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天鼓”“叩天鍾”是上千年的養生良方

“鳴天鼓”是我國流傳已久的一種自我按摩保健方法,意即擊探天鼓。該法最早見於丘處機的《頤身集》,原書這樣描述:

“兩手掩耳,即以第二指壓中指上,用第二指彈腦後兩骨做響聲,謂之鳴天鼓(可去風池邪氣)”。在後世的《河間六書》中記載:“雙手閉耳如鼓音,是謂鳴天鼓也。由脈氣流行而閉之於耳,氣不得洩,衝鼓耳中。故聞之也。”《聖濟總錄》、《修齡要旨》和《養生十六宜》中也都有“鳴天鼓”的記載;被稱為我國傳統健身術的“八段錦”和“易筋經”也都採用了“鳴天鼓”這個方法。

“鳴天鼓”“叩天鍾”是上千年的養生良方

“鳴天鼓”是中國流傳千年的古老強腎按摩法。

中醫學認為,腎開竅於耳,腎氣足則聽覺靈敏;耳通於腦,腦為髓之海,髓海賴腎的精氣化生和濡養,腎虛則髓海不足,就易致頭暈、耳鳴。鳴天鼓則通過掩耳和叩擊對耳產生刺激,因此,達到調補腎元、強本固腎的功效,經常做鳴天鼓可對頭暈、健忘、耳鳴等腎虛症狀均有一定的預防和康復作用。

“鳴天鼓”“叩天鍾”是上千年的養生良方

所謂“鳴”,就是把雙手勞宮穴放到雙耳上,用食指輕輕叩擊頭部的玉枕、風池、腦戶等穴位時會聽見格外響亮的聲音,就像有什麼在鳴擊自己的頭部。做鳴天鼓時,雙手將耳朵完全覆蓋,它就不能收聲了,不能靠空氣來傳聲了。聲音就靠骨頭傳聲為主,食指敲打枕骨,內骨傳聲,此時我們聽到聲音就跟敲鼓一樣了。因此,一定要以耳部所能承受的程度來決定敲擊的強度,不可過強,一般敲擊20~40下就行了。

玉枕、風池、腦戶3個穴位是人體重要的保健穴位,我們適度地去經常敲打能防治頭痛、頭暈、脖子疼、眼睛紅腫、流淚、鼻出血、耳聾、耳鳴、中風、口眼歪斜等病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中耳炎或鼓膜穿孔的朋友不適合做鳴天鼓這樣的保健活動。

“鳴天鼓”“叩天鍾”是上千年的養生良方

做鳴天鼓,根據中醫子午流注原理,最好選擇在每天下午5點到7點腎氣充足的時候。同時,在練習時要求頂平項直,這樣人體的經絡及腎氣才可得到調理,督脈得到疏通。督脈貫脊屬腎,腎藏精,為元氣之海,與人的生長代謝息息相關,因此,補益腎氣有利於延緩衰老,延年益壽。除了做有保健作用的鳴天鼓之外,還可以用10根手指肚敲擊整個頭部,從前髮際到後髮際。頭上的經絡眾多,有膀胱經、膽經、三焦經、胃經,穴位則有好幾十個。反覆敲擊兩分鐘,然後用10根手指肚梳頭兩分鐘,也是從前髮際到後髮際(一定不能用指甲)。敲、梳以後,通常可以看到滿指油汙,這是頭皮內的汙濁從穴位和毛孔排出了。經過這番“推敲”,經絡無阻,血管暢通,頭髮也能保持烏黑。

“鳴天鼓”“叩天鍾”是上千年的養生良方

頭部經絡圖

中醫認為牙齒和耳朵與人的壽命密切相關,所以,人在步入老年之後就容易出現耳背、牙齒鬆動、脫落等跡象,要保護我們的牙齒和耳朵就要通過一些有效的運動,做鳴天鼓不僅能延緩衰老,還能強身健體,預防疾病,是中醫公認的養生長壽之道。

除了關愛我們的耳朵,每天晨起叩天鍾,則是關愛自己的牙齒了。牙齒強健故而身體好。民諺“朝暮叩齒三百六,七老八十牙不落”說的就是叩天鍾。這叩天鍾,就是叩齒,跟鳴天鼓一樣也是古代盛行的一種養生術。每天早晨上下牙齒反覆相互咬叩60~360次,不僅能強健牙齒,對身體其他器官也有很好的鍛鍊。

“鳴天鼓”“叩天鍾”是上千年的養生良方

養生

叩天鍾和鳴天鼓都是非常簡單的養生之法,值得大家一試。

只需利用早晨或睡前的一點時間,不管是在上班途中,還是躺在床上都可以做,堅持下來不僅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延緩衰老。

“鳴天鼓”“叩天鍾”是上千年的養生良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