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中国茶文化简史(一)

「原创连载」中国茶文化简史(一)

茶,本字“荼”。央视大热纪录片曾称之为“一片神奇的树叶”。原产中国西南,自战国进入中国人的饮馔视野,六朝开始成为南中国时尚饮品,至唐而勃兴,成为通行南、北的第一神饮,以迄于今。茶与瓷的缘分起于南朝而定于盛唐,一部茶史半部瓷茶器。是以说瓷亦不可不言茶、瓷之源。


六 朝 茶 源

古代中国人喝些什么,这是个有趣的话题。酒当然是古老的饮料,龙山文化就已经有陶酒具出土,商朝已经酗酒误国,周武王已经发布《酒诰》。谷物酿造的米酒以外,唐代以前的中国人大概除了白水,喝的饮料就都是汤水了,而且连茶在当时也是混迹于汤水之中的。

茶原产中国西南是没有问题的,但中国人到底何时开始喝茶则没有定论。如从史料角度,当然要承认《华阳国志》中的信息是其最早的记载。

《华阳国志٠卷一٠巴志》: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纻,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龟、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

这里的“荼”便是茶之本体字,《唐韵》:

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

据《华阳国志》此记载,周代四川已产茶,但具体为周代何时,清初学者顾炎武在其《日知录》中考据说:

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

因此,说战国的巴蜀是中国人喝茶的起点应该是客观的

茶在战国至汉是奢侈品,到了魏晋南朝才成为士阶层的普遍“时尚”饮品,它在那个时代开始进入主流社会是有一定背景的:

和茶刚进入欧洲时一样,茶最早在中国也是因草药属性而被注意的,最早嗜茶者通常都是通药理之士人。魏晋上层社会是颓废、享乐主义价值观盛行的,当时时髦的是“名士风采”。当然这种“名士风采”在现代人眼里多少有些病态与神经质,象“扪虱而谈”、吃“五石散”这类事都曾是很“潮”的行为,茶的药理功能很能入嗜食五石散的名士们的法眼。

二、“清谈”、“玄学”同样是最主流和时尚的上层生活元素,而茶与生而来的一丝神秘主义气质很合玄学的口味,因此很能助清谈之兴。

「原创连载」中国茶文化简史(一)

南京六朝博物馆复原的六朝士族居所,此处大概即为玄学清谈之地,也就是茶初登中国文化殿堂之所

三、当时是中国未来三教鼎足形态的萌芽期,经过“黄巾起义”而被打入谷底的道教要东山再起、传入中国不久有些水土不服的佛教要本土化,它们都选中了借“玄学”这个最流行的“壳”。因此已成玄学气场一部份的茶竞相被引入佛、道两教,随着后世三教鼎足的确立,茶也就成了出世、入世都需要的标配。

可见,茶在刚刚站稳脚跟之时就被深深地打上了精神载体的烙印。不过,即使把六朝时茶在上流社会的地位说得那么美好,但很可惜,那时的茶还不能称其为“茶”,因为那时人们喝茶的方法或为“茗粥”或为“瀹蔬”。也就是说不是一碗菜粥就是一碗汤菜。

《尔雅》:“槚,苦荼”。在其后的注里称:

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此注晋代郭璞所作,可知两晋之时茶是用来做羹汤的。另《广雅》记茶曰: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这一条茶的记载,有三个文献意义:

其一,魏晋之时,茶确实是做羹汤而用。

其二,此时的茶羹里还要放入各种气味浓重的香料,这种遗风如今在某些少数民族的茶饮里还很常见。

其三,茶之初始是作为一剂醒酒、提神的良药使用的。《广雅》成书于魏明帝太和三年,其后不久“正始玄风”起。那么大概“酒渴如狂”的玄学名士们都是要常备茶羹用以醒酒的,当然夜以继日的玄学清谈也要靠它来提神醒脑。

《茶录》:

“茶古不闻食,自晋宋以降,吴人采叶煮之,名为茗粥”。

因此,南朝之吴地,也就是今苏南、浙北的环太湖吴文化区就是中国茶文化的源头。当然这一时期,这种样貌的茶也不会有自己的专用器皿,大概和普通粥碗汤碗都是通用的,因此在南朝的青瓷里也就见不到专门的茶器,考古实物所见通常为青瓷碗。

「原创连载」中国茶文化简史(一)

南京六朝博物馆藏南朝青瓷莲瓣碗


唐 代 茶 韵

茶之为“茶”,成为一种独立的饮品,是在唐朝实现的。唐代因产生了茶圣陆羽和《茶经》被视为茶文化的确立期:首先,茶成为“茶”了;其次,茶终于成为通行南、北的时尚饮品;再次,关于茶的成系统的器物学、工艺学建立了。

唐封演所撰《封氏闻见记》云:

茶,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太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多食,皆许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唐代茶已经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饮料,所用的茶分为饼茶、末茶和散茶,最上者为饼茶。不过它和现在的茶饼不完全是一回事,它的工艺是将茶叶捣碎蒸青然后紧压成饼。另外的末茶和散茶,则分别是饼茶未紧压,以及未捣碎也未紧压,以及未捣碎也未紧压的形态。

唐代饮茶的方式是“煮茶”亦称“煎茶”。

「原创连载」中国茶文化简史(一)

宁波博物馆藏唐代越窑茶碾

陆羽《茶经》曰茶碾以橘木为之;宋审安老人《茶具图赞》曰茶碾为“金法曹”即金属制品。唯此茶碾居然以精品越窑青瓷为之,甚是奢侈。

以上的三种茶,不管哪种都要碾成细末放入沸水中去煮,方法要三沸:

水初滚翻出鱼眼泡时放入茶末,此为一沸;

水面产生沫(细小茶花)饽(较大茶花),此二物皆被视为茶之精华,须取出另备,此过程称为二沸;

继续烧煮,水、茶交融,此为三沸,此时将另备之沫饽放回釜中是为“救沸”、“育华”。至此分盛品用,煮茶完毕——这已经是一套繁复的仪轨。

「原创连载」中国茶文化简史(一)

上海博物馆藏唐代越窑青瓷碗

而唐人煮茶往往加姜、盐,明孙月峰《坡仙食饮录》记:“唐人煎茶多用姜,故薛能诗云‘盐损添常戒,姜宜著更夸’,据此则又有用盐者矣”。这又代表着此时茶艺还有六朝以茶做菜的遗绪。

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