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O2O下沉,“社交+”上浮,“用戶圈”很重要

互聯網+、O2O,有過很多試錯,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互聯網+、O2O大都只注重服務,缺少社交元素,也便是缺乏自然獲客能力。

互聯網+、O2O下沉,“社交+”上浮,“用戶圈”很重要

近些年,拼多多、趣頭條迅速崛起,非常耀眼,其“社交”元素的功勞不可小覷。

拼多多,此前一直稱其為社交電商,主要做的是低價商品的拼購,大部分用戶都是被拼多多的低價商品吸引,而社交平臺的分享,是當初拼多多獲得新用戶的主要方式。

幾年前的美麗說、蘑菇街,也是依託社交平臺起來的。電商平臺,如淘寶京東,“社交”都不是其“核心”,做的是電商服務,不過,後續的發展,社交的影響還是挺大的。服務的好壞,最終還是會轉換為“社交口碑”。

微商,那就更不用說了,靠的就是社交平臺。除此之外,貝店、雲集等分銷模式,也都是背靠“社交”。其中,很大一部分的“社交”元素,依賴的還是“熟人社交”。

互聯網+、O2O下沉,“社交+”上浮,“用戶圈”很重要

無論是線上社交,還是線下社交,“用戶圈”不容忽視。

內容電商,微商其實也能算在內,一般把做自媒體靠內容帶貨的模式,才稱為“內容電商”。有的內容創作者,主業就是做“賣貨內容”,而有的是副業“賣貨”。通過做視頻或圖文的軟、硬廣告,以粉絲模式展現,比起現在的智能推薦,社交性更重。

智能推薦算法,或會將一些“帶貨內容”推薦給需要的人,社交性會弱點,更重注內容品質。圍繞興趣愛好推薦,這也算得上是一種“社交”,還有有不少興趣社交元素的。當然,趣頭條的迅速發展,社交營銷,起了很大作用。

互聯網+、O2O下沉,“社交+”上浮,“用戶圈”很重要

O2O、互聯網+,靠服務獲得用戶,終究會難點,尋找合適的用戶圈,或更容易。

流量成本、用戶成本,都不便宜。如果是非剛需、低頻服務,即使獲得用戶,也都“用完即走”了。不少企業,還得考慮怎麼“留住”用戶,除此之外,還得面對同行的競爭。

好服務,確實能被記住,從而獲得用戶,但是,也不一定!用戶可是非常“健忘”的,老朋友時間久了,還會被忘記。

如果是創業階段,本就是在探索,在試錯。真正能憑服務實力做大的,只會是少數。過度依賴互聯網,缺乏核心競爭力,一旦變成資本遊戲,凶多吉少。

互聯網+、O2O下沉,“社交+”上浮,“用戶圈”很重要

挖掘“用戶圈”,融入社交元素,或成各種服務的好入口。

社區拼團,成一大“熱點”,和此前的社區O2O有些類似,已有不少“悍將”敗下陣來。社區拼團的做法也挺多,各有差異,最大的不同,或許就是融入了“社交”元素,線上線下的“社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