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有價無市。

很多人對於茅臺,尤其是茅臺飛天是這樣的看法吧!然而~

  • 普通人大概想不到,對於那些不做酒生意、處於消費鏈頂端的人來說,囤茅臺的最初理由,是因為它“相對便宜”。
  • 這個圈子裡的大部分囤酒者都不會“二次出售”。價格的波動對他們來說相當於資產的升值,其中當然不乏一些投資者,但真正拿來自己用的仍屬於大多數。
  • “瓶子往臺子上一擺,人家就覺得沒問題。不管懂不懂,都認得是茅臺。”
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相對便宜”


一直以來,圍繞著茅臺,有著一個大多數人看不見的隱秘江湖。

生活在上海的李曉就是混跡其中的一員。他大概從6年前開始買茅臺,每年要花50萬到100萬。當時他還算是囤茅臺的大戶,可現在,有朋友一年竟花5000萬買茅臺,他比不了。

他沒有專門的酒窖,喜歡在辦公室藏酒。因為經常去全國各地談生意,他就在位於各地的私人辦公室裡都藏一些,洋酒、紅酒、白酒都有,茅臺不算最多的,卻是他現在最喜歡喝的。

李曉算是囤茅臺的人裡一個典型畫像,中年,事業有成,喜好喝酒,又交際廣泛。他現在幾乎每天都喝,甚至影響到他的愛人。

每天吃飯,他喝兩斤裝的,他愛人喝小瓶的(500ML飛天茅臺),一天六小杯,差不多一兩酒。

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1990年代在上海剛工作時,他就喜歡喝酒,酒局從那時起就沒斷過。那時雖然也喝茅臺,但和現在不一樣,他那時沒有錢,住的房子也小,晚上寧願躲在桑拿房裡也不回去。每天滿腦子想的,就是怎麼改變生活。

後來他下海做生意,炒股票、炒期貨,到處投資,錢賺多了,喝酒也越來越挑剔,出門吃飯,只喝自己帶的。講究也多了,品牌、年份、種類,都有要求。

李曉剛開始喝啤酒,後來喝洋酒,麥卡倫30年、20年(一款蘇格蘭威士忌),喝到後來發現不好買,自己消耗又大,就改喝路易十三。

洋酒杯子大,喝的過程總要兌點東西,喝多了就覺得肚子脹。他那時候已經算事業有成,有了喝好酒的習慣,不再只求一醉。於是從2009年前後開始喝紅酒。

在中國,紅酒的門道遠勝於其他酒類,由於種類繁多,價格貴且鑑別門檻高,高檔紅酒的價格直到今天也不透明。而在當時,因為走私渠道不多,一瓶柏圖斯(ChateauPetrus)有時候要賣七八萬元。

他在那段時間瞭解到紅酒的“套路”,也漸漸入了“酒圈”。按他的說法,紅酒價格在香港是透明的,到了內地價格就不透明。“一瓶拉菲本來賣兩千,到內地交完稅能賣到兩萬六,在香港買是一萬一,千差萬別。”

這種差異源自經銷商分層太多,老大傳老二,老二傳老三,等到了消費者手裡,價格早已翻了幾番。

一開始他也上過當,後來懂了,入了行,賣家出的價格就都是行價,不會離譜。

即便是在上海,真正懂紅酒的圈子也難找,或者說難遇到。李曉後來發現,他身邊只有兩三個朋友可以組成這樣的圈子,大家都懂酒,互相會拿出一些比較難買到的好酒,“比如你帶納帕的酒,我就開一瓶波爾多的,通過品酒互相交流,聊天吹牛,才覺得錢沒有白花。”

知音難覓,他又經常交際應酬,只好改喝茅臺。他今年47歲,主要投資一些地產項目,地產商們年紀偏大,又多喝白酒,圈子也靠喝酒逐漸形成。

而相對紅酒來說,除了酒友更廣泛之外,當初轉投白酒還有一個原因,就是茅臺“相對便宜”。

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李曉是在2012年入市的,他那時已經算懂酒的人,有自己的圈子,買酒也不用自己去,只要想收,打個電話就有人送來。他當時買只要800元到1000元就能買到茅臺酒,這相比紅酒來說便宜太多了。

普通人大概想不到,對於那些不做酒生意、處於消費鏈頂端的人來說,囤茅臺的最初理由,是因為它“相對便宜”。

茅臺“江湖”


囤酒者都有自己的渠道,因為懂酒,他們通常只找熟人,成箱購買,價格實惠,也保真。

過去幾年賣給李曉茅臺的人,來自國內一家著名茅臺酒經銷商,他們最初也是在生意場認識的。

李曉需要的時候,就會打電話直接拿。除了茅臺,他也買其他酒,都是成箱買。現在給他從日本買山崎(一種日本威士忌)的,也是以前的相熟酒友。

他那位每年花5000萬買酒的朋友,則又代表著另一個群體——他是國內一家房企的高管,平時工作應酬更多,除了囤酒,還會專門找一些珍稀酒。除了招待朋友、自己喝,也會拿出來送人。


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李曉說,這些人和自己不一樣,他們的渠道,一般人也接觸不到,因為5000萬元的體量難免會受騙,但這些人大多有背景,騙子不敢騙。另一方面,他們也想得開,即便被騙,只要能淘到珍稀的品種,不太離譜就好。

除了炒家之外,這個圈子裡的大部分囤酒者都不會“二次出售”。價格的波動對他們來說相當於資產的升值,其中當然不乏一些投資者,但真正拿來自己用的仍屬於大多數。

李曉最初看見什麼都好奇,各種奇怪的,沒見過的,他都買。一套56度的少數民族(茅臺56個民族系列酒),他花了32萬,後來漲到50萬,他心裡高興,但沒打算出手。現在,他只買自己愛喝的,基本都是各種級別的普茅。

一位熟悉“茅臺圈”的企業家稱,他身邊大部分囤酒的朋友,都不會拿酒出去再流通,而且主要囤飛天,像年份酒這種高端酒並不是主流。真正常年囤積、消費茅臺酒的這些人,都有一定的資產,每年購買茅臺的花銷對他們來說並不算什麼。他們更重視各自的交際習慣,對口味也有要求,重要的場合都會自己帶酒,不會現場買。

李曉也從來不在飯店買酒。他偏愛喝兩斤裝的普茅和國宴,年份一般要藏三年以上。

便宜、適用性高是李曉當初轉投茅臺的主要原因,但對他來說,茅臺酒的價值也不僅如此。

“囤酒的動機,主要是我要有一定的量在那裡循環,一款好酒要喝出它的價值和味道,一定要到最適合喝的時候才能開,所以今年買的酒,今年一定不喝。”

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這種習慣,從某種程度上也成就了他們的一種自豪感。李曉說,有一年同學聚會,他帶了許多窖藏茅臺去赴宴,席間酒喝完了,同學說出去買,李曉說你去找,只要找得到,我來掏錢。結果同學拿著瓶子去找,滿城都找不到。

各種各樣的人群、口味和習慣構成了一個囤積茅臺酒的消費“江湖”,但幾乎無法得知這樣的人有多少,手裡又囤了多少酒。除了一部分價格因素外,酒客的喜好,以及茅臺獨特的口味和釀造工藝,也是形成這種囤積的主要原因。

在1978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首次確定了按照香型來分類評測白酒的辦法,以茅臺為代表的醬香型,成為一種特殊又獨立的口味,它酒液清澈,入口綿醇,有特殊的香氣,而且年份越高,感受越好。

按照茅臺的工藝流程,它從開始製作,到裝瓶出廠一般需要五年時間。事實上,大多數酒客都認同,只有醬香型的酒才有陳年存放的價值,口感會隨著年份增加。

李曉說,他庫裡也有其他白酒,比如2011年產的三斤裝的其他名酒,當初也是好奇買來,現在打開喝,覺得還沒有新酒好喝。

“越老越好喝,這也是囤積茅臺的根本原因。”上述行業人士說道。

酒圈與面子


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茅臺是一種文化的象徵。而酒圈則像一幅層次分明的油畫。各類酒,將這個社會不同行業、不同階層、不同年齡的人精準劃分。

在囤茅臺的圈子裡,中老年人多,做實業、搞房地產的多,性格上,傳統保守的多。而金融圈、科技圈裡年輕人、海歸多,他們更青睞紅酒和威士忌。他們各有規則,互不干涉,也沒有高下之分。

李曉想著要把這些茅臺留給孩子們,這是他的愛好,有他的感情在,同時也是一筆逐年增值的資產。他不擔心將來無法變現,因為在他們的圈子裡,在彼此信任的基礎上,酒的流通是輕而易舉的事。

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開眼界!他們為何要囤茅臺酒?囤酒商:最初就是因為茅臺便宜啊~


李曉雖然經常關注茅臺價格,但他不把這看作投資,只是將它們當成一種資產。

除了價格透明、品質優秀,對李曉這樣囤茅臺的人來說,選擇茅臺還有個重要原因——中國人對這個品牌普遍認同。“瓶子往臺子上一擺,人家就覺得沒問題。不管懂不懂,都認得是茅臺”。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茅臺在中國人心中的形象根深蒂固,喝茅臺被看成“有面子”的事,無論懂與不懂,看到茅臺,彷彿都看到了它背後的價值和地位。

在2017年上映的電影《戰狼2》中,吳京飾演的特種兵冷鋒,有一個對瓶喝茅臺的特寫鏡頭。這一大段特寫並非廣告植入,而是源自吳京自己對國貨的支持。

在過往諸多國產電影、年代劇中,茅臺酒其實經常出現。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茅臺深入人心。這也是不論以何種動機囤茅臺的人,所共同看好的前景。

(應受訪者要求,李曉為化名。)


源自南方週末 編審:代乾 簽發:李鐵 (不用於商業,純屬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