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华三川的钢笔画

华三川的钢笔画

本文摘自:闲云若海的博客【新浪】

「转帖」华三川的钢笔画

上海画家华三川

对于过去来说,看惯了中国毛笔画法小人书的我们来说,华先生的钢笔画无疑是“舶来品”,令人耳目一新,纯粹的西洋画法,密实的钢笔线条,均匀的菱形交叉,真正的素描技巧,太棒了。

当时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青年近卫军》,用洋技法画洋人,显得那么贴切。比如正在扔自制燃烧瓶的那幅,用素描线条表现光影,效果极佳。裤子上的线条随腿转折,腿部的体积感清晰可见,脚下的木梁不用轮廓线,全部用交叉线条表现,足见功力。

「转帖」华三川的钢笔画

用素描线条表现光影,效果极佳

「转帖」华三川的钢笔画

「转帖」华三川的钢笔画

德国鬼子洋味十足

「转帖」华三川的钢笔画

项链——用钢笔画画洋女人也很有味道

华三川1930年生在上海,那时的上海是中国西化的中心,各种西方文化纷至沓来,话剧、电影、交际舞,包括月份牌画,幼年的华三川很快就接受了这样纯西方的画法。实际上西方古典的铜版画就是纯粹用素描线条表现一切——光影、体积、透视,甚至质感,极具魅力,百看不厌。

在解放后的小人书中,完全采用这种钢笔画法的极少,华三川的作品无疑是最为引人注目的。

《青年近卫军》创作于六十年代,后来还有一套连环画《项链》,也是外国故事,也是画洋人,但影响似乎没《青年近卫军》那么大。

再往后华三川就不大画洋人了,因为那时阶级斗争已日渐紧张,洋人题材属于“封资修”,华先生只好画中国故事,那时画的有《交通站的故事》《我要读书》等,技法更成熟,但味道却没了,洋技法用来画中国人,总是不那么契合。

「转帖」华三川的钢笔画

洋技法用来画中国人,总是不那么契合。

「转帖」华三川的钢笔画

「转帖」华三川的钢笔画

大概华先生自己也看出这个问题,后来干脆连拿手的钢笔技法也放弃了,越来越向着“民族化”方向发展,到《白毛女》,几乎就是彩墨工笔画,风格完全变了,与以国画出身的刘继卣非常相似。从“洋”变为“土”,我们所熟悉喜欢的那个华三川已完全不见了。虽然画得越来越熟练,但我们也越来越不爱看他的作品了。没了洋味儿,没了钢笔画,还叫华三川吗?

可以说,阶级斗争极左观念毁了一位有特色有前途的画家,也毁了我们心中的偶像。

「转帖」华三川的钢笔画

「转帖」华三川的钢笔画

虽然仍然用线条,但不再是素描式的交叉线条,而是中国式的平行线条

「转帖」华三川的钢笔画

技术很成熟,但以前的洋味没有了

「转帖」华三川的钢笔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