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原文:[饊子]:揉麵成絲,連其兩端,以油灼之,入口鬆脆。

淸 袁枚 夏曾傳《隨園食單》點心單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八月初,應中國烹飪協會中國小吃委員會侯嘉會長邀請,參加“小吃大藝,巡味中國,走進淮安”活動。北京的名店代表、小吃傳人,新聞媒體、美食達人一行約40餘人,到達淮安河下古鎮,受到淮安政府的熱情,周密,周到盛情招待。為了深入挖掘和弘揚中華小吃文化,打造中華小吃品牌,提升小吃企業創新力和影響力,加快推進小吃產業升級發展,淮安政府與北京萬豐傳統小吃有限公司投資合作,創辦淮安萬豐中華傳統小吃文化街,此項目建成以後,可帶動淮安地區的旅遊市場,淮安市民和遊客足不出戶,就可以嚐遍天下小吃美食。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淮安,位於江蘇省中北部,江淮平原東部。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是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南京都市圈緊密圈層城市。坐落於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淮安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秦時置縣,境內有著名的“青蓮崗文化”遺址。曾是漕運樞紐、鹽運要衝,駐有漕運總督府、江南河道總督府。歷史上與蘇州、杭州、揚州並稱 “蘇、杭、淮、楊”,淮安有“中國運河之都的美譽,中國大運河淮安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做為隨園菜非物質文化傳承人,此次來淮安意義非凡,有點尋宗探古的味道,因為袁枚和淮安有著很深的淵源,《隨園食單》記載了大量的淮安美食。《隨園詩話》《小倉山房詩集》也有大量淮安人物,如程晉芳程魚門、蔣士銓、謝蘊山等。袁枚的子不語中也有不少淮安的風情雅趣。這次我們參觀淮安府署,周恩來故居,河下古鎮,西遊記作者吳承恩的故居,漕運都府。品嚐正宗的淮菜,大家別忘了淮安與揚州等是江淮流域古文化發源地之一,也是淮揚菜的主要發源地,沒有淮安,這淮楊菜的淮字又從何而來呢,這裡的淮楊菜絕對正宗,做工細緻,味道鮮美。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袁枚曾多次到淮安,據《隨園詩話補遺》批語:“魚門……與餘家有世誼,餘自幼見之。”其中的魚門指流寓淮安的程晉芳,由此可以推知在袁枚年幼之時便很有可能到過淮安。據《小倉山房詩集》卷三《除夕泊淮上》,在1742到1743年間,袁枚曾到過淮安;據《小倉山房詩集》卷十《甲子秋攜陶姬至淮,今一星終矣。重有泛舟之夜,憮然成詠》,據此可知在1744年袁枚也曾到過淮安,而且這次是有他所鍾愛的陶姬隨行;據《小倉山房詩集》卷六《赴淮作渡江吟四首》、《到淮遊程蓴江晚甘園作》、《不見程南陂比部,投詩而歸》諸詩,袁枚在1749年亦曾到過淮安;據《小倉山房詩集》卷十,在1754年袁枚又到淮安,拜訪了他的座主尹繼善,會見了老朋友程晉芳,並遊覽了淮安著名的書院——荷芳書院,並寫有《黃河秋決,聞陝督尹公移節清江,寄呈四首》、《到清江再呈四首》、《留別荷芳書院四首》、《淮上乞魚門盆松,得松而歸》等詩;據《小倉山房詩集》卷十九,在離開十一年後,袁枚在1765年又來到淮安,看到風景依稀,而故人寥落,不禁唏噓不已,不由發出了今後可否再來的疑問,寫有《到淮感故人寥落,歸舟口號》一詩;據《小倉山房詩集》卷三十三,在1791年袁枚又到淮安,這一次袁枚的淮安之行,大飽口福,遍嚐了清江浦的美味佳餚,並寫有《到清江題河庫觀察謝蘊山先生種梅圖》,茲節錄其詩曰:“我來袁浦試餚烝,美膳家家記不清。怪底公家稱獨絕,雪中久已學調羹。”以上袁枚的幾次淮安之旅,僅根據袁枚詩集的記載,實際上袁枚來淮的次數當遠不止此。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在淮安袁枚交往最多的當屬業鹽的安徽歙縣籍程氏家族成員。徽商“賈而好儒”,明代有人把徽商分為"儒賈"和"賈儒"兩種。儒賈以經商為名而行儒教之事,賈儒以崇儒為名而行經商之事。據袁枚《隨園詩話》:“淮南程氏雖業禺莢甚富,而前後有四詩人:一風衣,名嗣立;一夔州,名崟;一午橋,名夢星;一魚門,名晉芳。四人俱與餘交,而風衣、夔州,求其詩不得。”程晉芳,乾隆三十六年(1771)進士,由內閣中書改授吏部主事,遷員外郎,被舉薦纂修《四庫全書》,書成,改翰林院編修。晉芳博覽群書,好學不倦,曾從劉大槐學古文,晚年與朱筠、戴震遊,乃究心訓詰。著述甚豐,有《勉行堂詩集》、《勉行堂文集》、《禮記集釋》、《春秋左傳翼疏》等,袁枚與程晉芳的交往十分密切。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程晉芳初名廷璜,字魚門,號蕺園,歙縣岑山渡(屬安徽)人。乾隆南巡,程晉芳獻賦,作《江漢朝宗賦》四章,拔置第一,賜舉人,授中書舍人。乾隆三十六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四庫全書》總目協勘官。與當時的翰林院尚書劉墉共事,成為莫逆之交。程家家世殷富,他獨嗜圖書,積30年傾資購書5萬卷,3萬餘冊,招致喜文好學之士,互相討論經史。因庭前桂樹數株,藏書樓有“桂宦室”,另有一為“拜書亭”。程晉芳的可貴之處在於,儘管家裡很富有,但他一心放在讀書和做學問上,史載程晉芳為人“好周戚友,求者應,不求者或強施之”“付會計於家奴,任盜侵……負券山積,勢不能支”。他把大部分的資財都用在買書和接濟讀書人上,他買了5萬多冊圖書,不是自己佔有,而是供那些想讀書的人來讀,有很多貧窮的讀書人到他這裡來讀書,有書看,還提供食宿,還能與他交流學問。魚門老兄當年那也是富的流油,傳至程魚門手中,千萬家產竟讓他在“畜聲伎狗馬”和“桂宦藏書”之間瞬間蕩光,若大的家業給敗沒了,老年時貧病交迫,自稱“與子往還今五春,子貧如故我貧新”。好友吳敬梓執其手說:“子亦到我地位,此境不易處也,奈何?”乾隆四十四年因為家貧不得已,賣出所藏的石濤《竹西歌吹圖卷》。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程魚門已是六十七歲高齡,因難支家用,程魚門遂向上級請了個假,拖著一把老骨頭赴陝。時畢沅為陝西巡撫,魚門此行打算好了,看看老友那裡有沒有好一點的棲身之地,若有就辭京城的閒職,落腳到陝西來。若是陝西和京城一樣,沒什麼肥缺,自己就作個西安五日遊,會會老友就回京上班。這兩手準備應該說還是蠻周全的,他卻沒有想到自己年屆七十,氣衰體弱,抵擋不了酷暑之熱,至陝後即大病,遂不能起,“未半月卒”(《清史稿》為“抵關中一月卒”)。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程魚門客死陝西,巡撫畢沅“經紀其喪,贍其遺孤”,松太巡道章攀桂贈給葬地,袁枚焚燬程晉芳所欠五千兩的借據,葬於金陵江寧馮家山,出還資把他的妻兒老小接回了淮安程族聚居地,《清史列傳·文苑傳》袁枚本傳“編修程晉芳死,負枚五千金,枚往吊,焚其券,且撫其孤。”那魚門何時向袁枚借錢呢,其實程晉芳與袁枚往來書信甚多,但其中並無片言隻語涉及向袁枚借錢,袁枚和淮安的安徽歙縣籍程氏家族成員交往密切,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淮安的鹽業經營中享有股份,袁枚反正不急用錢,錢存於魚門之處,而程晉芳“好周戚里,求者應,不求者或強施之,鹽務日折閱,付會計於家奴,被侵蝕,了不勘詰,以故逋負山積”,不僅花完了自己的錢,更花完了袁枚的那一份,故“負枚五千金”。袁枚在他的墓誌銘當中贊他豪氣真摯,發於天性,嗜書籍若飢渴,視朋友如性命。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淮安的飲食對袁枚的《隨園食單》也有一定影響,《淮安河下志》雲:“方鹽策盛時,諸商聲華烜赫,幾如金張崇愷,下至輿臺廝養,莫不壁衣錦綺,食厭珍錯”。《庸庵筆記》雲:“凡飲食衣服車馬玩好之類,莫不爭奇競巧,務極奢侈。即以宴席而言之:一豆腐也,而有二十餘種;一豬肉也,而有五十餘種;豆腐須於數月前,購集物料,挑選工人,統計價值,非數百金不辦也。”袁枚多次來到淮安河下,拜訪河督尹繼善,更拜訪了河庫觀察謝蘊山,河下飲食的奢靡和南河總督署“官府宴”的求全、求精的飲食之風讓其印象深刻,他的《隨園食單》中記載 “全羊席”, 就是出自淮安,雖沒有註明出處,但《清稗類鈔》有文佐證“清江庖人善治羊,如設盛大筵,可以羊之全體為之。蒸之,烹之炒之,爆之,灼之,薰之,炸之;湯也,膏也,羹也;甜也,辣也,椒鹽也。多至七八十品,品各異味。號一百有八品者,張大之辭也。中有純以雞鴨為之者。既非回教中人,亦優為之,謂之全羊席。”。清代淮安地區還出現了“全鱔席”:淮安多名庖,治鱔尤有名,勝過揚州之廚人。且能以全席之餚,皆以鱔為之,多者可至數十品。盤也,碗也,碟也,所盛皆鱔也,而味各不同,謂之曰全鱔席。號稱一百有八品者,清代五大宴席中淮安獨佔其二,椐接待人員講,現淮安還有人會鱔魚席,日常用者有三十幾款。淮安還有一種筵席稱“全魚席”,以淮產魚類為主料,也是一百零八道,也是一品一味,奇形怪狀美佳絕,堪與上述二席並駕齊驅,故稱“淮菜三全席”。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袁枚的頻頻來訪為古代淮安增添了許多流風餘韻,亦彰顯了古代淮安的獨特魅力,更成為了今人美好的回憶。《隨園食單》使我們瞭解到康乾時江南,大致吃些什麼,和當時蘇浙一帶的習俗,至今,淮揚菜、本幫菜、杭菜、徽菜,萬變不離其宗,怎麼也跳不出這本《隨園食單》。淮安古自多名餚,此次在準安嚐到了許多美食,如欽工肉圓、高溝捆蹄、生燻白魚、風白魚、文摟湯包,文樓漲蛋、開洋蒲菜、平橋豆腐羹、朱橋甲魚羹、白煮淮鯰、水晶蝦餅、燉家野、大煮乾絲,軟兜長魚等等。淮菜歷史悠久,是四大菜系之一淮揚菜的發源地,講究淵源,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名吃,如平橋豆腐羹出自平橋,朱橋甲魚羹是朱橋特產,軟兜長魚是淮安名吃,每個菜還有還有典可言呢。如軟兜長魚,清光緒年間,兩江總督左宗棠到雲梯關視察淮河水患,淮安知府即以此菜招待,左宗棠吃了讚不絕口,便在慈禧太后七十大壽時推薦為淮安府的貢品。淮安名菜有很多像文摟湯包、文樓漲蛋、開洋蒲菜、欽工肉圓,給我印象最深的淮安的饊子,其他美食容我慢慢向大家介紹,今咱就聊聊饊子。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饊子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時叫“寒具”。屈原在《楚辭》中寫了一種食物“粔籹”,據專家的考證,這可能就是最早的饊子。五代時期的南京饊子很有名,被列為“建康七妙”之一,稱“寒具嚼著驚動十里人”。寒具是饊子的又一別名,至於為什麼“嚼著驚動十里人”,或者是說饊子的脆,或者是誇饊子的香。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曾為一賣饊子的老婦寫了一首《寒具詩》:“纖手搓成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睡無輕重,壓扁佳人纏臂金。”寥寥28字,勾畫出環餅勻細、色鮮、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釧的形象。據說老嫗將此詩高懸門上,果然顧客盈門,生意紅火。蘇東坡的這首詩有說作於海南者,有說作于徐州者,無從查考。但是,現在提到的饊子,當數淮安的茶饊。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淮安製作的茶饊始於明清,盛於乾隆,咸豐五年(1855年),淮安嶽文廣在原大饊的基礎上又加改進。岳家的饊店開設在淮安城中心鎮淮樓(又名鼓樓)南約二十公尺處,歷經五世,人們習慣稱之為“鼓樓茶饊”,亦稱“岳家茶撒”。它系選用上白精面、芝麻油、細鹽或綿白糖配製,拉成細纖纖、黃亮亮宛如絲線一樣,繞成梳子形、蓖子形、扇子形、菊花形、葫蘆形、寶塔形等各式各樣的圖案形狀,再放到麻油中泡炸成質地酥脆、味道香美、色澤嫩黃、細如絲線的甜、鹹兩種茶饊,因此,鼓樓茶饊久負盛名,而岳家獨享其利,素有傳媳不傳女的習俗,亦可見其製作技術上必有獨特之處。後來城內做茶饊的人越來越多,人們便統稱為“淮安茶饊”。儘管現在炸茶饊的店鋪眾多,岳家茶饊的生意卻始終十分興隆,因為它的配方跟製作過程與眾不同,風味別具一格,在城內很有影響。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開國第一宴”招待中外賓朋選用的是淮揚菜,其中就有名點淮安茶饊。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隨園食單》也記載了饊子:揉麵成絲,連其兩端,以油灼之,入口鬆脆。下面製做隨園菜饊子:上白麵粉25千克 精細鹽500克、芝麻油、花生油各7.5千克。將上白麵粉倒入麵缸內,把鹽用水充分溶解後,根據不同季節加水(每千克麵粉春、秋季節用溫水900克,夏季用涼水700克,冬季用溫水1千克),與麵粉拌勻後揉成團,反覆搋揉3次,用溼布蓋好餳0.5小時。將餳好的麵糰搓成桂圓大小的長條,盤旋放入一隻抹有芝麻油的缸內。每盤一層,澆一次芝麻油,間隔1小時後再將麵條放在抹油的案板上搓成毛筆桿粗的條,仍用上法盤入缸內。將芝麻油倒入鍋內,用中火將油燒至八成熱。將搓好的麵條繞在手上(扇子式的約繞60圈),先用手繃開約23~26釐米長後,把兩隻長竹筷插入,再繃至約30多釐米長將麵條抽細如線,即放入油鍋,筷子繃住條,在油鍋中擺動幾下,然後將兩隻筷子交錯疊在一起使麵條錯疊成扇形,抽出筷子,炸至茶饊呈金黃色時起鍋即成。成品色澤金黃,香酥脆松,宛如金線繞成,環環相連。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淮安茶饊的吃法多種多樣,既可幹食,用來佐茶很好。也可泡食,泡粥,也可作配菜入菜,如饊子炒雞蛋、酥饊魚片、饊子煨牛肉、香菜蘿蔔拌饊子、生菜卷饊子、茶饊用作輔料,可以與雞鴨魚蝦等葷料相配製成美味佳餚,將茶饊與蟹肉同炒可是江淮一帶的傳統佳饌,名“炒蟹脆”。這次嚐到了淮安名菜絲瓜茶饊,碧綠的絲瓜、金黃的茶饊,配以香濃的雞湯,其間出沒著紅彤彤的火腿片、奶白的蝦仁、烏黑的木耳,挑上一口茶饊送入口中,清新筋道,鮮而不膩,整道菜都絲瓜洗乾淨外皮後用刀切成塊,鍋裡倒入油,中火加熱後放入蔥薑末,炸出香味,倒入絲瓜翻炒均勻之後加入雞湯,開之後加入其他原料,用鹽調味,然後放入饊子即可上桌,絲瓜本身味道就鮮美,除了鹽,不需要其它調料了,不用加味精,自然的香美;吃的就是原汁原味。做此菜饊子一定最後放,提前放就變成爛糊了,饊子雖然是油炸食品,但是入絲瓜湯之後清爽味美,卻沒有絲毫的油膩感。


淮安茶饊,形如金絲味香且酥脆

文章原創,頭條首發,部分照片,摘自網絡,

特此鳴謝,若有侵權,敬請告之,馬上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