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曾想對諸葛亮之子動手,後者亮出該物,讓劉禪打消念頭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在經歷六次北伐中原,卻多以糧盡導致無功的情況下,諸葛亮的身子再也熬不住了,最終在五丈原病逝。如果說在這之前,蜀國因為諸葛亮的存在還能同魏一戰的可能性,那諸葛亮一亡之後,就再也沒有機會了,之後雖然有蔣琬和費禕繼任,但同對手司馬懿比起來,已然全部在一個水準之上,最終在十九年之後,蜀國也迎來滅亡。

時至今日,除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遺產之外,諸葛亮儼然已經成為智慧的化身,不過與此同時,也有越來越多的史料證明,在劉備去世之後,諸葛亮的第二屆領導劉禪或許並沒有史書中記載的那麼不堪,所謂的“扶不起的阿斗”不過是後人的一種調侃。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此人政治手段成熟,以至於在蜀國滅亡之後,還能保全一條性命---別以為這隻個是僥倖,縱覽歷史上的改朝換代,前朝的國君能夠倖免,除了靠自身的智慧之外,只能寄託於後來者的仁慈了。

而劉禪,恰恰是這屈指可數的幸運者之一。

劉禪曾想對諸葛亮之子動手,後者亮出該物,讓劉禪打消念頭

諸葛亮去世之後,他的後人應該怎麼處置,一直都是劉禪心中的一個心結,畢竟以諸葛亮的號召力,一旦其後人有任何的行動,對蜀國都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所以在生前的時候,劉禪就曾派人旁敲側擊的問過諸葛亮,未獲得明確告知之後,在諸葛亮去世之後,也一度想要對諸葛亮的後人動手,希望他們能遠離朝堂,對自己的位置不造成影響。但考慮到大局,劉禪並沒有貿然行動,而是靜待時機。

所謂虎父無犬子,畢竟是諸葛家的後人,在劉禪有此苗頭之後,當時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也立即上書劉禪,並且呈上去了諸葛亮生前遺留的一物,來表明心跡。這一物不是別的,只不過是當年劉備和劉禪父子兩人給諸葛亮的“打賞記錄”,加上諸葛亮自己之前的積蓄,總共有800株桑樹和15頃土地的財產。站在今人的角度,或許覺得是一筆大的財產,但在當時,以諸葛亮的身份,有這樣的家底一點都不奇怪。


劉禪曾想對諸葛亮之子動手,後者亮出該物,讓劉禪打消念頭

而諸葛瞻在上書中的措辭也很簡單,這些土地和桑樹這是祖宗留下來的祖產,讓我繼承,而我也不能違背其意願,眼下我對繼續參與朝政是沒有什麼興趣的,所以只希望陛下能夠開恩,讓我繼續迴歸祖上沒有出茅廬之前的舉措,不管要不要憑藉這些桑樹養蠶,但至少不會對您產生什麼影響。當然,如果將來你有什麼樣的差遣,那一定義不容辭。

不知道這一計策是不是出自諸葛亮的手段,但毫無疑問,諸葛瞻的這一做法,加上憑藉諸葛亮留下來的遺產,已經徹底讓劉禪放了心,而縱覽歷史,用這樣手段的人也數不勝數,不過所謂招不在新,管用就行,那麼多人使用,恰恰說明了這招的實用性。

果不其然,自從諸葛瞻提出這樣的請求之後,劉禪非但沒有對他有任何的為難,甚至還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了諸葛瞻,並且在之後的日子裡,也拒絕了他迴歸田園的要求,而是繼續留在朝廷當中,享受富貴。至於蜀國滅亡之後,他們的下場如何,那就是另外的一個故事了。

劉禪曾想對諸葛亮之子動手,後者亮出該物,讓劉禪打消念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