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的接班人,不願打仗卻被自己人謀害,幕後主使難道是姜維?

提及三國亂世,蜀漢“諸葛亮”堪稱全才,武可南征北討,鮮

有敗績,文亦可治國理政,賦文論道;正是有了“諸葛亮”,蜀漢政權才得以穩如泰山,尤其是“赤壁之戰”後,劉備更是佔到了不少便宜。“劉備”得諸葛亮,一時節好似兵強馬壯,甚至大有鯨吞東吳之勢;可仍舊是“劉備”,親率傾國之兵攻伐東吳,卻落了個“火燒連營七百里”的下場。這一戰劉備幾乎賠光了“諸葛亮”多年為其攢下的家底,好在“臥龍先生”在這危難關頭力挽狂瀾,不僅迅速將危在旦夕的蜀漢政權拉回正軌,甚至還有餘力發動了數次北伐戰爭。

諸葛亮的接班人,不願打仗卻被自己人謀害,幕後主使難道是姜維?

“諸葛亮”在世時,蜀漢政權看似固若金湯;但諸葛亮離世後,蜀漢也由此走上了下坡路。那麼究竟誰才是繼承“諸葛亮”的蜀漢第一人呢?史料記載是三個人,費禕、蔣琬、董允,這三個人嚴格的說不能說是“繼承”,因為他們也都是諸葛亮生前的“同事”;因此又被稱為“蜀漢四相”。如果一定要找出個諸葛亮的“繼承人”,那麼肯定是“費禕”了,他才是繼諸葛亮之後,蜀漢政權的實際控制人。

諸葛亮的接班人,不願打仗卻被自己人謀害,幕後主使難道是姜維?

說起“費禕”這個人比之諸葛亮還是有諸多不如之處,例如帶兵打仗,“費禕”幾乎沒有出現在戰場上過;那麼為什麼又是他成為了繼諸葛亮之後,蜀漢的實際控制人呢?這個問題還要從諸葛亮說起。直白點說,諸葛亮雖善領兵,但卻並不喜徵殺;因此諸葛亮當政期間,提拔官員看得第一項就是此人的人品如何,才華怎樣,之後才是實際能力。而費禕恰恰就是個“老實人”,人品沒得說,因此諸葛亮對其頗為喜愛。

”費禕“真正展露才華是一次被派往出使東吳,孫權和以“諸葛恪”、“羊茞”的一幫文臣對他很不禮貌,尤其是“諸葛恪”等文官,仗著巧言善辯之能對“費禕”提出了很多刁鑽問題,大有當年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架勢;而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費禕”的表現突出,雖沒有當年諸葛亮的風采,但對待東吳的刁難仍“據真理以作答辯,終不為所屈。”就連孫權對他也嘖嘖稱奇,贊曰“君天下淑德,必當股肱蜀朝。”這句話也最終得以應驗。

諸葛亮的接班人,不願打仗卻被自己人謀害,幕後主使難道是姜維?

正是此次出使東吳,費禕“舌戰群儒”的事蹟不僅立了大功,也讓諸葛亮認定他就是自己的接班人;從此諸葛亮常將費禕帶於身邊觀察、培養。然蜀漢後期將星凋零,關張趙馬黃等名將相繼凋零,能堪大任者只剩一個“魏延”;但魏延恃才傲物,其人雖勇卻常常自命不凡,因此與諸葛亮的親信“楊儀”關係極為緊張。但當時畢竟軍國之事為大,諸葛亮也不好治這兩人之罪;此時又是“費禕”常出面與二人之間調停;為此諸葛亮更加喜歡他,還贊其為“以各盡魏延、楊儀之所用者,全賴費禕從中匡救之力。”

諸葛亮的接班人,不願打仗卻被自己人謀害,幕後主使難道是姜維?

後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臨終召費禕、楊儀、姜維三人密謀,故意將“魏延”安排在大後方;諸葛亮臨死前意思很明白,誰能最先趕回成都,誰就是蜀漢政權的實際掌權人。這一論調給了“楊儀”公報私仇的機會,與“魏延”更是針鋒相對,甚至一度致使蜀軍之間自相殘殺,並最終將“魏延”置於死地;之後“楊儀”本以為自己是蜀漢政權的老大了,誰知道諸葛亮早已留下遺訓,任命“蔣琬”為丞相。楊儀空歡喜一場,誰料想自己也中了諸葛亮之計,從此牢騷滿腹,甚至公然散佈反動言論;此時的“費禕”雖還不是蜀漢一把手,但為人仍舊平淡無奇,不爭不搶,盡心竭力的為蜀漢無私貢獻。

諸葛亮的接班人,不願打仗卻被自己人謀害,幕後主使難道是姜維?

小心眼的“楊儀”最終被劉禪貶為庶民後自殺,而“蔣琬”也沒能坐穩“一把手”的位置就一命歸天;此時掌控蜀漢全局的重任正式落在了“費禕”身上。這時費禕雖然表面上沒有大的改變,史料記載“禕雅性謙素,家不積財。兒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從車騎,無異凡人。”但作為蜀漢政權的實際控制人,他的政策卻與諸葛亮恰恰相反,極力反對繼續“北伐”,而是改為“休養生息”的國政;關於這一點還有一個人極力反對,那就是諸葛亮的徒弟“姜維”,他的主張就是繼承諸葛亮的遺志,繼續無休止的“北伐曹魏”。

諸葛亮的接班人,不願打仗卻被自己人謀害,幕後主使難道是姜維?

但自諸葛亮就定下了規矩,文人理政,武將在朝堂之上幾乎麼沒有發言權;“費禕”面對姜維的反對,只是冷冷的說“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我等!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這句話說的甚是嚴厲,滿滿的盡是上級批評下級的口氣;從此姜維再不敢公然提及北伐,但蜀漢群臣皆可看出費禕與“姜維”之間的矛盾已經無可調停。

就在蜀後主延熙十六年春正月,蜀漢舉行“歲首大會”,當時“費禕”身為一把手,志得意滿之下喝的“歡飲沉醉”;此間席上還坐一員曹魏投降過來的武將“郭循”,正是他趁著費禕不備“持刃所害”。當時朝堂之上一片混亂,“郭循”也被武士亂刀砍死;只可惜他這一死,究竟是誰主使他殺“費禕”的?這一問題也成了千古謎團,至於殺費禕的原因,那就更成了千古懸案。“郭循”此舉馬上得到了曹魏方面的熱烈歡迎,還追封他為長樂鄉侯,食邑千戶,諡號威侯,子襲爵,加拜奉車都尉,儼然成了“曹魏英雄”;但這並不能說明殺“費禕”的幕後主使是曹魏政權。

諸葛亮的接班人,不願打仗卻被自己人謀害,幕後主使難道是姜維?

因為“費禕”是主和派,對於曹魏來說他幾乎是無關緊要的人物,單獨命令刺客殺一個威脅不大的人,這種可能性並不大;曹魏之所以稱讚“郭循”,只不過當時曹魏急於吞併蜀漢,為此做出的一種姿態而已。正因如此,“費禕被刺”的幕後主使究竟是誰,也成了當時最大的熱門話題;世人開始將矛頭漸漸指向了蜀漢另一位主要人物——姜維;其實理由也很簡單,“費禕”主和,“姜維”主戰,兩人本就貌合神離,甚至可以說矛盾極深。

諸葛亮的接班人,不願打仗卻被自己人謀害,幕後主使難道是姜維?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三國志》中記載“十六年春,費禕卒,夏,維率數萬人出石營。”這就真相大白了,費禕死後馬上由姜維掌權,而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的出兵伐魏;這裡也證明了“姜維”是殺害費禕最有嫌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