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壽險業務競爭趨勢

保險行業從來不缺乏競爭,因為整個圈子比較小,按照人口計算,能夠容納的保險從業人員是固定的,大概也就是1:100的樣子,已經的非常飽和了,例如現在一座中小型城市,人口也就在3-400萬,能夠容納從事保險營銷活動的人員大概也就是3-4萬人的樣子,所以就顯得這個行業的競爭是異常的殘酷和慘烈。尤其是一家新的公司進入一片市場之後,挖角和跳槽在一定時間內是主旋律。這就是競爭,如果一箇中小城市進入一家保險公司,必然會從同業挖角,其實大家都認識,幹保險的就那些人,但是真正刀兵相見的時候是誰也不會講情面的。

壽險業這幾年的發展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說是飛速發展,從保費增長量來說,每年的成長在30%左右,在金融行業中也是佼佼者。市場規模從億級跨越到了萬億級,從業人員也呈井噴式增長,但是在高速增長的背後,也是埋下了重重隱患。整體保費結構發展不均衡,部分保險公司資產錯配,人員流動性過大造成整體繼續率的下滑,大量的保單變成“孤兒單”,在市場上形成了不好的聲音。

還好,我們國家發現了這些問題,懸崖勒馬,及時的做出了調整,以前我們的監管機構只注重整體保險業的業務成長,人力成長。現在看是關注的不是這些了,甚至已經從來不關注這些了,開始關注保險公司合規經營、關注投訴、關注產品宣傳、關注一切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這也就在倒逼著保險公司必須要適應環境,迅速做出調整。

在未來壽險業務的整體競爭會更加激烈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到底是在哪些方面比較突出呢?我說說我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第一、壽險公司的產品競爭將集中在保障型產品。

前幾年的理財產品橫掃千軍,一度成為保險公司的主流,成為業務員銷售的主流,這個很明顯的與保險發明的初衷相悖,保險就應該是提供保障的,而不是提供投資理財的。隨著“保險姓保”,“保險迴歸保障”等一系列的呼籲和政策出臺,保險公司開始大力轉型,將目光再次聚集在保障型產品上。在未來終身壽險、定期壽險、重疾保險、醫療類保險將成為保險公司的主題。

國家在保險費率這個原來鐵打不動的位置設置了彈性原則,也就是所謂的費率市場化。這樣就給保險公司設計產品撕開了一個口子,由原來的2.5%預定利率到現在最高4.025%的預定利率,這樣一個區間為保險公司設計產品留出了足夠的空間。在未來,保障型產品將會越來越豐富,當然整體費率也會呈下降趨勢,這就是考驗保險公司經營能力的時候了,經營較好的公司可以將費率放到更低,更具有價格上的優勢,經營不好的公司會出現費率居高不下,甚至還有一些會出現沒有產品可買的情況。

第二、集中於城區業務的發展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保險業務的競爭將會從農村市場轉向中心城市。中心城市的市場份額就決定了一家保險公司是否能在這裡立足。

現在市場上一些中小型公司,他們大力的發展農村市場,大有“農村包圍城市的感覺”,但是現在青壯年勞動力都在隨著城鎮化的進程變為城市人口,或者是變為流動人口,而這個年齡段的人正是買保險的黃金年齡段。

所以,佔領中心城市,或者是佔領城市業務就成了一家公司發展之牛耳。要想有發展,就必須是在城市發展,有一些農村市場甚至是可以放棄的。

第三、個險隊伍的競爭

得隊伍者得天下,這是每一個保險管理者都知道的道理,在未來的競爭中個險隊伍是否強大,將決定一家公司是否具有持久的戰鬥力。當然這個強大不單單指的是隊伍龐大,而是隊伍是否專業,是否能跟得上時代的變化,是否能夠在壽險市場精耕細作,是否能在客戶的角度將保險需求分析透徹並做出組合型產品為客戶排憂解難。

個險隊伍的成長性決定了壽險公司的成長性,轉型之後的保險市場將以健康險為主打,而健康險因為其本身的原因,很難在短期內提升件均保費,也很難在短期內提升件數,為了解決保費增長慢的現象,保險公司必然會在人力增長上做文章,而龐大的個險隊伍就是人力增長的基礎動力。

第四、後臺服務的競爭

科學技術的進步,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著保險的展業方式,“一鍵式”已經成為客戶最基本的需求。所以,後臺服務平臺的優劣會直接影響到客戶的信任度,也會直接影響客戶的體驗感,所以在後臺的競爭方面也是保險公司必須要去考慮的一個大問題。

現在的保險公司越來越像科技公司,數據公司,營銷公司的集合體。大數據與客戶的手機端對接,讓客戶隨時隨地的能夠查詢到自己所有的保單信息,隨時隨地的瞭解到自己的理賠進度,隨時隨地的瞭解到自己保單的承保進度,這個是客戶做追求的,也是保險公司一直在努力地,當然這個也是燒錢的。

保險業的激烈競爭對於客戶來說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這個屬於良性發展,只有不斷的競爭,保險公司才會在產品開發,營銷策劃,客戶服務,客戶體驗等方面做足文章,才會給保險消費者帶來更多的,更好的保險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