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皇陵一座都沒被盜過,清朝的皇陵卻被大規模地盜竊?

易水渡


回答問題前先簡要回顧一下明、清兩朝皇家陵寢。

明朝(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

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大明王朝。1398年,時年71歲的朱元璋病逝於南京,後葬於南京鐘山之陽,其陵稱之為“明孝陵”。朱元璋也是大明王朝歷代皇帝之中唯一葬於南京的。

朱元璋死後,其子永樂皇帝即明成祖從其侄子手中奪取皇位,並遷都北京。朱棣在北京稱帝后開始了大規模的工程建設,一方面修造了舉世聞名的紫禁城,另一方面也開始謀劃自己身後的萬年吉地。

在經過堪輿大家的精心找尋,並經朱棣同意之後,明王朝開始在今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為朱棣修造皇陵。

遵從中國曆代“子隨父葬”這一歷史規制,明王朝先後在天壽山南麓修造了十三座帝王陵寢,後世將這十三座明帝陵統稱“十三陵”。他們依次分別是:

明成祖長陵、明仁宗獻陵、明宣宗景陵、明英宗裕陵、明憲宗茂陵、明孝宗泰陵、明武宗康陵、明世宗永陵、明穆宗昭陵、明神宗定陵、明光宗慶陵、明熹宗德陵、明毅宗思陵。

明十三陵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帝后陵寢數量最多的皇家陵園建築群。

縱觀整個十三陵,除萬曆皇帝定陵因考古原因被打開發掘外,其餘保存基本完好。

(明十三陵)

清朝(關外三陵,關內清東陵、清西陵)

關外三陵(又稱盛京三陵):清太祖努爾哈赤福陵、清太宗皇太極昭陵以及埋葬清王朝六位先祖的清永陵。

關內含清東陵和清西陵。

清東陵:順治皇帝孝陵、康熙皇帝景陵、乾隆皇帝裕陵、咸豐皇帝定陵、同治皇帝惠陵。此外還包括三座帝后陵寢。它們依次是清初開國太后孝莊文皇后的昭西陵、咸豐皇帝的兩宮太后,即慈安太后的普祥峪定東陵以及慈禧太后的普陀峪定東陵。

清東陵是我國現存體系最完整、佈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築群。

清西陵:雍正皇帝泰陵、嘉慶皇帝昌陵、道光皇帝穆陵、光緒皇帝崇陵。

整個清朝帝陵,除關外三陵沒被大規模破壞盜掘外,其餘關內二陵皆遭遇過大規模盜陵事件。不僅地宮珍貴隨葬品被洗劫一空,陵墓主人的屍體更是慘遭羞辱。

尤其是清東陵,清東陵除順治皇帝孝陵未被打開地宮外,其餘皇帝及部分帝后陵寢均遭巨大破壞。

而清西陵目前只有光緒皇帝的崇陵被盜掘破壞過。

————————————————————————

再回到題幹上來。

明朝皇陵相對於清朝皇陵來說保存較好,沒被大規模盜掘,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地理位置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南麓距離市區僅50公里,歷代以來均屬北京地界管轄。而清朝無論是清東陵還是清西陵離北京都在120公里以上,且都不屬於北京管轄地界。

天高皇帝遠!

相較於明十三陵,清東西二陵顯然不佔地理優勢。

中國曆朝歷代都有個傳統,那就是後繼王朝滅掉前代以後,對前王朝所遺留帝王陵墓都是持保護的態度。一來可以收買人心,顯示他們的氣度,對王朝統治起到積極作用;二來,也是為自己後世著想。將心比心,萬一自己王朝覆滅,後代也能像他們一樣不破壞自己之前的帝王陵。為此朱元璋甚至曾下令對於盜掘皇陵者一律以凌遲處死甚至滅族的刑法處置!

靠近天子腳下,十三陵自從其建成到新中國成立這幾百年的時間之內。無論是在和平時期還是戰亂時代,它都在當朝統治者的眼皮子底下。所以說它的一舉一動都會被當世統治者馬上知曉,在如此情況下想不動聲色的大規模盜掘皇陵是根本不可能的。

二、時代背景

公元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攻破北京城。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末代皇帝崇禎皇帝沒有選擇逃跑,而是選擇吊死在煤山之上,壯烈殉國。

明忘之後,清朝建立。由於清朝是關外的一支少數民族出身,故清朝初年當時的滿漢矛盾異常尖銳。

清初統治者為了證明自己奪取明政權統治的合法性。在他們入駐中原後,為收買人心,積極籠絡漢族地主階級及知識分子為清廷效力。為此他們定鼎北京之後,即以帝王之禮重新厚葬了明末代皇帝崇禎,並下令對明朝其餘帝陵(明孝陵和十三陵)嚴加保護。

終有清一朝,明皇陵再沒有受到大的破壞。

而返觀晚清所處的時代又不同了。

晚清覆滅,民國初肇。國民政府雖然下令對清皇陵採取保護措施,但由於當時的中國軍閥割據,戰亂不斷。縱使民國政府有心保護,但因缺乏有效的統治,甚至有些地方成無政府狀態。最終才使得孫殿英這一類的軍閥趁虛而入,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盜掘清東陵,而遠在清西陵的光緒皇帝崇陵亦是在此大背景之下被盜。

三、陵墓建築構造差距

清朝雖承襲明朝建陵風格,但在實際建造時還是有不小差距。

首先,明朝皇陵的地面最重要部分建築——寶成相對於清皇陵來說更大。

這樣就使得後來人更難尋找寶成下面的地宮入口。即便在建國後國家挖掘十三陵時,首先想到挖掘的並不是萬曆皇帝的定陵而是朱棣的長陵,結果耗時一年也沒有找到其地宮入口,最後只能是另尋其他目標。而清皇陵由於寶成面積較小,使後來以孫殿英為首的盜墓者很快即找到了地宮入口,然後以烈性炸藥炸開。

其次,明皇陵的地宮深入地下的深度普遍要遠大於清皇陵。一個深埋地下,一個淺埋地下,那個易盜,那個難盜,立見分曉。且通往地宮的墓道,明皇陵彎曲深入,而清皇陵則是筆直直下。

現成的例子就是明萬曆皇帝的地宮深入地下達27米深,接近9層樓的高度;而乾隆皇帝的裕陵地宮離地面只有不到10米,頂多3層樓高。

(乾隆皇帝裕陵地宮)

除了以上三個原因外,清東陵及清西陵部分陵墓主人在葬入陵寢時間很短後清廷就滅亡了。而伴隨著陵墓主人一起下葬的都有價值連城的珍貴陪葬品,這些東西無疑會引起盜墓者的眼紅。而明十三陵由於已過去二三百年,關於其墓中陪葬品的記述少之又少。

是非成敗轉頭空,幾度夕陽紅。

新中國成立後,對於明清兩朝所留皇陵都採取了積極有效保護。

唯一遺憾的就是,建國後倉促發掘了明十三陵中的萬曆皇帝定陵,結果造成了對文物難以挽回的損失。自此國家規定對帝王陵寢非萬不得已進行搶救性發掘外,其餘原因一律不得再進行挖掘。以免重蹈定陵覆轍,再次對歷史文物造成難以挽回的破壞與損失。


小司馬說


同樣為皇陵,明十三陵保存相對完整,而清東陵卻被大規模地盜掘,為何差別就這麼大呢?主要有三點原因,其中清東陵慘遭盜掘主要是自己作死,也算是報應。那麼,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一、明十三陵的選址好,明十三陵坐落於現在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距離天安門也只有五十公里,距離北京城區比較近,在眾人的視線之下,盜墓賊不敢公開地盜掘;反觀清東陵距離北京有125公里,直接就在河北省了,在當時是相對比較偏僻的地方,民國初年哪裡盜賊橫行,給了盜墓賊可乘之機。

二、不得不承認清朝對明十三陵的保護功不可沒,李自成的起義軍推翻了明朝的統治後,清軍入關打著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名頭,並且為了證明自己的正統地位,籠絡人心,清朝的皇帝不僅對明朝的皇帝進行了祭拜,還派兵進行了保護。

三、清朝自己作死,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具體的主要有兩點:一是明十三陵修的堅固異常,以萬曆皇帝的定陵為例就地宮就深達27米,考古隊為了尋找地宮入口就大費周章,整個挖掘用了1年多,工程量大,而清東陵可謂偷工減料,地宮只有十幾米,並且墓道簡單,幾包炸藥就解決了問題;二是民族仇恨,清朝對漢人進行了長達200多年的統治,滿清誤國,漢人早就對其恨之入骨,挖掘清東陵完全沒有負罪感,而且還是為了報仇雪恨。反觀明十三陵,漢人還是比較敬畏的,並且有清東陵這塊肥肉,肯定是先幹清東陵了。並且正是由於清東陵慘遭盜掘,也使得當時的政府加強對明十三陵以及清朝皇陵的保護。



實際上,明十三陵的定陵雖然逃過了盜墓賊的毒手,但逃不過那個郭姓的盜墓狂人。明朝的萬曆皇帝的定陵可謂考古界的永遠的痛,當考古人員打開萬曆皇帝的棺槨後,精美的龍袍等絲織品迅速氧化,成為碎片,令人痛心。後來,萬曆皇帝以及皇后的屍骨更是被焚燬,真是慘不忍睹呀!

總之,明十三陵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可謂是天時、地利、人和等綜合的結果。而反觀清東陵就是自己作死,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明朝的皇帝中,朱元璋的孝陵位於南京,地宮保存完好。其餘除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以外,皆葬於北京的明十三陵,地宮也是保存完好。

但是其中的明定陵,也就是萬曆皇帝朱翊鈞的陵寢,在1956年時被考古工作者開啟,絕大多數珍貴文物被保存完好,由於當時技術條件限制,也有少許文物遭受損壞。也正因為此,當時國家便停止了對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之乾陵的考古發掘。

明皇陵地上建築在多個時期遭到損壞,最著名的便是李自成進入北京後的所作所為。總體來說,明朝諸陵保存還是完好的。這和清朝入關後的政策有很大關係,古往今來,改朝換代時,前朝皇陵必遭挖掘,唯獨明皇陵是例外,滿清在當時雖被視為異族,但在保護前朝皇陵這一點上,卻做得十分地道的,令人敬佩。

清朝皇陵分為清東陵和清西陵,其中清東陵位於河北省遵化市,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5位皇帝以及后妃皇子,其中便有大名鼎鼎的“老佛爺”慈禧太后。而清西陵則葬有雍正,嘉慶,道光,光緒4位皇帝。其中,除順治,雍正,嘉慶,道光4帝陵寢以外,其餘諸皇陵及后妃墓皆已被盜,許多珍貴文物下落不明。比如康熙皇帝的屍骨竟然浸泡於泥水之中數十年無人管,也實在駭人。

清朝帝陵多被盜的原因,主要還是由於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自清朝滅亡到新中國成立的將近半個世紀中,中華大地狼煙四起,群魔亂舞,盜墓猖狂。再加上由於清朝是異族統治,因此其帝陵多被盜也就不足為怪了。


同濟天下


當年孫殿英在清東陵大肆盜竊,一幫沒什麼盜墓經驗的軍閥都能輕鬆打開皇陵。除了地宮之中沒有財寶的順治帝陵墓,其他清東陵的帝陵都遭到了洗劫。此事之後社會各界轟動,溥儀和滿清遺老對孫殿英恨得牙癢癢。且聽人孫殿英怎麼解釋:我是為我祖宗三代報仇,我對得起我大漢同胞!如果孫殿英盜的是明朝皇陵,他還有底氣喊出這樣的一段話嗎?

盜墓賊之所以不盜明朝皇帝的墓,因為在漢民族感情極為敏感的清朝,明朝皇帝的陵墓就是一種精神象徵。就連當年順治帝都不敢將明朝的皇陵怎麼樣,還曾公祭十三陵,為崇禎皇帝單獨立碑,目的就是為了安撫漢民和留用的明朝官員。清朝歷代皇帝對十三陵採取了保護措施,還安排了專門的太監去看守十三陵,避免十三陵被盜,就連十三陵之中的樹木都是要保護好的。

另外,十三陵的防盜措施做得十分堅固,盜墓賊就連入口都找不到。清朝當年大肆屠殺漢人,導致很多匠人的手藝失傳,等到清朝皇帝自己想要修墓的時候,已經找不到當年給明朝皇帝修建王陵頂級匠人了。

從朱元璋的陵墓開始,明朝歷代所用的材料都十分堅固,佈局也是極其精妙,想要盜墓除非用炸藥去炸開。而十三陵所在的地區並不荒涼,四周也有人煙。在這種地方大肆盜取皇陵,肯定會有人發現,著實不好下手。而清東陵是在深山老林之中,軍閥只要將山圈起來,不聲不響將陵墓之中的財寶搬出來就是了。

明十三陵如此偉大的建築逃過了兩朝盜墓賊的破壞,但是卻有一座皇陵毀在了郭沫若的自負之下。1956年,郭沫若數次請求上級挖掘永樂皇帝的陵墓,在被批准之後,他帶著考古隊懷揣著十二分的熱情投入了帝陵的挖掘之中。但是挖掘的難度比他想象之中要大了許多,郭沫若最終只得暫時放棄永樂皇帝,而改去挖萬曆的定陵。

郭沫若為了找尋能夠進入定陵的入口大費周章,再還沒有進入地宮之前,定陵已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坍塌。郭沫若終於看到了他心心念念想要看到的明朝皇帝,但是萬曆和皇后身上珍貴的龍袍斂服,在接觸到空氣之後迅速氧化。由於當時的科學技術不過關,大部分的文物都在很短的時間之間被損壞殆盡。


木劍溫不勝


明代皇陵和清代皇陵我全都親自去過,一些開放的地宮也都親手觸摸過,下面我用親身經歷聊聊為何明陵基本沒被盜,清代皇陵很多被盜的現象。

首先盤點一下明代皇陵有那些,它們是由南京朱元璋的明孝陵和北京十三陵的皇陵群組成,到目前為止,這些明代的皇陵除了崇禎的陵由於沒時間建造而放入貴妃墓而被盜擾外,還有就是官方主動挖掘的萬曆皇帝的定陵。其他的確實都處於原裝未開封的狀態。

(此為明陵金剛牆,極厚)

而清代入關後的皇陵主要分為兩大建築群,一個是位於河北易縣的清西陵,埋葬有雍正皇帝,嘉慶皇帝,道光皇帝,光緒皇帝,一個是位於河北唐山馬蘭峪的清東陵,埋葬有順治皇帝,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咸豐皇帝,同治皇帝。清陵被盜掘的主要就是清東陵,目前已知被盜的皇帝陵有康熙,乾隆,咸豐和同治。順治由於火葬沒有隨葬品而倖免被盜。

(清陵的金剛牆就很薄,這是乾隆地宮的入口)

經過實地考察開啟的明定陵和清裕陵地宮。筆者認為明代皇帝未被盜主要有2個原因

1,政治原因,明陵在新朝清代被官方妥善的保護了,而且還增派守靈人員進行日常的維護。

2,陵寢構造,明陵地宮相對於清陵來說,要深很多,而且構造更為堅固,最主要的是明陵的入口極為難找,它沒有像清陵一樣全部設在寶城啞巴院的影壁下面,而是不固定的設在某處,且非常深,當年郭沫若發掘長陵足足用了一個多月,竟然連墓道口都沒找到,要知道這可是官方大張旗鼓的發掘都是如此,可想盜墓賊更是不可能完成這個工程了,就算是定陵的入口,要不是考古人員走了狗屎運,發現了指路石,照樣也找不到入口。而清代皇陵只要盜了一個,其他的全部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清東陵大部分都被盜的原因,因為太好盜了。

(乾隆地宮構造,入口全在啞巴院影壁下面)

(明定陵的構造,很複雜)


老豬的碎碎念


九十年前,孫殿英在連挖了兩座帝后陵墓後當即震動了天下,受到了許多人的聲討,其中反應最激烈的是滿清的遺老遺少們,熊熊的怒火在他們的胸膛炸裂著,使得他們無法平息自己的氣憤。



這是清朝皇陵第一次被盜,孫殿英本來是打算挖三座墓的,他先是挖了乾隆和慈禧墓,把裡面的金銀珠寶通通都搬得一乾二淨。

當時他們也打通了康熙陵墓的地道,只不過在發現康熙陵墓裡面全都是積水和惡臭的時候,他們並沒有繼續挖下去,因為當時時間緊迫,於是他們在連挖了兩處陵墓後,就撤退了出去。

孫殿英之所以能挖清東陵慈禧和乾隆的墓葬,原因就是當時的國民政府正在和北洋政府打仗,局勢非常混亂,清東陵距離北京又有一段距離,所以孫殿英才能在蔣介石指派他剿匪的時候監守自盜,挖了清東陵。

清東陵在民國、抗日戰爭時期沒有被盜的原因

清朝的皇陵之所以會被挖,主要原因就是戰亂。

在溥儀退位後,袁世凱的北洋軍閥統治了北方,因為清朝是和平退位的原因,北洋政府給當時的清朝遺老遺少們很多的優待。

他們每段時間都會給溥儀調撥大量的生活費,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對清東陵、清西陵的保護也是非常好的。

而在1928年最後的北洋軍閥張作霖退出山海關並被炸死在皇姑屯後,國民政府統治起了關內的大片土地,雖然他們和滿清沒有任何的利益關係,但因為自古所有正統王朝都不會掘人祖墳的原因,所以為了道義,國民政府也保護起了清東陵。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人進逼北京一帶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動清東陵,因為溥儀當時正在他們的滿洲國裡當著傀儡皇帝,所以他們是根本不可能會動清朝皇陵的。

清東陵的第二次被盜是在日本投降後,當時國內爆發了內戰,沒有人顧得上清東陵,所以清東陵被一群土匪光顧了,他們找到了曾經被孫殿英挖開的康熙陵墓地宮,進入了積水眾多、臭氣熏天的康熙陵墓中,對其大肆搜刮了一番。

明朝陵墓沒有被盜的幾個重要原因

清東陵的位置距離北京有一百多公里,並不在北京的管轄範圍內,所以在戰亂的時候很容易被盜,與此同時清西陵也距離北京有一百多公里,所以也有幾處陵墓被洗劫了。

而明十三陵則坐落在北京周圍,北京因為重要的政治影響力,所以無論發生再大的戰亂,都必定有一方會入主北京,在他們入主北京的時候有重兵巡梭,即便他們沒有直接派兵把守明十三陵,但也絕對沒有盜匪敢在他們的眼皮底下動明十三陵,這就是民國時期清東陵被盜、明13陵沒被盜的原因。

而在明朝滅亡後的歷史中,李自成正忙著在北京城內搶劫官員大戶們的財產以及準備出兵解決守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因此沒有對明朝的皇陵動手。

而滿清就不同了,他們為了能取信於漢人、減少漢人的抵抗,所以他們沒有以侵略者的身份進入山海關,他們是打著幫明朝報仇、平息戰亂的名號進入中原的,在他們的口號中,他們的身份是正統的,因此,為了保持自己身份的正統,盜墓這樣的事情他們肯定是不會幹的。

雖然明朝皇陵與日本人的關係沒有清朝皇陵那麼密切,但因為日本人當時是打著要打造一個“大東亞共榮圈”的口號,是用著跟清朝差不多的套路、口號佔領北京的,所以他們也沒有動明朝的皇陵。


明朝皇陵沒有被盜,但是卻被挖掘過

不過雖然說明朝的皇陵沒有被盜,但是被挖開的卻有一個,這個皇陵就是明朝萬曆皇帝的定陵,而主持這個項目的是吳晗和郭沫若。

這次項目是郭沫若提起的,不過因為當時考古界有很多人以技術不成熟、會破壞文物的原因反對郭沫若挖皇陵,所以郭沫若才把地位極高的吳晗拉入了這次行動中,以此堵住眾人的反對聲。


而原本在郭沫若的想法中,他要挖的並不是萬曆皇帝的定陵,而是朱棣的長陵,但是因為朱棣陵墓太過宏大、太過複雜的原因,當時考古界沒有挖這類皇陵的經驗,所以在巨大的壓力下,郭沫若決定找一個簡單一點又與朱棣陵結構差不多的皇陵試試手,所以萬曆皇帝就悲催了。

在萬曆皇陵被挖開後,因為當時技術真的非常的落後,所以當時有不少文物在被氧化過後,出現了很多的損壞,而也因為數年後特殊年代的大動盪,萬曆皇帝和他兩位妻子的骸骨被人們當眾燒掉了,落得一個灰飛煙滅的下場。


如果不是當時國家的大佬意識到技術真的不到位的話,可能到時候被破壞的就不止萬曆皇帝一座陵墓了,因為在挖了萬曆皇帝陵墓後,郭沫若又繼續申請起了挖掘朱棣陵墓的項目,不過被當時明智的大佬給否決掉了。

所以說明朝皇陵之所以沒有被盜,是因為距離北京比較近,容易受到保護,不像清東陵、清西陵那樣距離北京有著大概一百多公里,因此就沒有被盜墓賊光顧過,至於很多人說的什麼滿漢之分我覺得是不合理的,因為土匪真的需要錢的話,他們不可能會去管你是滿人皇帝還是漢人皇帝,只要有錢、他們有能力發掘,他們都是會毫不猶豫出手的,歷史已經說明了一切。


孤客生


明朝和清朝皇陵的不同命運,既與它們面臨的時局有關,也跟所處位置息息相關。

第一,明朝皇陵

明朝滅亡後,明朝皇陵就沒有了專門的保護,實際上處在隨時可能被盜挖的可能。

明十三陵首先面對的是李自成的大順軍,他們沒有對皇陵進行破壞,一是入京時間太短,二是當時需要收買天下人心,保護皇陵才是上策。

清軍入關後,很快就遷都,同樣出於安定天下人心的考慮,清朝對明十三陵採取保護措施。

南方的明孝陵剛開始由南明政權控制,自家人肯定保護得很好,畢竟是自己的祖宗。

清軍南下後,出於同樣的道理,而且明太祖朱元璋也是他們必須尊崇的對象,明孝陵自然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清朝統治期間,乾隆帝等人曾偷拿明朝皇陵地面建築材料,但對地宮沒有進行任何破壞。

清朝滅亡後,民國政府以恢復漢室為號召,明朝皇陵自然也會好好保護,沒有破壞的道理。

日本人侵華期間,出於麻痺老百姓的需要,他們也要對明朝皇陵進行保護。

新中國成立後,明朝皇陵也得到了很好地保護,但郭沫若、吳晗等人出於考古研究考慮,發掘了明神宗的定陵,由於科技不到位及混亂,很多珍貴的文物沒能保留下來,這是一個遺憾。

但總的來說,明朝皇陵在500多年的風雨飄搖中,能夠維持不被盜掘,悅史君認為,這既是明朝的幸事,也是我們的財富。

第二,清朝皇陵

清朝滅亡後,清朝皇陵作為民國優待條件的一部分,受到了保護。

但隨著軍閥混戰以及末代皇帝溥儀等人都自身難保的情況下,清朝皇陵成為軍閥和土匪覬覦的目標。

先是軍閥孫殿英率部大肆盜掘清東陵,接著清西陵也遭到土匪的盜掘,而在抗戰勝利後,清東陵又一次遭到破壞。

新中國成立後,清朝皇陵也都得到了妥善保護,現在也是世界文化遺產。

清朝皇陵被盜,一是與當時對清朝不利的輿論氛圍有關,二是清朝皇陵位置比較偏,屬於軍隊防備薄弱地帶,容易被不法軍人和土匪盯上,悅史君認為,這也是一種巨大損失啊。

總的來說,無論是明朝皇陵還是清朝皇陵,都是我們的寶貴財富,值得大家去珍惜。


寫有趣的歷史,講真實的傳奇……

我是悅史君,2018我們一起努力!


歷史這樣說


明朝皇陵並非一座也沒有被盜,比如2016年思陵石燭臺就曾被盜,還有之前康陵也曾遭受土夫子光顧,但是也都沒有進入地宮,小打小鬧,無傷大雅之事而已。


至於明陵為什麼被盜那麼少,就不得不說明朝皇帝的深謀遠慮了。

明朝乃我漢人當家,再不濟,他也算是我華夏的祖龍,自掘祖墳,不少下斗的土夫子還是有所忌諱的。

其次,明朝的皇陵大多在南京或者北京郊區,因為京城重地,派遣重兵把守那是理所當然,老虎屁股拔毛,非死即傷。即使是到了清朝,滿清入主關內,也依然派遣重兵把守明陵,因為他們宣揚“滿漢一家親”的鬼話,為了收攏天下漢人的心,朝廷漢臣的心。


(南京明皇陵)

並且,明陵大多結構複雜,土夫子在京郊下墓,避開守墓的重兵把守尚且不易,黑燈瞎火,別說是進入地宮摸一把金,就是要讓他找到地宮的入口也夠嗆。

即使是1956年建國後郭沫若先生帶頭想要挖掘明永樂皇帝朱棣的長陵又怎麼樣,光天化日之下,一大群所謂的專家利用當時最先進的學問與技術,楞是沒有找到進入定陵的墓口,最後才退而求其次,挑了個軟柿子萬曆皇帝的定陵捏。


(定陵挖掘)

清陵墓那就不一樣了。

清朝皇帝沒有把我們漢人老祖宗狡兔三窟的精髓給學到家,陵墓構建簡單粗暴,把陵墓地宮入口直勾勾地杵在那,信奉尋龍點穴卻邯鄲學步,楞是把陵墓挪到一塊,並且還挪到了遠離京城衛戍的地方,滿清在的時候還好,派遣重兵把守。等到民國之後,滿清亡了,直接被各種三教九流的土夫子一鍋端了。

位於唐山遵化的清帝陵,1928年,軍閥孫殿英便將慈禧與乾隆的陵墓給端了,方法簡單粗暴,直接用炸藥就炸開了。


1945年8月左右,因為派遣在該地的國民黨駐軍北調準備內戰,當地土匪張進忠與當地刁民、官商勾結,共三百多人把那的十幾座帝陵都給撅了,直接把康熙大帝的遺骸拋棄在了臭水裡。

歸根到底來說,滿清不是漢人,所以有孫殿英這樣的人與土夫子如此猖狂至極,肆無忌憚。因為清陵並非祖龍,所以他們心理上沒有過多忌諱,所以如康熙大帝遺骸才遭受如此令人髮指的侮辱。

如果是我漢人帝陵,孫殿英敢大張旗鼓去盜,回頭不被蔣介石給弄死,也會讓我華夏四萬萬同胞的唾沫淹死、打死。


不書公子


說起來這個,先提個問題…

為什麼明朝亡國后皇室死絕,清朝亡國后皇室全部倖存,還出了個康德皇帝?(答案在最後揭曉)


下邊回答本問題:

一,歷史以及政治原因。

當年李自成打到中都,放火燒了朱元璋祖墳,但他只燒了定陵地面建築,但沒刨墳掘墓,不算被盜。清朝入關後,為了籠絡漢人,顯示滿漢一家,所以對明十三陵加強了保護。而挖墳掘墓的慣犯乾隆其實只是盜用了明陵地面建築的木料。清朝官方沒有毀壞明陵,民間就更不會去盜墓了,畢竟是漢人的皇家陵墓。

而到了民國時期,昔日的統治者成了韃虜,人們憤恨滿清,打主意打的也是滿清的主意,所以明陵就又是安全的了,清的皇陵,除順治,雍正,嘉慶,道光4帝陵寢以外,其餘全部受到不同的盜掘,尤其以東陵案規模最大。

軍閥孫殿英盜了清東陵,還振振有詞的說孫中山革了壓迫我們幾百年的滿清統治者的命,把他們趕下了臺,我沒權沒兵,就只有革他們死人的命,而且這位竟然還有個傳說的“明故大學士孫高陽”後裔的身份。孫高陽什麼人?以高齡老人之身,以退休的大學士之身,率領全家一百多口上城牆抵抗侵略者,最後壯烈殉國,死的壯烈,他的一百多口家人也全部殉國。就傳說有個小少爺逃了出來,就是孫殿英的祖先。

且不論真假,要按這個說法,孫殿英國仇家恨,報仇報的也算沒毛病。

所以他不敢動明陵卻動了清陵,這也算他的高明之處,把贓物送了送人,落架鳳凰不如雞的滿清皇室的抗議也就沒人當回事了。他要是動了明陵,估計早被正法了。


二,技術問題

清陵基本上距離鬧市,人口眾多的地方相當遠,而且民國政府也不需要通過討好滿清皇室去盡心竭力的看守清陵。而明孝陵、十三陵等處於南京、北平的郊區,不說人煙眾多,也是很容易被發現,清陵地宮可能由於地下水等問題,修建位置一般都較淺,入口固定,便於作業,而且本身滿清剛結束,大批文獻記錄工匠後人都還在。明定陵地宮埋藏較深,情況不明,所以從技術難度上來說,盜清陵相當容易。誰會去幹有難度的事兒呢?

所以大家都去革大辮子們的命,時也命也,滿清入關,燒殺搶掠,將所有的明皇室屠殺殆盡,留下了幾個充門面,而到了清朝末年,清皇室卻受到了優待,只是一報一報,皇陵被掘雖是悲劇,也是他們祖上的罪孽吧。


關河南望


清朝皇陵屢遭盜的印象大概還是源於“東陵大盜”孫殿英先盜慈禧陵墓,後盜乾隆陵墓。除了這兩個人的墓穴,其餘的清朝皇帝帝陵也沒有好下場,其中康熙皇帝的景陵因“東陵”被盜受到波及,許多東西都丟失了,連康熙帝的最愛“九龍玉杯”也丟失了。咸豐皇帝的定陵被黃金仲所盜,隨葬物品洗劫一空。同治皇帝的惠陵被土匪王紹義所盜,匪徒們將陵墓裡的金銀財寶搶奪一空,不過這夥人後來被抓到了,王紹義被槍決。




清朝諸位皇帝的陵墓都沒能逃掉被盜的下場,就連雄才偉略的康熙墓穴都沒能逃過,而明朝皇陵卻沒有遭到大的破壞,唯一的萬曆皇帝定陵被挖掘也是因為考古需要,是國家同意的為了科學研究而進行發掘的。當時這件事是由郭沫若,吳晗等人牽頭進行的,不過當時受限於科技水平,定陵裡面許多珍貴文物都沒能好好保存下來。除此以外,明代皇陵再未受到人為損壞。



為什麼同是帝陵差距卻這麼大?明代皇陵未遭破壞,原因在於清代,民國政府為了籠絡民心之需要。清代為了籠絡漢人所以對明朝皇陵大加保護,以示自己對前明的尊重,安慰明代的遺老遺少和天下的讀書人。到了民國時期,孫中山先生早年加入洪門,洪門的宗旨就是反清復明,等到民國創立,孫中山定都南京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拜謁明太祖陵,以示自己身份,所以民國政府對明代皇陵也是加以保護。


而清代帝陵則不同,從清朝滅亡的時候就已經註定清代帝陵沒有了保護,因為當時的革命人士打的是“推翻清廷”的名號,雖清帝退位的時候有《優待條例》答應保護帝陵,但正是人走燈滅,條例是在袁世凱手上籤訂的,等到袁世凱去世以後,中國進入軍閥混戰的時代,誰還有功夫關心清代的帝陵,都是發展自己的武裝力量,這也是後來孫殿英盜墓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