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的這2位官員有著相同的背景和出身,為什麼結局卻不同

我們在生活中或是工作中,一定會遇到這一類人。他們平時不怎麼做事,但是就是喜歡指指點點,對那些做事的人總愛挑一些毛病出來。通常這類人都不太招人喜歡,只會用嘴講,卻不見一點實際行動來做事。即便是領導,也不太願意和這樣的下屬合作。清朝末年,慈禧就碰到過這樣的兩位下官,那麼慈溪太后又是怎麼來處理和他們之間的關係的呢?

清朝末年的這2位官員有著相同的背景和出身,為什麼結局卻不同

首先,來看下晚晴的這兩個官員。一個是張之洞,也就是洋務運動的代表,大家一定聽過。而另一個呢叫做張佩綸,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但是如果告訴你他的人物關係和背景,就一定會有印象。張佩綸的岳父就是晚清名臣李鴻章,而他的孫女則是張愛玲。看似不著邊的兩個人,為什麼要放在一起討論呢?因為這兩個人打從出生開始,人生經歷實在是太相似了,以至於行事作風都很接近。可是最後呢,一個居功至偉,位高權重,而另外一個人呢,卻被貶黜到了外地,官運不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清朝末年的這2位官員有著相同的背景和出身,為什麼結局卻不同

我們先來看看這2個人的人生經歷。張之洞和張佩綸都是出生於河北,家裡也都是官僚子弟,放現在來說,那就是實實在在的官二代。巧的是,這兩個人的從政之路也很相似,張之洞26歲那年考中進士,張佩綸在23歲的時候也考中了進士。所以說,他們的仕途之路,在剛開始就幾乎是一樣的。在政治立場上,他們的處事風格也很像,就是不幹實事,專挑別人的毛病。這種人在當時被稱之為“清流黨”,可以說,就靠一張嘴做官,挑的還都是別人的過錯。

清朝末年的這2位官員有著相同的背景和出身,為什麼結局卻不同

自從天平天國運動事件平息後,李鴻章,曾國藩等人居功至偉。他們的政治勢力也是青雲直上,作為最高掌權人慈禧太后,肯定得要想方設法來抑制他們的勢頭。為了能夠維繫朝廷官員之間的平衡,那麼利用清流黨來對這些政治勢力進行打壓就是一個很好的手段。而清流黨本身也是一股政治勢力,並且當時在晚晴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張之洞和張佩綸這兩個人就是這股勢力最鋒芒外露的代表人物。所以從一開始出生,一直到在朝廷上任官,他們兩個人的經歷和風格實在是太像了。可是即便有多相似,也總會有差別。那麼他兩之間造成最後不同結局的又是什麼差別呢?

清朝末年的這2位官員有著相同的背景和出身,為什麼結局卻不同

先來看下張佩綸,他在為官的時候,最大的興趣就是彈劾別人,誰有問題就彈劾誰,也不管那人的官有多大,背景有多雄厚。據記載,張佩綸在職期間,被他彈劾過的三品或三品以上的大官就多達21個,那些小官就更多了。可是呈報到慈禧那,慈禧一般也不予理會。要知道,張佩綸彈劾的都是大清帝國的官僚集團,他們都被處理了,這清朝還怎麼運作呢?可是慈禧有時又會用到這樣的人。所以也就任由他去了。

清朝末年的這2位官員有著相同的背景和出身,為什麼結局卻不同

再來就是張之洞了,同樣是彈劾,張之洞彈劾的卻不是人,而是事。雖然沒有具體的針對性人物,但是出了岔子的事,一般也就能指名道姓了。可是這誰來指名道姓,還不都是看奏摺的人說了算嗎?不過有趣的是,一般張之洞呈報上去的奏摺,慈禧基本都是會採納其意見的。理由很簡單,他不針對個人啊,即使某件事是牽扯到了某個人,慈禧也好有個理由准奏。

清朝末年的這2位官員有著相同的背景和出身,為什麼結局卻不同

可是怎麼後來這兩個人就變成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呢?我們都知道,慈禧利用這些言官,其目的就是為了清除政治上的對手。現在政治上的對手都被消滅了,但這些言官還要議論紛紛,指指點點。這讓慈禧可受不了,所以乾脆把這些人弄到一個專幹實事的部門裡去做事。在實權部門裡任職任官,每天忙忙碌碌的,也基本就沒了挑別人過錯的閒工夫,慈禧的耳根也夠清淨一陣子了。

清朝末年的這2位官員有著相同的背景和出身,為什麼結局卻不同

自打被派到了其他部門做事後,張之洞逐漸發現,原來很多事情並不像以前看到的那樣那麼表面化,處理事情也不能再用過去那種單純的手法。為了同樣的目標,但卻可以用更加變通圓滑的方式,效果也會更好。張之洞在思想上有了這個轉變後,這官運也就越來越順了,之後的成就大家也看到了。可是張佩綸呢?處事作風卻依然和以前一樣,不曾改變。時間久了就容易得罪人,最後還是得罪到了慈溪。結果慈溪不僅撤了他的官職,也被髮配到了外地去了。

清朝末年的這2位官員有著相同的背景和出身,為什麼結局卻不同

所以現在再來看,兩個人相同的出身和官運。可在之後的從政經歷中,張之洞的轉變讓他平步青雲,而張佩綸卻固步自封,食古不化,抱著從前那些守舊的態度和作風來辦事,那麼得罪慈溪也是早晚的事。最後就只能自食其果了。

清朝末年的這2位官員有著相同的背景和出身,為什麼結局卻不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