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年轻人:信息越丰富,文化越贫乏

当下的年轻人:信息越丰富,文化越贫乏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大爆炸,给我们提供了无尽谈资,也让无数人——特别是年轻人产生了强烈的“知识幻觉”,仿佛只要天天追剧、刷微博、看朋友圈,就可以尽知天下大事,通晓中外古今,就可以永远走在时代的最前沿。他们从不吝于对别人冷嘲热讽:“你怎么连这都不知道”“你out了”“老土”“没文化”……让你满面羞惭,无言以对。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最没有“文化”的人,可能就是这些天天自诩消息灵通、时尚炫酷的年轻人——主要是90后,但80后也不乏其人。

当下的年轻人:信息越丰富,文化越贫乏

随处可见的低头族

01

他们私下侃起八卦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等到正式场合,需要当众发言的时候,他们要么必须看稿子,要么就磕磕巴巴,口头语不断。其表达能力之差,令人咂舌。

我参加过一个青年培训班,老师要求每个人都上台自我介绍。总共四十多号人,至少一半以上的发言是这样的: Hello大家好,我是某某某,然后我来自……然后我在某某单位……然后我喜欢某某爱好……然后很高兴见到大家……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数了下,总共六七句话,至少说了五个“然后”,中间还伴以各种结巴和语法错误。而且“大家好”前面一定要带个“Hello”,仿佛那也是汉语的一部分。

至于要写个汇报材料什么的,他们的法宝只有两个字:一个是“搜”,一个是“抄”。

当下的年轻人:信息越丰富,文化越贫乏

我一个在乡镇做领导的亲戚,一次给单位新来的四名青年公务员布置一项任务:用一周时间,考察本镇的风土民情,然后写出自己的感想和建议。一周过去,四个人如期交卷。这位领导网上一搜,四个人的文字全部是“参考”现成的材料,从内容到句子,相似度最少的也有百分之八十。其中一篇,甚至连原文里的乡镇名称都没替换干净。至于所谓的“建议”,可想而知还有什么价值。

而如果搜不到也抄不到,他们就会奉上一篇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篇幅不足、口语化严重,甚至还有错别字的大作。真是难为他们了。

有个段子,说“有文化”和“没文化”有何区别:

当下的年轻人:信息越丰富,文化越贫乏

落霞与孤鹜齐飞

登高望远,有文化的人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长天一色”,没文化的人只会说“哇塞!真美!”

看见大海,有文化的人会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没文化的人只会说“啊大海,你TM的真大!”……

虽是段子,但不得不承认,当下多数年轻人的表达能力就是“真美”“真大”的级别。

02

由此我又想到去年曾风行一时的“在线答题”。那段日子,每天只要时间一到,我的周围会立马聚集三四个同事,一边看题一边火急火燎的催我:“快快快,这题选哪个?”

而那些问题,大多数也就是一些最基本的文化常识,比如:《红楼梦》的别名是什么,“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谁写的,“岁寒三友”是指哪三种植物......诸如此类。然而,看看线上答对的人数,一个近乎“白痴”的问题都能PK掉几十万人! 每到这时,同事们一边额手称庆,一边夸我“哇塞,你真牛!”,一边还要催促:“快快,下一题!”……

当下的年轻人:信息越丰富,文化越贫乏

我还认识一哥们,有事没事喜欢在朋友圈里写几首顺口溜,评点生活,发发感慨,虽说有时半通不通,读起来倒也朗朗上口。于是经常见几个妹子在下面评论:

“哇,好厉害”

“哇,会写诗耶”

“真是才子啊”

“看不出来你会写诗呢”…….

说到诗,还记不记得,一度在各种群里疯传的“李白骂日本”系列?以前是骂小泉,现在是骂安倍,有的甚至已升级为骂美国和特朗普了,内容都大同小异:

“哇,原来李白早就预言了中日关系(或中美、钓鱼岛之类),有诗为证! ”然后就奉上一首狗屁不通的“藏头诗”,连起来念是“安倍去死”之类……

若是李白地下有知,估计棺材板都压不住了:老子什么时候写过这种歪诗?!

当下的年轻人:信息越丰富,文化越贫乏

李白:那些歪诗不是我写的

但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一切句式整齐、读起来押韵的文字,哪怕是顺口溜,在他们眼里那就是“诗”。

至于平仄?格律?意境?拜托,这些都什么鬼?

03

口才奇差,文笔拙劣,常识匮乏,少见多怪.......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给人感觉这么“没文化”?

为什么每天都被铺天盖地的信息轰炸,却还是这么“没文化”?

一个原因在于,“信息”不等于“知识”,信息丰富不代表知识渊博。实际上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大部分都是无用信息,甚至垃圾信息。而信息的无限丰富、获取信息的极度便利,让所有的信息——包括知识——都失去了稀缺性。无论需要什么信息,网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看到,似乎根本不用记在脑子里。这让多数年轻人对所有信息——不管有用或没用的都“一视同仁”,阅读信息也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打发无聊,应付差事,满足猎奇与窥探的心理,追求随心所欲的快感,是为在聊天时接住别人的话茬,让自己看上去很“in”。

当下的年轻人:信息越丰富,文化越贫乏

你有多久没读书了?

与对手机网络的沉迷和依赖相比,当下的年轻人对“读书”早已不感兴趣。毫不夸张地说,相当数量的人,自从走出校门就再也没完整读过哪怕一本书。我的一个90后同事,看我读书时还要在一旁吐槽:“搞不懂你怎么这么爱看书!”“我一看书就头疼!”......

“曾以为自己很爱读书,现在回想起来,不过是因为那时没有手机。”这个段子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当下的年轻人:信息越丰富,文化越贫乏

也正因为信息的发达和泛滥,现在的年轻人对一切都失去了神圣感,他们更愿意把一切都贴上娱乐化的标签;不能带来快乐、不能让他们感到“好玩”的事物,管你有用没用,统统都要靠边。读书?了解传统文化?可以啊,但必须让我感到“好玩”才行。

于是,影视、综艺可以对历史任意解构,添加各种娱乐搞笑元素,甚至对名人和烈士无底线调侃,连最近某网站很火的打着“历史文化”旗号的纪录片,都要在里面强加各种搞笑桥段……笑过之后,一切照旧。

这是娱乐至死,还是“寓教于乐”?

乐是乐了,“教”呢?

就是这样。即便是“有用”的信息,也被那些“无用”却能给人带来短暂“快感”的信息所裹挟,像一股股潮水从我们的脑海中呼啸而过,然后迅速干涸,不留痕迹。试问,你一旦合上电脑,放下手机,还能否记住今天都看了什么?只怕大脑会在那一刻瞬间清零,腾出空间,再去迎接下一波信息的汹涌来袭……

于是,信息越丰富,文化越贫乏。

而“没文化”的年轻人,又终将走向何方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