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側彎矯正的思路:“柔、中、穩、長”

一、柔 為側彎節段性

的柔韌性、是矯正的先決條件,也將左右矯正療效;通過提高側彎主彎節段的柔韌性,使得初始矯正率得到提升。對於不再佩戴支具者,以頂椎為中心進行節段性的柔韌性練習則是姿勢矯正練習的基礎,進而通過常態化的姿勢矯正練習達到改善形體外觀甚至改善側彎的目的。

脊柱側彎矯正的思路:“柔、中、穩、長”

脊柱側彎矯正的思路:“柔、中、穩、長”

二、中 是儘量改變脊柱、骨盆偏移的趨勢,使其回中線。改變側彎發展的趨勢,是矯正治療的關鍵點:Rigo A型側彎改變右傾的趨勢,Rigo B、E型側彎則需改變左傾的趨勢。

脊柱側彎矯正的思路:“柔、中、穩、長”

斜塔好看但並不實用

脊柱側彎矯正的思路:“柔、中、穩、長”

三、穩 是矯正後強化骨盆、脊柱穩定性;應注意骨盆旋轉、腰椎“底位椎體”的矯正。

脊柱側彎矯正的思路:“柔、中、穩、長”

有些彎者矯正過程中,側彎得到短期改善,但不久後會出現反彈,原因之一:忽略了“中”原則。應注重骨盆、脊柱維持在人體中線,且著力解決脊柱柔軟無力,軀幹“迎風招擺”的現狀。正如地基承載力決定建築物的穩定,強化骨盆、脊柱穩定性是重中之重。

矯正的後期,尤其要注重骨盆、脊柱的穩定性練習;在日常生活中強化姿勢矯正,針對性的提高核心區肌群力量。維持正確的姿勢。

四、長,是脊柱的三維空間,盡力使解旋轉後的脊柱得到軸向延伸。

脊柱側彎矯正的思路:“柔、中、穩、長”

脊柱的“

三維空間不足”是側彎最棘手的問題之一,以常見的上胸彎、腰彎為例說明:

如下圖:上胸彎的案例,應仔細診斷分析,部分患者穿戴支具後代償加重。儘管我們希望能按照支具設計者的願望:脫支具後上胸彎逐漸改善。值得注意的問題是,是否得到改善必須觀察上胸椎是否有合理的“空間”,讓脊柱得到軸向延伸,一旦出現度數加重、椎體楔形變,椎間隙越來越窄甚至出現椎體融合的趨勢,使得改善的美好願望逐漸遙遠。解決方案:注意雙肩平衡。

脊柱側彎矯正的思路:“柔、中、穩、長”

如下圖所示:T12-L4 左側凸44°,椎體旋轉3°,椎間不對稱且變窄,結合體格檢查,推斷妨礙側彎改善的原因:軀幹左傾,並伴有腰椎前凸增大,骨盆旋轉(核心區不穩定),從而影響脊柱的軸向延伸

脊柱側彎矯正的思路:“柔、中、穩、長”

可通過強化訓練,定期測量晨起身高/坐高,若在某一階段“增高”,說明脊柱得到軸向延伸,將獲得較好的矯正效果。

脊柱側彎矯正的思路:“柔、中、穩、長”

臨床康復中,準確的診斷分析為前提,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個體有所側重的進行矯正,方能提高矯正療效。

關於我們

廣體側彎團隊,以運動醫學學科帶頭人廖八根博士生導師、教授領銜,由張曉輝副教授等人任技術骨幹,科研促進臨床,不斷探索解決側彎矯正一些棘手問題。目前已在廣州舉辦50期義診(每期免費指導彎友10名),密集強化訓練10餘期,個案輔導班20期,每年診治800餘例輕、中度彎者獲較好療效。近年獲得系列科研立項及成果,為側彎的(非手術)規範化治療提供更可靠依據。

1.“不同脊柱側凸矯形器療效回顧性研究”獲2016年廣東省創新強校工程科研立項;

2.“青少年特發性脊柱側凸患者的動作模式特徵及矯形動作的構建”獲2017年廣東省科技發展專項(公益研究與能力建設)立項;

3.三項國家發明專利;

4.2篇論文在第三屆、第四屆廣州運動與健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分會主報告,獲優秀論文獎;

5.2篇論文參加中華醫學會骨科年會專題報告;

6.特發性脊柱側凸運動療法現狀、爭議及挑戰.《醫學爭鳴》錄用;

7.境外國際學術論文2篇:

(1).The short-term effects of SEAS intervention on adult idiopathic scoliosis with single thoracolumbar curve.

(2).The values of initial rad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n- brace to predict outcome in 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 with thoracolumbar curvatur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