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很早就認識盧綰和張耳

劉邦出生之後,有一個人可能與他交集很多,這個人叫盧綰,據說還是劉邦家的鄰居。兩個人在同一天出生,公元前256年12月28日,還得到了鄉民的祝賀。盧綰家看樣子有錢,接受的教育也不錯。後來也跟著劉邦,說是從沛縣起事的時候就開始跟著。劉邦做漢中王的時候給他的官是太僕,後來做到太尉,封了侯,封了王,就是燕王。最後是投降了匈奴。

按《史記》的相關記載,這兩個從小就因為既是同鄉鄰里,又有關聯(同日生,盧綰還有個親戚跟劉邦的老爹關係好)。從小就一塊兒讀書學習,一塊兒玩。而劉邦年輕的時候因為經常惹是生非招官司,東躲西藏,盧綰也常常追隨他。還有記載說得更具體,說是這兩個在一起讀書是在馬維先生的“馬公書院”讀書。

這兩個從小認識看樣子不會有問題。盧綰讀過書看樣子也沒有問題。甚至說這兩個在劉邦起兵前就有關聯我估計也不會有問題。但要說這兩個一塊兒讀書之類的肯定是胡說。因為劉邦沒有讀過書,不識字是可以多方印證的。這兩個的關係我估計是一個有錢人家的孩子,一個能混社會、很有點痞子氣的,兩個有交集,一定是一個能出錢,一個能玩。兩個就這麼好上了。至於追隨的說法,大約真實的情況是劉邦老是需要這個有錢的主兒的接濟和幫助。

劉邦沒文化,但不能說他也沒有野心沒有理想。不愛做什麼營生,也就是他老爹說的老大的時候還“無賴”,沒有賴以生存的手藝和產業。但那大約是因為他想幹一番事業。這可以從他原本想要投靠信陵君而實際投靠張耳這件事兒得到印證——

張耳應該是劉邦的第一個恩人。張耳也正因為在劉邦還年輕的的時候就認識和收留過接納過他而最終受益頗多——自己做過趙王,兒子張敖做了趙王,還做了劉邦和呂后的女兒的女婿。甚至劉邦的兒子劉長都是都是在趙王府種下的種。

劉邦當時崇拜的人應該是戰國四大公子之一的魏公子魏無忌。他原本想要投靠的也是這位大名鼎鼎的公子。可惜的是他這個想法還沒有變成現實,無忌同志就死翹翹了。但他那一趟也不能算全無收穫,他找到了魏大公子的一個有名的門客張耳。張耳當時做魏國外黃縣縣令,因為娶了有錢的寡婦所以做官也很容易,在那個時代,有錢開路什麼事兒都不是事兒。張耳很快就靠著老婆家的資源和自己的才華成了當地的名人,成了外黃縣的縣令。做了縣令風格還跟老東家魏無忌一個樣,也喜歡招攬門客。劉邦自然也就以門客的身份交了張耳這個朋友——按史記的相關記載,劉邦曾經多次拜訪張耳,兩個人相處多大數月之久,並因此建立了良好的友誼。當然以阿岔看實際的情況應該是劉邦到張耳那裡是想混個事情做,但看樣子張耳雖然也學著魏無忌喜歡給自己身邊養一些門客閒人以備用,他對於劉邦並不滿意,而只是以來的都是客都是朋友的態度熱情招待,客氣歡送而已。不然,劉邦去了多次也不會找不到什麼差事。但對劉邦來說,這畢竟是一種資本,一種至少可以在沛縣老家向那些年輕人炫耀的資本——老子是有大志向的人,老子是有名流朋友的人。

可惜的是這種情況沒有延續多久就被迫結束——在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不久,張耳以及他的好朋友陳餘因為有“名士”的名頭而被通緝,而逃亡了。劉邦原本是要靠這棵大樹的,現在大樹就那麼倒了。他也只好收了心。

理想野心暫時放下。生活還要繼續。那幹什麼呢?

書讀不了,手藝沒有,做生意沒興趣,家裡的活兒不想幹。那幹什麼?劉邦的選擇是做公務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