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燒一億,瑞幸會不會是下一個ofo?

月烧一亿,瑞幸会不会是下一个ofo?

前不久,瑞幸咖啡獲得了2億美元的B輪融資,使得這家剛成立一年的公司估值達到了22億美元。而距離上一輪融資,僅僅過去5個月。

作為國內新零售行業的一員,得益於資本的加持,瑞幸咖啡在這一年中發展迅速。

12月25日,隨著第2000家門店--上海新世界大丸百貨店正式營業,瑞幸咖啡宣佈提前完成了2018年2000家門店的開店目標,使其挑戰星巴克的步伐又近了一步。

然而爭議也隨之而來。就在昨天,瑞幸咖啡的B輪融資計劃書曝光,淨虧損達到8.6億。而官方的反應卻非常冷靜,表示一切符合預期,而且會堅持補貼。有人說,瘋狂燒錢的瑞幸咖啡成不了第二個星巴克,反而有可能成為第二個ofo。

在這互聯網的寒冬裡,“補貼”“虧損”這類字眼變得格外敏感。瑞幸咖啡不懼鉅額虧損,到底是真有底氣還是假撐場面?

01

瑞幸的對手,不是星巴克

硅谷創業之父保羅.格雷厄姆在《黑客與畫家》中有這樣一個闡述:新產品、新技術獲得市場認可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大爆炸式的,一種是自然成長式的。

很明顯,瑞幸咖啡屬於大爆炸式的。

那麼,為什麼一家創業公司在短時期內會取得這樣的成就?其中的“質疑”源自過往大家對瑞幸的“誤解”。

首先,瑞幸咖啡是一家互聯網公司,而不是一家傳統的咖啡店。

瑞幸咖啡的創始人是原神州優車首席運營官,在公司內部被稱作“運營一姐”。包裝、裂變式分享、場景化KOL形象塑造等互聯網營銷的一系列打法成為了品牌崛起的助催劑,實現了運營效率的顯著提升,進而迅速擴大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場佔有率。

月烧一亿,瑞幸会不会是下一个ofo?

正是從誕生開始就踩準了“新零售”的風口,瑞幸才能獲得資本的親睞。

再者,瑞幸的對手並非星巴克!

打個比方說:張三和李四同時追求一個女生,張三為了獲得女生的青睞,信誓旦旦保證“我未來的成就會超過馬雲!”但實際上,張三的競爭對手是這個叫李四的人,而並非馬雲。張三隻不過是用馬雲的成功和名氣用來襯托自己罷了。

瑞幸同樣是採取這種策略,通過一封《致星巴克的公開信》,以這樣“碰瓷”的方式達到一夜成名的目的。

瑞幸咖啡很樂於宣傳自己在咖啡品質和方便快捷上的優勢,但這兩點並不足以成為它真正的護城河。口味是件很主觀的事情,目前還沒有任何證據表明用戶偏愛瑞幸咖啡勝過星巴克或其他品牌,而且所謂的咖啡豆成本高20%,也或許僅僅是因為星巴克的供應鏈做得更好。至於外賣,瑞幸咖啡做得,星巴克為何做不得?星巴克與阿里的獨家合作,便表明其開展外賣服務的決心。

筆者認為,

瑞幸最好的品牌戰略應該是差異化路線。星巴克主打高端社交場景,消費者有時不一定是咖啡的剛需人群,而僅僅是為了聊天、談生意走進這家店。瑞幸咖啡面向的是咖啡剛需人群,且品牌目標消費群體——白領,對效率和便捷的要求更高,所以瑞幸咖啡開進寫字樓,提供外賣。低價、便捷又不跌份,這恰恰是瑞幸咖啡的價值所在。

月烧一亿,瑞幸会不会是下一个ofo?

所以,瑞幸最大的對手或許不是星巴克,而是它自己。快速擴張,燒錢補貼,最容易暴露的問題就是資金鍊。韓國咖啡連鎖品牌陪你咖啡就曾在中國瘋狂擴張,但最終因資金鍊斷裂宣告破產。

瑞幸咖啡最終還是要回歸商業的本質:補貼和擴張放緩後,能否產生正向現金流,支撐企業的長久發展?

02

瑞幸能耕耘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嗎?

顛覆星巴克或許有點困難,但“再造”一個星巴克,也不是沒有可能。

眾所周知,咖啡文化在中國並沒有那麼成熟。星巴克進入中國,也已經是20年前的事情了,中國人對咖啡的偏好並沒有那麼根深蒂固。所以不存在成熟的“洋品牌”已經完成用戶教育,年輕的本土品牌就沒有機會的道理。

另外,咖啡在中國依然有可期的增量市場,這對所有咖啡品牌來說都是一件好事。相關數據顯示,中國咖啡消費市場規模在700億元人民幣左右,約佔全球市場的0.5%,年增長率達到15%,預計到2020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達3000億元人民幣。

月烧一亿,瑞幸会不会是下一个ofo?

資料來源:國信證劵《咖啡行業專題研究》

對於瑞幸而言,把質量控制在用戶可接受的範圍內,提高產品質量、增加品牌差異化、實現用戶留存就顯得至關重要。顛覆星巴克或許是句豪言壯語,在未來更實際的情況,可能還是各自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共同耕耘好中國廣闊的咖啡市場。

03

瑞幸,下一個ofo?

之所以外界將瑞幸咖啡與ofo聯繫到一起,是因為兩家公司有極其相似的地方。

比如,兩家公司都是通過營銷的方式迅速爆紅;比如,儘管兩家公司分別是賣咖啡和租賃單車的,但是都標榜為互聯網公司;再比如,兩家公司都重視明星IP和品牌跨界合作;最重要的,兩家都是“風口”上的公司,大把大把的燒錢。但是,如今的ofo在燒光了20億美元之後,已經很難再堅持下去了。

月烧一亿,瑞幸会不会是下一个ofo?

作為市場“新生兒”的瑞幸咖啡,憑藉“免費機制”和“裂變策略”令自己一炮而紅,但在消費者心中,其“划算、便宜”的品牌印象甚至比“專業”更根深蒂固。凡事無絕對,如果瑞幸最後成功了,那麼燒錢買回來的用戶,未必就不能換來忠誠度。

即便失敗,瑞幸試圖用新技術改造傳統行業的商業模式,也值得各大品牌學習;而在傳統行業上搭建的互聯網營銷嘗試,更是值得所有的初創公司借鑑。

歸根結底,再好的商業模式和推廣營銷,其實都只是一種手段,最終都要落腳到能否為客戶帶來價值和滿意度。

最後,瑞幸的未來如何?究竟會有多少用戶願意買單?品牌能否實現盈利?就交由市場去做出選擇吧。

月烧一亿,瑞幸会不会是下一个ofo?

《瑞幸咖啡虧8個億還這麼淡定,到底哪來的底氣?》 來源:創業家傳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