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的热难点问题都有哪些?

思想sx


当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较多,暂举几例试作分析:

1、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原因: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实现农业向工业转型升级的必然现象。解决办法:农村撤点并校,优化教育资源,接轨城镇教育;政策倾斜,实现乡村教育改革转型,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乡村学校要与时俱进,不因恋栈而迟滞,不因怀旧而复古,让学生该走的走,把留下的教好。具体可参阅笔者头条号文章《教育逆向思考:乡村教育的衰落,是当今社会的进步》。

2、教师工资待遇地区差别较大。低的3~4千,高的7~8千、近万。原因:主要由各地经济发展、财政状况、消费水平等决定,也与地方重视程度、作为不作为有关。解决办法: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优先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但由于全国发展经济的地域环境和自然条件差别较大,消费水平不一,讲求不同地区教师工资待遇的绝对均等是不切实际的。

3、教师职称评聘多诟病。原因:教师职称与工资待遇和退休养老金直接挂钩,造成利益悬殊;高级职称名额有限,大部分教师可望不可及;评审条件、内容和过程主观因素多,量化指标多;教师工作是良心活儿,考核评价是个历史性难题,简单的量化考核达不到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解决办法:一是改进完善;二是政策倾斜。各地主管部门已经作出部分改进意见,并将不断完善。职称制度如同高考制度一样,是目前为止较为完备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轻言废止是不现实、不可能、不负责任的。具体参阅笔者头条号文章《当前教师职称改革的方向》。

4、学生难管、家长难缠、教师难为。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生活水平和需求提高;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部分缺失;社会趋名趋利性风气、家长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行业歧视;尊师重教口号多、实际行动少、流于形式等等。我十分赞赏这一观点: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撑不起站立的教育!

2018年是教育吐槽年、呼唤改革年、综合治理年。从国家到地方政府,从教育部到各级主管部门,对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出台的政策措施,是罕见的、历史性的。坚冰已开始融化,春天还会远吗?


鹰眼看教育


教育是国之大计,是育人的系统工程。教育领域内目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八个:

一 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是事关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方向性、根本性问题。学校必须面对,必须创新性落实,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并取得实效。

二是破解教育发展中的不均衡问题。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教育发展不均衡,优质资源不足,上好学校难等是目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政策性、机制性措施予以解决。

三是提高教师地位及待遇。国家已经制定出台了中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及工资待遇的文件,各级政府如何尽快使这些好政策落实到位,真正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是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以知识传授、升学为中心和目的的中小学教育教学模式中,存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如何改革传统落后的教育教学模式,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已刻不容缓。

五是提升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中小学教育质量中出现区域、城乡差别拉大的趋势,如何尽快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特别是城市与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已成为当务之急。 六是改革中小学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机制。针对目前在教育质量评价中存在的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倾向,需要建立全面的、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机制,引导中小学教育全面科学发展。

七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课程多、作业多、考试多,学生压力大,负担重,已成为突出问题。如何真正有效落实国家相关减轻中小学生负担的文件,切实把学生的过重负担减下来,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已显得十分重要。

八是整顿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校外培训机构违规混乱的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整治,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何建立科学长效机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行为,减轻学生和家长的负担,需要深入研究。


杨永厚说教育



本人做过10年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有一定的教学和管理经验。现就个人看法归纳整理如下:大约有十个方面:

一,为什么人们对当下的教育普遍感到不满意。这是因为孩子少了,经济好了,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大了。社会转型期,有些问题在所难免,一时半刻是治理不了的。所以既不要悲观畏难,缩手缩脚,也不要出急招下猛药,出力不讨好。教育部门自身要稳住阵脚,不急不躁,千万不要被舆情所左右。教育是千秋大业,不是基建工程,一切都要按规律办事,要从长计议,高层总体设计,相关部门配合协作,综合进行整治。

二,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教师的地位是否崇高,待遇究竟如何呢?古人说“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子王”,孩子的气不好淘,中小学教师工作既艰辛又琐碎,自古就不是人们的职业首选。这是由它的职业特性所决定的,非人为的冠以“崇高”或“国家公职人员”的名号或者过个节,亮个灯所能改变的。由于职业所限,提高政治待遇意义不大,唯有大幅提高收入才能增加职业吸引力。目前,一些地区还赶不上公务员的水平,即使赶上的地区还应继续提高。国家应硬性规定教师工资要高于而不是不低于公务员工资水平。

三,择校热持续升温,上学真的很难很贵吗?说难、也不难;说贵,也不贵。有时候难而且贵;有时候不难也不贵。上明校难而且贵;上普通公立学校不难也不贵,上校外培训贵上加贵。可问题是许多家长宁愿花高价上名校也不愿意免费去普通的公立学校。除一些一线城市外,大部门地区的学位配置是够的,上学难的问题本来不怎么突出,可一些学校扎成堆,另一些学校却吃不饱,校舍空置。所谓的上学难,其实主要是难在乡下学生进城,城里学生进名校上。学校永远都会有优劣之分,家长人人都想让自家孩子上好学校,所以这个问题很难解决,会长期合理存在。 那么有没有一个好的招生办法来平衡公众需求,化解社会矛盾呢?抛开就近入学这一点暂且不论,在政府统筹协调,保证有足够的学位可供学生选择的前提下。那个学生上那个学校,在高中、甚或初中阶段完全可以让学生去竞争,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公立学校凭成绩,私立学校高分学生凭成绩为学校撑门面,低分学生高缴费为学校创收入。两厢情愿,愿打愿挨。主管部门要做的唯有按学校规模控制好招录指标,完全没有必要亲自出马实施摇号上学。至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还是划分学区,就近上学为好。

四,目下讨论教育总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就是名校问题。大众判断学校优劣的标准是什么呢?是学生分数,高考上线率。名校除了占有优质师资外,还吸收了高分生源,理所当然学生成绩就高。许多私立学校初始筹建时就对外宣称是和某某学校联办的,先行吸引一批优质生源,继而再吸引进更优质的生源,如此良性循环,最终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名校。所以说,名校虽好,但远不是人们认为的那么好。或许它能使高分学生好上加好,但不一定能使低分学生由差变好。学生上学应该对号入座,按层次选择学校,切忌一哄而上,一味崇拜名校。

五, 关于教育公平,人们总在抱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好学校太少。任何时候,好与差都是相对的,好的永远都是少数。假设全部都好了,就没有好了,即是有,人们还会好中选好,永无尽头。这种抱怨还是缘于前面所说的大众对教育的期望值过高所致。其实目前教育最大的不公平在于高考录生的双轨制:即国家给各省下指标,然后以省为单位再按分数录取。这种办法导致的最终结果是,同在一个大学的同一个班级上学,来自不同省份的学生,分数相差几十分之多,据说是为了照顾边远落后地区。此外,还有各种高考加分也实属莫名其妙。大学是为国家培养高精尖人才的场所,本不该承担除此而外的其它责任。这些以低分录取的学生能被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吗?这些做法既有失公平,也是对高校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而要消除这种不公平,高校自主招生就应该势在必行。



六,为什么高考是教育的生命线呢?这是因为学生就业唯文凭论所导致的。学生追求分数是为了上大学,上了大学就有资格参加招考找工作。各级各类招考都有严格的文凭要求,连高速公路收费员,公厕管理员都要求本科文凭。正因为这样,连高校都舍本求末,变成了职业培训所,一切向学生就业看齐。既然党政事业单位“凡进必考”,那就按考试成绩优中选优,还有必要对文凭提出那么高的要求吗?当然,专业部门除外。据报道,香港公务员招考的文凭要求是高中。有些行业工作性质一般,具有基本的知识水平完全可以胜任工作,大可不必对文凭提出过高要求。国家应该对这方面大力改革,否则,目前的教育现状就不能从根本上加以改变。

七,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已经成为社会问题,那么教师呢?实际上,教师也承担了不该承受之重。既要教书育人,还要照管学生的吃喝拉撒睡;既要承担地方中心工作,还要为留守儿童当爹做娘。放学后上门访贫问苦,暑期看水库防溺水。法定的假期常常被挤占得所剩无几。教育不是万能的,好多工作本不该教师承担,不幸都落到了教师头上。辛苦不说,有些责任确实担当不起。所以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也要为教师减负。

八,每年一度的高考犹如农民收获一料庄稼,工人完成一批产品,再平常不过。说白了,不就是学生考个学吗?有考公务员重要吗?况且考上了还不包分配。完全没有必要那么过度渲染,大肆炒作。可上到各级政府,下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媒体过度炒作。出租车免费接送考生,警察驾驶警车鸣笛送准考证。有些行为纯粹是为了抢风头,沾热度。高考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测试。考生忘带准考证犹如战士上战场忘记带枪。我们的社会实在不应该为这些学生的低级过失买单,更不应该为学生及其家长乃至整个教育部门制造紧张空气,形成无形压力。

九,最近,教育部在下大气力整治校外培训。有需求就有市场,家庭教师古来有之,校外培训也由来已久。校方,教师以及家长和学生对校外培训各有所求,培训机构因利益驱使更是不遗余力,强力推进。无论校方或者家庭要的都是学生的好成绩,考个好学校,将来找个好工作。所有问题的根子都在于用人制度和高考制度。这些制度不改革,培训需求和培训市场就依然存在。只能规范,难以消除。

十,教育工作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这是个大问题,也是个难问题。所以必须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从国家层面上来说,总起来简单归结几句话:舆论要因势利导而不是火上浇油,改革要大刀阔斧而不是修修补补,投资要刀下见菜而不是画饼充饥,管理要宏观调控而不是事无巨细……


思想sx


说实话,这个话题十分好。首先给提问者说声谢谢。

首先,先说下当前教育的定位,相对于国

内教育来说,比几十年前是有不少进步的,相对于国外教育来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是不争的事实。日韩欧美确实再教育上走在我们前面,这个无需多说。

再来说说教育自身热点问题,问题一,我们的教育在实践了这么多年以后是不是已经找到,或者掌握很重要技术,精髓。

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如何可以教育出好的,符合社会及家庭的合格优秀的成年人? 答“没有,我们依旧在探索,我们不知道几十年后这些孩子长大后是否是合格的家庭成员,是否是优秀的社会成员”。

问题二,我们始终没有明确家庭对教育的重要作用,只是把学校认定为教育机构,家庭所做的都是辅助性工作,比方家长就在学校被学校安排监督孩子的家庭作业,而不是该在家完成父辈对子女人格及心理教育。

问题三,我们的世界在不停的转变着,我们的社会国家也是一样的,而我们认定的知识或许没有变化,但它的作用却在慢慢转变,比如数学,我们或许再过一千年,1+1=2不会变,但我们社会变了,谁稀罕你会算数学题呢?你口袋里没钱,你怎么算也是没钱,不会起作用的。知识已经被机器(电子)等慢慢承接了。我们需要对知识进行一次有序排列,然而没有的,数学还是数学,你用不上归你用不上。教育考核还在追考你这些东西,太多知识离我们实用越来越远,但教育主题并没有对此做出任何举动。

问题四,对人,这个生命理解过于肤浅,小学时候希望你是优秀的小学生,初中的时候希望你是优秀的初中生,请问,成长的过程那个年龄度过度突出是对孩子一生负责任吗?为什么要评优秀的孩子?”他不优秀又说明什么?他不是在成长吗?长大了以后会是怎么样?为什么要追求一个短暂的过程?

问题五,对教育自身理解存在扭曲,社会需要各种各样人来从事工作,任何一种个性都是十分珍惜的宝贵资源,可我们的教育呢?或者还在提倡(“独立啊团结啊”),走极端片面路线,你看看社会的人,以致团结一切向钱看,学校也是一样,唱什么风跟什么风,是各个行业都在赚钱,连教育都不能免俗。为什么人都没有属于自己的个性?教育为什么要整成一盘棋,如果是一盘臭棋,如何解?


难道名字可以很长吗


一丶教师社会地位,薪酬,农村教师往城市流。二、农村退休老师地位,包括老民代幼老师养老医保。三丶学生家长怎样看待补课,教师怎样对待补课。


总管98476108


教育部门应首先整顿教师队伍,清除一些道德品质不好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严格规范教师准入制度。不合格的教师会影响和带坏一大批学生。大力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不论农村还是城镇教师工资一律平等,这样才会提高她们的积极性,愿意做好教师这项工作


用户192937074246


1-义务教育私有化资本化产业化严重,资源不平等严重……

2-选拔的高考,混乱,自主招生自主命题,不考物理化学,胡搞,各种不公平蔓延……

3-职业教育低水平

4-高等教育空心化


愤世嫉俗老顽童


教育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全面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积累,能力提高,健康体魄)。高校扩招后,只要学生刻苦努力,没有智力缺陷,基本都能考上大学。在这种局面下谁不想尽一切办法考上大学呀?这就推动了高考竞争,造成学生负担,社会矛盾,这就是热点问题。


889531


天天谈“枝”和“叶”的问题,不谈“根”和“本”的问题,本末倒置,徒劳无益。教育的所有热点难点问题最终都会追溯到教育生态这个“根”上,问题在于谁能改变教育生态,..........


大力66986883


就义务教育来说,目前分为了城市与农村教育两大阵营。在上世纪末,城市教育就开始对农村教育大肆偷尖,最终导致现在的农村教育收不到学生,稳定不了年轻教师,加重了学生家长的负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