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為何捏造出火燒阿房宮,讓項羽背黑鍋?

歷史上的阿房宮根本不存在,項羽為此背了二千多年的黑鍋。

在後人的演繹中,項羽成了火燒阿房宮的“歷史罪人”,其實真實的歷史上根本沒有火燒阿房宮這件事兒,因為歷史的久遠和以訛傳訛,項羽無辜的成為了背鍋俠。在歷史上這樣的事例不在少數,今天看鑑君就帶大家瞭解一下歷史上那些被誤解很大的人物。

杜牧為何捏造出火燒阿房宮,讓項羽背黑鍋?

歷史人物在正史記載和文藝作品演繹中,往往展現出不同的面孔。道貌岸然的人,或許是個腹黑大反派;聲名狼藉者,卻有可能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所以千萬不要道聽途說,人云亦云的定性某個歷史人物。

“腹黑”的狄仁傑

狄仁傑是唐朝人物中誤會最大的一位。狄仁傑是唐高宗、武則天時代的重臣,祖父、父親都是朝中大官,自己也考中了進士,學問多的都快從腦殼裡冒出來了。

狄仁傑的人設一直是憂國憂民、端正嚴肅的老幹部形象,他極力反對朝廷窮兵黷武和曠費人力,經常端起架子給皇帝上政治教育課。電影《通天帝國》裡那座巨大的觀音像,壓根就沒建起來。因為狄仁傑極力反對,武則天下令停建,還專門表揚狄仁傑公忠體國。

杜牧為何捏造出火燒阿房宮,讓項羽背黑鍋?

杜牧為何捏造出火燒阿房宮,讓項羽背黑鍋?

狄仁傑絕非影視劇中人畜無害的老好人,不然在當時那樣複雜的政治環境中,早就當了炮灰。在當時論老謀深算,還真沒幾個人玩得過他。據《新唐書》記載他一邊極力奉承武則天,把女皇帝忽悠的團團轉,恨不得換貼拜盟把酒言歡。一邊卻又極力保住唐中宗,給李氏留下了復辟的種子。他還給武則天推薦了一位賢才張柬之,正是這位賢才,後來發動政變把武則天趕下了臺。

至於什麼大理寺斷案,狄仁傑雖然當過一段時間大理寺卿,也審過案,但所謂的探案如神,都是後世一本叫做《大唐狄公案》的書杜撰出來的,而且作者還是一名荷蘭人。不知生前料事如神的狄仁傑,是否能想到自己會以一名神探的身份被後人銘記。

“糙漢子”辛棄疾

說起北宋詞人辛棄疾,文士、書生、優雅……估計是大多數人對他的印象。辛棄疾在文學上的名氣不如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蘇軾,其實單就詞作水平而論,他的境界和內涵比蘇軾似乎更深遠。辛棄疾遭遇了亡國之痛,直到晚年還汲汲於北伐恢復故土。這種複雜的人生經歷,讓他的詞作波瀾壯闊氣象萬千,既有“東風夜放花千樹”的妖嬈,也有“稻花香裡說豐年”的閒適,但更多的則是“天下英雄誰敵手”“氣吞萬里如虎”的雄渾壯闊。

杜牧為何捏造出火燒阿房宮,讓項羽背黑鍋?

也許是他的詞作過於出名,掩飾了他真正的身份,實際上辛棄疾是個妥妥的勇士、猛將、糙漢子。《宋史》載,辛棄疾一生致力於抗金,北方淪陷後,他毅然參加耿京義軍與金人奮勇拼殺。後來耿京不幸被叛徒張安國殺害,逃到金兵營中躲了起來。憤怒的辛棄疾約了幾十個舊部,奮不顧身殺進金營中,眾目睽睽之下,居然把張安國綁走。兩宋數百位詞人,勇猛到這個份兒上的,也就辛棄疾一人。

窮困潦倒的唐伯虎

明代文士唐伯虎的名氣很大,周星馳電影《唐伯虎點秋香》塑造了一個家財萬貫、文武雙全、風流倜儻的唐伯虎。其實,真實的唐伯虎並非如此。

據《明史稿》和好友祝枝山所寫《唐子畏墓誌銘》等記載,唐伯虎家境並不富裕,父親是個小生意人,過的只是一般生活而已。他的人生經歷也是高開低走,年輕時鄉試高中解元,一度很是得意。後來到北京參加會試時,同鄉好友徐經賄賂主考官程敏政,結果東窗事發,唐伯虎遭牽連獲罪下獄。

杜牧為何捏造出火燒阿房宮,讓項羽背黑鍋?

此事成了唐伯虎人生的轉折點,出獄後他家道中落,不得已四處遊歷。雖然創作了不少詩文,畫了大量傳世名畫,還頂著“吳中四大才子”的名頭,但並未因此而改變處境。54歲時,窮困潦倒的唐伯虎,在悽風冷雨中孤獨地去世。

其實我們之所以會對一些歷史人物造成誤解,很大的原因是後世文人對人物進行了包裝加工,因為摻雜了私人感情,往往會美化或黑化人物,使得人物臉譜化。其實他們都是有七情六慾,有血有肉,偶爾可能還會爆句粗口,像你像我這樣的普通人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