个计谋,那就是诳韩信进宫,就说刘邦已经把陈豨灭了,让韩信来宫中迎接刘邦凯旋归来。韩信不知是计跟随萧何进宫了。



▲萧何

当韩信走进长乐宫钟室时,侍卫突然冲出来把他捆了起来。吕后从里面走了出来,宣布了韩信的罪状。韩信冷冷的说“汉王曾许我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吕后其实也想到了这一点,她确实知道刘邦曾这样说过,不过她已经未雨绸缪请教了萧相国,萧何为她出了如下的计谋。

吕后按照萧何事先交代的话说道:“来人,把韩信的头用布袋罩起来。”随后上来两个人用面口袋套在了韩信头上。吕后问:“淮阴侯,你还看得见天吗?

韩信不服气地说:“只要我站在大地上你就没权力杀我!”

吕后于是按照萧何的交代说:“来人,把韩信吊起来,”随后韩信像吊大钟一样吊了起来。“韩信你还有什么说的吗”?吕后略带讽刺的问道。



▲韩信和萧何

此时韩信仰天大笑,说:“汉王收我兵权时说,天下没有杀我韩信的兵,因为一来没有铁器,二来天下兵都是我的手下,他怎么能杀我?

吕后此刻等的不耐烦了,一挥手,一群宫女手持削尖的竹竿上去乱捅韩信,不消一袋烟的功夫,韩信死在了一群女人手下。

讲真这一切都是萧何为吕后谋划的,因为萧何从前是秦朝官理“法律文书”的官吏,他对这一切门清,换做别人还真杀不了韩信。

说白了,萧何为吕后献计,一方面是为了吕后,一方面是为了自己,毕竟韩信曾经是自己推荐的人,他害怕吕后秋后算账,为了自保抛弃了朋友情,这和萧何早些年为了自保而选择“自污”采用的手法相吻合。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秉烛读春秋


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很明显的,因为萧何跟刘邦关系铁,更是忠于刘邦,而韩信的确有了谋反的苗头,所以才会献计诛杀有了谋反苗头的韩信。

有的人会执着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句话,觉得萧何对韩信有着知遇之恩,后来为何会设计诛杀韩信?这实在很难理解。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萧何一直是忠于刘邦的。萧何为何要月下追韩信?还不是看出韩信是大将之才,想为刘邦留住此一人才,为他的革命事业添砖加瓦。至于韩信的前途如何,萧何并不是特别关心。


所以要说萧何对韩信有多少感情,并不太现实,毕竟刘邦与萧何从小就认识,多少年的铁哥们了,而韩信与萧何才认识多久?关系再铁也及不上刘邦,更何况的萧何宰相之位还是刘邦给的,于公于私也是应该帮刘邦而不是帮韩信。


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为您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知识。


墨若枫


萧何献计杀韩信,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一,韩信是他力荐的人,为避嫌。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千古美谈,也成为了萧何的心病。当时大家都没意识到韩信的军事才能,是萧何力排众议,硬将无尺寸之功的韩信推荐给刘邦,并要刘邦拜他为将军,应该说,韩信成功与否,萧何担了很大风险。满汉朝的人都知道韩信是萧何推荐的,关系铁。所以,当听说韩信涉嫌造反时,萧何首先要亮明观点,澄清自己。出计谋杀,是最好的证明。
二,萧何在刘邦与韩信间只能二选一。同上,萧何明白的很,论军事,刘邦不如韩信。可论政治,韩信不如刘邦。这种关头,他只能二选一,所以要杀韩信保刘邦。
三,为国家稳定。刘邦已经起了杀心,不论韩信反不反,都要被杀。刘邦要的是心安。而如果韩信真的反了,刚刚建立的汉朝又将起杀戳,所以,为大局稳定,只能牺牲韩信。
四,萧何与刘邦相知。刘邦和萧何,是在沛县老家故交,互相知根知底。而对韩信,萧何只是颀赏其军事才能。关键时刻,萧何当然要分远近关系!

吕志勇看历史


韩信虽然是军事天才,同时也为西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太史公形容他的功劳可以与周、召相媲美。


韩信之所以最后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完全是他自己居功自傲、优柔寡断、自私自利、政治敏锐性太差,不懂收敛不会韬光养晦,自取灭亡。

“成也萧何 ,败也萧何”这句话就是韩信一生的总结。是因为萧何的慧眼独具韩信才绽放出他一代军事大家的无上风采。当韩信攻取燕赵占领齐地使得项羽为之忌惮刘邦又处于困境的时候他不该居功自傲讨封齐王;当蒯痛劝他自立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的时候他不该心存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当刘邦要杀寄居在韩信处的钟离昧时,他不该只顾自己前程爵位而妄费道义致使钟离昧自杀;当刘邦假借巡游云梦泽而实际是擒拿韩信时,他应当反思自己在楚国的所作所为,不该想当然的只看事情表面;当他被贬为淮阴侯时,回答刘邦问话不懂得委婉谦恭一味的怨天尤人,不该与陈豨图谋反叛。


这“五不该”就是加速韩信走向毁灭的原因,刘邦没有杀韩信并不是他想养虎为患,一是他怜悯韩信的才能想再给他些时间和机会;而是不想背负杀害有功之臣的骂名。当有人向吕后揭发韩信企图反叛时,萧何为了他一手新建缔造的大汉王朝存在哪怕是一丁点的不安定因素又或是不想被韩信的反叛所拖累,更是可以在刘邦面前不会得一个所举非人的罪名,他也只好用计哄骗韩信入宫,连同吕后将这“汉初三杰”之一的一代军事大家终结于长乐宫钟室之内!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这个问题苍茫大地根据《史记》有关刘邦、萧何、韩信的传记来回答,原因如下:

一、萧何对刘邦的忠臣,他是以刘邦的意志为意志。


一萧何原是沛县主吏掾,刘邦原是沛县亭长,后来高祖起兵,萧何辅佐他,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攻入秦都咸阳,将领们争先抢劫金帛财物,唯有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萧何当丞相。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疾苦,萧何首功。后来,月下追韩信,推荐韩信为大将军。并不是萧韩有多少战友情份,而是出于萧对汉王的忠诚,为刘邦的帝业在谋划。汉王与项羽在前方恶斗,相当于学渣陪学霸高考,汉王被羞耻是常事,而萧何镇守关中,无论前方老板加兄弟失败了多少回,他总是毫无怨言地向前线输送兵员丶粮草,为表忠诚,甚至采纳鲍生之言把自己的亲属几十人送往前线。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但病重时仍然向刘邦之子孝惠帝推荐曹参为丞相,使萧规曹随这个成语成为可能。简言之,萧何对刘邦竭尽忠诚,急刘邦所急,想刘邦所想,韩信要想和陈豨联手做内应,危及刘汉江山,萧何自然毫不犹豫和吕后联手,把韩信这只超级老虎骗进笼里,杀!这差不多是条件反射!没有丝毫的犹豫。

二、萧何政治上的睿智和非凡的洞察力。

早在沛县起兵时,当时县令已被干掉。萧何作为县长办公室主任,地位远高于亭长刘邦,完全有资藉大。他却推刘邦为首,从此不

离不弃,一生相随。刘邦在前线和项羽对峙,萧何留守汉中,刘邦多次派使者慰劳他,他和鲍生英雄所见略同,看出刘邦对他不放心。萧何连忙派自己萧氏宗族几十人跟随刘邦,(一是兵员二是人质。)到开国时,刘邦谈起此事还感动得老泪纵横。当高祖十一年,陈豨反叛,高祖亲自镇压;后方,韩信被杀,刘邦派使者拜丞相萧何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萧何又听从召平建议,辞让封赏,并拿出全部家私充当军费,刘邦大喜。高祖十二年,高祖平黥叛乱,又不放心老萧,老萧江湖老手加高手,不惜自污,多买田地,并低价赊购、借贷玷污自己,高祖又很高兴。萧何这么老谋深算,怎么会看不出韩信做齐王、楚王时不反,贬淮阴侯时形如囚徒笼中鸟,反叛无异于自杀,萧何只有尽忠刘氏,唯吕后(大汉后方临时总指挥)马首是瞻,才能保住荣华富贵。

三、萧何与刘邦交情深厚。

早在沛县共事时,刘邦布衣一个,又有些无赖任性,萧何屡次利用县吏职权护着;高祖当亭长,花天酒地,萧何经常帮助;刘邦带士卒去咸阳服徭役,其它狗肉朋友送三个大钱,萧何送五个,交情深厚;刘邦立为汉王,萧何当丞相;萧何推荐韩信这个无名末将,刘邦毫不犹豫封韩信做大将军;刘邦任前线总司令,萧何任后方司令;刘邦称帝,萧被刘评为功劳第一;萧何父子兄弟十多人被封赏有食邑,萧何当年投桃多奉送两大钱,刘邦来年报李多封萧何食邑二千户。两人既是君臣,又是兄弟。萧何从感情上说也会帮助刘邦,口头禅肯定是:“皇上大哥、皇后大嫂:有事您吩咐!"既然大嫂下令“咔嚓",那就由小弟把韩信这只老虎诱进笼子再说!

望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