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武王伐紂是一場諸侯國趁帝辛征討外族時偷襲而獲勝的戰爭”的觀點?

瓦爾登的船伕


公元前1046年,著名的牧野之戰爆發了。

在傳統史料上,周武王麾下有300輛戰車,勇士三千,甲士四萬五千人。而商紂王率領商軍主力,並緊急動員了奴隸,組織起了十七萬大軍(《史記》記載為七十萬)。不過,現代的軍事研究者則認為,當時商周雙方的人口與物質水平都不足以支撐起這麼多的兵力。但大家所公認的是,商軍在牧野之戰所擁有的兵力遠超過周軍。

傳統說法是,因為商紂王殘暴昏庸,導致其內部離心離德。所以等到戰端一開,商軍內部那些被動員起來的奴隸,就投降周軍,反而攻擊商軍。成語“倒戈相向”就是由此而來。商紂王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最終戰敗身死。

但關於牧野之戰還有一個成語,那就是“血流漂杵”,意思戰鬥非常激烈,死的人太多,血流的如此之多,以至於把木棍都漂起來了。

顯然,牧野之戰中還是爆發了相當激烈而殘酷的戰鬥的。僅僅靠奴隸倒戈,並不能解釋商軍戰敗的真實原因。

還有一種說法是,周武王是趁著商王朝的主力外出與東夷(先秦時代中原王朝對中原以東各部落的稱呼)作戰的時機,打了商紂王一個措手不及。商紂王因為兵力空虛,不得已才動員大量奴隸。倉促組織起來的商軍比烏合之眾好不了多少,所以被周軍以少勝多,打了個落花流水。

但其實,這種說法只是一種推測,《詩經·大明》 中記述此事,只是稱之為“燮伐(偷襲進攻)大商”,或“肆伐(突襲)大商”。周軍打了商軍一個措手不及是沒問題的,但沒有更直接的證據證明商軍的主力在外面作戰,或者能證明周軍對付的是非商軍主力。而且,在牧野之戰的三年前,周軍已經攻佔了黃河上重要的孟津渡口,黃河天險已經為周軍所有。並且,周武王也在孟津與很多諸侯國會盟,表現出了攻打殷商的明確態度。甚至周武王都率領諸侯渡過黃河,只是後來認為時機還不夠成熟,才沒有繼續深入。而孟津距商的都城朝歌只有120公里,堪稱是商的重要戰略屏障。在周軍佔據這裡,並表現出攻擊朝歌強烈慾望,隨時可以殺入商的腹地的態勢下,商紂王怎麼可能還發動主力去遠征東夷?讓自己的都城陷入空虛的狀態?

此外,根據《史記》的記載,周武王是在殷商內部爆發內亂,王族重臣比干被商紂王殺死、箕子被囚禁、微子逃亡之後,才發動的進攻,並沒有說當時商軍主力在外。

因此,周軍在牧野遭遇的,還是真正的商軍主力,並且爆發了激烈的戰鬥之後,才擊敗了商軍。

於是,還是那個問題,周軍是怎麼以少勝多擊敗強悍的商軍的呢?

這個問題,其實《史記》已經有相關答案了。當時周武王派遣姜尚也就是《封神演義》裡的那個姜子牙,率領一百人規模的戰車部隊,作為先頭部隊,對商軍的陣列發動了正面攻擊。

結果,那個在小說中被塑造成白鬍子老頭的姜尚,其實在歷史上是個勇猛的將軍。他率領那支先頭部隊成功的撕開了商軍的陣列。然後周軍集中兵力,突入商軍被撕開的陣列,一舉擊潰了商軍。


冷兵器研究所


現在網上流行著一種洗白帝辛(商紂王)的觀點,這種觀點中,一種最重要的說法就是,帝辛的失國,並非他自己荒淫無道,而是他在東征東夷的時候,被周部落等諸侯國聯合起來,偷襲他的後院,結果造成他顧此失彼而失國。

這種觀點的意思顯然是,商朝的滅國並非必然,僅僅是一次帝辛在技術上的失誤。

不過,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需要說明的是,武王伐紂的時候,帝辛並不在征討東夷的過程中,他已經抓了大量俘虜回來了。所以不存在偷襲的問題。

(帝辛劇照)

至於帝辛是不是亂政,我提出三個問題來分析。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在牧野之戰中,商朝的老百姓會倒戈相向,反過去幫著周部落的聯軍,攻打帝辛?

有人說,那在牧野倒戈的,是帝辛從東夷抓回來的俘虜。我們不否認有俘虜,畢竟帝辛在東夷之戰中,確實抓了不少俘虜回來。但是,難道倒戈的全都是俘虜嗎?如果全都是俘虜,也說明帝辛的安排非常不合理。牧野是都城的最重要的守衛,帝辛的部隊,不是打得東夷毫無招架之功嗎?他的正規部隊哪裡去了?為什麼不把正規部隊守在這裡,而要派一些俘虜來打仗?

照理說,在上古時期,參與打仗的都是貴族和平民,奴隸是沒有權利去打仗的。所以,在牧野倒戈的,很大一部分可能並非俘虜,而是平民老百姓。

如果老百姓都不支持帝辛,說明了什麼呢?難道能說帝辛國內政策很成功嗎?

(東夷之戰)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商朝的那些諸侯國,都會聯合起來,推翻帝辛的統治?

商朝的諸侯國,與西周的體制是差不多的,也都是商朝征服了的那些部落,或者是臣服於周朝的那些部落組成的。這是在成湯建國的時候,就已經形成的機制,後來又經過了商朝幾代君王的發展,完全成熟。

商朝和他的諸侯國之間的關係,與後期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的關係是差不多的。宗主國並沒有完全擁有藩屬國,只是一種名義上的擁有。但如果宗主國和藩屬國關係搞得好,兩國之間可以一直能夠保持和平。

帝辛的時候,姬發能夠把那麼多諸侯國聯合起來,一起反對帝辛,只能說明,帝辛做得非常差。而事實上,東夷原本就是商朝的藩屬國,在帝辛的時候,關係搞得非常僵,最後帝辛甚至帶著軍隊去把東夷滅了。他這一動作,其實就打破了宗主國與藩屬國之間的地緣平衡,周部落等諸侯國當然不滿,當然要聯合起來反對他了。

(比干劇照)

第三,為什麼帝辛家族的人都會反對他,對他表示強烈不滿?

帝辛所遭遇的反抗,不僅僅是國內的百姓,不僅僅是諸侯國,還有王室成員。大家對他的做法都非常不滿。比干是帝辛的叔叔,他多次勸諫帝辛,最後被帝辛給殺掉。微子和箕子,也都不滿帝辛,微子甚至反過去聯合周部落,最後被周封國為宋。箕子逃到朝鮮,建立箕子朝鮮。

有人說,帝辛遭到比干和微子、箕子的反對,是因為當時商朝的傳位制度是兄終弟及。本來帝辛的父親帝乙去世後,應該由他的兄弟們來輪番當王的,帝辛強佔去了,所以其他人不高興。

就算是這樣,也說明帝辛是造成商朝動亂的根本原因。如果沒有他破壞王室的王位繼承製度,也不會發生後面的悲劇,商朝也不會就此滅亡了。

對上面三個問題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帝辛滅東夷,引發諸侯國偷襲後院,只是現象,並不是本質。本質就是帝辛亂政。要想洗白帝辛,顯然是辦不到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如果單看武王伐紂這場戰爭,這種說法確實有一定道理。

在武王伐紂之前,商王室進行了一場慘烈的平叛之戰——這就是征服東夷之戰。據陳夢家先生在《殷墟卜辭綜述》中的研究,這次平息東夷之亂,時間長達260天。持續了將近9個月的戰爭,對商王室實力損耗巨大。《左傳·昭公十一年》評述這場戰爭,就說“紂克東夷而殞其身!”所以,武王伐紂確實是趁商人與東夷兩敗俱傷之際,直搗黃龍攻入商都,一戰而勝之。


然而,牧野之戰中的一個小細節,卻證實了事情並非那麼簡單。


《尚書·周書·武成》記載牧野之戰的經過,說商人軍隊“前途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從這一記載可知,牧野之戰周人勝利的關鍵不在於周國軍隊強悍。周人再怎麼強悍,以區區四五萬人的軍隊,來對抗數倍甚至十多倍軍力的商國大軍,常理而言都是飛蛾撲火。如果不是商軍內部倒戈,周人絕無取勝之理。

沙文漢先生在《中國奴隸制的探討》一文中,曾經分析過商人軍隊的構成:商人軍隊的精銳士卒為騎兵或車兵(車兵可能性更大),在甲骨文中稱為“人”;其餘兵種的士卒,大多是被稱為“眾”或是“眾人”。“人”高高在上,最受商王信任,殉葬時都是全身葬;“眾”和“眾人”大多為步兵,武器平時都受管制、戰時才發放,殉葬時都是砍頭葬。由此可見,在商人軍隊中,“眾”、“眾人”雖然人數眾多,但地位低下,缺乏人身自由,基本是奴隸。

商、周決戰之際,“眾”、“眾人”受商人壓迫最深,戰鬥力薄弱,所以在周人內應如膠鬲等人的策反下,他們集體倒戈,反過來沖垮了忠於商紂王的精銳之師,釀就了牧野之戰周人以弱勝強的戰爭奇蹟。

其實,不光是商人軍隊中存在奴隸。商人社會為奴隸社會的證據,從商人祭祀、殉葬等等遺蹟中比比皆是,在此不再贅述。


周人原本是商人西北的一個小小部族,其部族內部相對較為平等。周人是以農業為生,採取藉田制的生產模式。藉田制的實質,就是保持部族內部成員相對平等的公社制。在周武王正式打出反商旗號後,“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乃作帝藉,以登祀上帝天神,名之曰千畝,以克反商,敷政天下。”(清華簡《系年》)

所謂“帝藉”,就是把周人傳統的藉田制,包裝上祭祀“上帝”的名頭,向商人奴隸進行推銷。商人底層大多是奴隸,深受商人剝削和壓迫。如果投奔周人,不但能自由祭祀天神,還能在耕種好公田之外,擁有一塊自留地——“私田”,這無疑是天堂!

由此可見,周人推出“帝藉”制度,就是三千年前的一場“土地革命”:投奔周人,就能得到土地,自食其力,這和解放戰爭期間的“打土豪、分田地”效果完全一樣。商人底層的奴隸們聽說周人此項政策,當然也就紛紛“用腳投票”,不斷地投向周人了。

牧野之戰中“眾”、“眾人”的倒戈,其政治基礎就是周人的“土地改革”——帝藉制度。周公旦為此還總結到:“分地薄斂,農民歸之。水,性歸下;農民,歸利”,“先設其利,則民自至。譬之若冬日之陽,夏日之陰,不召而民自來,此謂歸徳。”(《逸周書·大聚》)


因此,從歷史發展趨勢上來說,武王伐紂的勝利,其實是社會形態質變的必然:奴隸制遲早必將退出歷史舞臺,無論商紂王打不打與東夷的這場戰爭都是一樣。


欲雲談史論今


最諷刺的就是越往後商紂王乾的壞事越多,


DingdingCat


這麼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因為商周時期,社會和普通人印象不一樣,大多數人關於商周的很多觀念是錯誤的,

第一,商人是真正的奴隸社會,商人非常殘忍血腥,把人命當畜生,烤人活埋人殺人都是平常事,

第二,商朝統治範圍內有無數的小國小部落,不是商人也不是周人,西周也是,有無數的小國,看看西周地圖就知道,八百國都是少說,

第三,舉一個不是周人也不是商人的小國例子,清華簡《楚居》,描述了楚國人祖先,他們和周人不是一族也不是商人,是祝融後代,幫助周滅商,勝利後,周分封楚國祖先在偏遠的楚地,楚國祖先遷徙很遠很遠去領取土地,路上死了王后玼麗,他們的王比熊(錯字請忽略)用荊條下葬王后,在路上沒有棺材沒有能力挖墓,他的兒子熊麗(各取父母一字)終於走到分封地方建立國家,為了紀念苦難歷史,國家取名荊國紀念他媽是荊條下葬的,荊就是楚,這就是楚國的歷史,

請注意,1,楚國人不是周人,幫助周人打商人,周是團結了很多小國小部落聯合攻擊商

2,楚國人勝利後,被分封到非常遠的地方,鞏固周邊境

3,楚國人不是商的諸侯,跟隨周滅商

第四,周並不是商的諸侯,詩經清華簡等等文獻資料都能證明

第五,實力懸殊,詩經中描寫了,周是突襲,商朝軍隊在外征戰,所以周勝利後,依然要分封商人,當諸侯,商人後來又有蔡伯造反,鎮壓後,依然還有分封商人,宋國就是商人後代,為什麼?商人還有軍事實力啊!

就是這樣偷襲,商人還能拿出七十萬軍隊(史記寫的)但是我估計是司馬遷瞎掰,十幾萬還可能,

第六,如上所述,突襲,但不是突然變臉,之前就會盟要攻擊商。


東北虎24517108


有一定道理,但是得分開看!

首先是你得拋下兩千年以來的儒家道家法家釋家的倫理道德觀念,然後再回來看待周代商而立的事!

趁虛而入假設為事實,帝辛於國是文韜武略的好帝王也假設為事實,咱們再來分析商的奴隸制社會。商人信奉的是巫卜之道,而且人也是不一樣的,奴隸和貴族人口肯定是奴隸多貴族少,而且商傾全國之力爭東夷,軍隊不可能只有貴族,奴隸肯定是佔大多數的,這點很重要!

再說殉葬,商人人命不值錢,殉葬也有貴族,而且一個貴族可以等於一百個奴隸,你是不是覺得殺貴族很值?完全不是那麼回事!如果殉葬要有定額限制呢?而且要從下到上進獻呢?如果人也是貨幣呢?周代商這事就又變性質了!說大了,再回來!你跟商軍隊裡的奴隸說跟我吧,跟我不用殉葬,還有飯吃。就像革命區打地主分田地似的,反正也不是我的,削減他人利息分配他人,我只要政權,對我又沒什麼損害!你認為商的奴隸在牧業之戰時會不會倒戈?

而且打了這麼個打仗,奴隸主肯定也起了不少,回去也得殉葬,沒死在東夷人手裡也得死在奴隸主手裡!左右都是個死,你是死是活?

商信鬼神,巫卜殉葬多!周信禮樂,不好總結,參考春秋五霸打仗的例子,能說相聲!


用戶3214556909714


我曾經看過一箇中國古代討論武器,商朝分三路大軍,中左右三隻軍隊,為何商朝會失敗呢?除了征伐東夷之外還有北方邊境也駐守著大量軍隊阻止北方遊牧民族,當然東夷部分主要在山東境內,而商朝國都在河南朝哥那一片有點遠,而且這支軍隊有點多,大概二十萬,商朝被滅之後度海而去。北方防止遊牧的(西周跟商交戰,後面求援,祭天顯示失敗所以沒成功)……所以國內兵力空虛,武王聯合各路諸侯一直打到商國都,商只有幾十萬的奴隸出戰,諸侯國瑟瑟發抖,但是奴隸手裡沒有當時最先進的戰車啊,武備都用去打別國去啦!……打東夷族並不是從紂王就開始的,而是從夏朝啟廢除禪讓制就已經開始,商朝經常大量用兵,無論是東部的東夷還是西部北部的遊牧民族,現代考古商朝祭祀坑裡面的白人主要在甘肅新疆一代……所以奴隸兵被戰車刷過幾輪基本就投降啦!……商朝本以戰車而崛起又因戰車而終結,輪迴吧!……至於各路諸侯為啥討伐商朝,特別是南部的楚國,四川的蜀國(都是夏朝所出跟商敵對)……從繳文看出一點端倪。並不是商王酒池肉林,一個國家連一個王的這點需要滿足不了?……其實主要還是紂王用奴隸,不祭天不信天,這種算是大逆不道。紂王重用奴隸,解放奴隸用奴隸去打戰,奴隸都跑到商朝去啦,諸侯吃什麼?


青芒隨筆


準確的說,周人和犬戎、東夷都是外族。因為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天命在商,所以對於商人而言,只有他們自己算人,其它族裔都是蠻夷,只要奴役就行,周人也就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聚集八百諸侯伐商。而西周代商出現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改變,就在於天命歸於周天子一人而非周人,這樣其它族裔都是同等的,皆為王下之民,其它部族就開始更大規模的融入華夏民族的體系之中,國家開始形成。天命歸於天子一人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兩千年君主制的基石,類同於英國政治學家霍布斯的理論,所以人都讓渡權利,出現一個王,結束自然狀態下人人相互為敵的狀態。



peter20100211


和隋煬帝一樣的遭遇,我都懷疑隋煬帝的歷史是後人模仿商紂王寫的!


子非魚61426928


這事倒是有一定的道理,一個眾所周知的原因帝辛在“武王伐紂”(紂本身就是對帝辛的蔑稱)的失敗是由於臨時組織的軍隊倒戈,看看他軍隊的組成人員――監獄裡的囚徒。(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平日裡被人騎在頭上屙屎撒尿,現在卻要指望他們替帝辛保衛江山社稷,風險不擔大,失敗的可能性更大。結果就不必多說了,關鍵是帝辛就是再殘暴點,也不至於手裡連個能用的軍隊都沒有吧?

這不就說到題幹提到的“帝辛征討外族”,帝辛有軍隊,而且他的軍隊實力顯然還不弱,都能夠與西邊羌、戎一決雌雄,當然也不排除帝辛好大喜功或者說逞強式的勉強為之,但不管怎麼說,帝辛的軍隊確實被拉到了西方打仗,以至於東方的防禦都顧不上了。


前方打仗,後方捅刀子,帝辛本來就在商朝範圍內有點上氣不接下氣,有點鎮不住場子,這時候武王起兵伐紂當然正當其時,比干死了、萁子瘋了,微子溜了,這時候軍隊還被拉出去了,帝辛這是自己給自己玩了一手釜底抽薪。

改朝換代這事成王敗寇,帝辛確實敗了,被人安了個“商紂”的名字,連“帝”這麼高貴的姓氏都被人忘記了,再一個說到武王偷襲帝辛,其實也不必過度苛責周武王不地道,背後捅刀子。

改朝換代的方式很多,殺兄的殺父的都有,更別說周武王耍花招趁機取勝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