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0多万,为何国力空虚的赵国当时没被秦所灭?

shcho


赵国是个多灾多难且韧性极强的国家,历史上四次经历生死存亡,但还是坚强的活下来。长平大战后的生死存亡战是赵国最后一次。

长平大战后,赵军被坑杀45万,相当于赵军全部主力部队被歼,国之根本被动摇,随时都有灭国之灾。白起很清楚看到了这点,分兵两路一鼓作气深入赵国腹地,一是派大将司马梗北上平定太原郡,并全部占有韩上党郡;另一路派王龁先攻皮牢,继而东进,攻取武安,准备围攻赵都邯郸,一举攻灭赵国。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赵、韩便请苏代花重金贿赂秦国丞相范睢,说之以如赵国灭亡,白起势将驾临范睢之上(白起和范睢已为政敌),且赵亡将让秦国付出惨重代价,土地将被齐、韩、魏、燕瓜分,对秦国也没多大实际好处。范睢在巨大利益和威胁之下,卖国求荣,说服秦昭襄王罢兵休养达九个月。趁此时机,赵国以唇亡齿寒之理向其他五国请来救兵,并以军事天才信陵君为帅,赵民战斗民族的血性也充分体现,连续重创秦军后来的攻击,让赵国再次免于灭国之灾。

幸运的是,战神白起与秦王犟上,宁死也不出征,不然当信陵君碰上了白起,结果如何尚未可知。


积微Derek


第一,长平之战秦国虽胜,但只能算惨胜。此战秦国举全国之力,国内凡15岁以上的男丁全部前往长平前线阻击赵国援军,女人全部投入生产保障后勤。长平之战秦军共出兵百万,伤亡50万人,赵军45万全部被杀。这里我们大胆去算一笔账,这伤亡的50万人死亡至少15万人,伤势严重导致短期不能投入战斗的不会少于20万人。我们可以说,加上秦国最多20万的留守军,此时秦国可以投入战斗的不会多于60万人。但是,长平之战秦赵对峙不下三年,秦军虽胜但只能说是惨胜,粮草不足,士兵相当疲劳,加上长久不回家导致的思乡之情(三年没回家,而且战斗太过惨烈),士气不高,可谓元气大伤。

第二,赵国国力虽不如秦国,但军队战斗力不亚于秦国。赵国自三家分晋之后一直处于四战之地,民风剽悍,长期与匈奴作战,尤其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之后战斗力直线上升,军队战斗力一直十分强悍。虽然此时赵国精锐几乎被消灭,但国民战斗力强悍,加上长平之战中自己的父亲、兄弟等亲人俘虏被杀,这些人对秦军仇深似海,即使粮草耗尽易子相食也要与秦军拼命战斗。

第三,赵国虽然奄奄一息,元气尽毁,但赵国依旧是赵国。秦军在长平之战取胜之后,趁势进攻赵国的都城邯郸。邯郸保卫战赵国全体军民硬是以及其惨烈的代价保卫了邯郸。邯郸保卫战让秦国更是伤筋动骨(秦军举全国之力誓亡赵国,随后从他的添油战术可以看出秦国的决心,为什么用添油战术呢?因为此时秦国也是几乎无人可用了),赵国全体军民与东方五国破了秦军防线,灭了秦国近30万人,这使得秦国长平之战所取得的优势消耗殆尽,这也是为什么秦国在长平之战获胜后又用了30多年,近两代人的时间才一统六国的重要原因了。

第四,赵国的重要性与东方五国的援救。秦国多年来难以东进的最大障碍就是赵国的存在。赵国军队的强悍与赵国一直主张抗秦的国策使得秦国十分头疼。秦国之所以如此玩命,举全国之力豪赌此战就是缘在如此,东方五国对此自然是清楚,所以在秦国发动邯郸之战后,东方五国迅速对秦军采取“围魏救赵”,强弩之末的秦军自然无法抵挡双方的合围,赵国因此获救。

最后,秦国严苛的国法与国民的地位的卑微。六国更多采用的是周以来的周礼。秦国虽然得益于商鞅变法而强盛,但国内国度压抑,秦法太过严苛,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生活暗无天日,赵国百姓宁可易子而食也要群力相抗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这也是秦国之后虽然一统河山,但起义不断的原因。








奋斗的哈喇子


长平之战赵国虽然战败,但赵国并没有被马上灭掉,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秦国根本就没有一举灭赵的作战计划。

秦国举全国之力,把征兵年龄从17岁降低到15岁,为的仅是夺取长平之战的胜利,他们的所有计划以及人员调配和物资供给都是为长平之战而准备,根本就没有攻打邯郸、一举灭赵的作战计划。


第二,秦国不具备马上灭赵的战略储备。

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胜利,然歼敌一千自损八百,人员伤亡达30万,粮草供应也已告急,如果马上攻打邯郸,就必须在将士整合补充、攻城器械准备、粮草征集运输等等方面做大量工作,然而当时秦国并不马上具备这些条件,来完成这些任务,换句话说,秦国当时没有足够的战略储备。

第三,赵国虽败却众志成城。

赵国长平之战兵敗,被白起坑杀四十万降俘,消息传到邯郸,虽然满城悲伤,却从反面激起了决一死战的决心,秦军残暴逼迫他们只有背水一战,他们君臣一心、全民皆兵、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以后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


第四,秦国君臣没有形成一举灭赵的战略共识。

长平之战取得胜利后,对进一步的计划秦国将相不和,白起认为应该一鼓作气,兵下邯郸,丞相范雎却认为应该暂时息兵,来日再战。最后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不管他们谁对谁错,总而言之秦国没有形成一举灭赵的战略共识,客观上给了赵国喘息之机。

第五,秦国如果马上灭赵,后勤补给很难保障。

秦国如果攻打邯郸,后勤补给线将会拉长很多且深入赵地,负担承重自不待言,其他诸侯国也可能因唇亡齿寒而不再旁观,因为长平之战普遍被认为是利益之争,而一举灭赵就不一样了。

第六,秦王战略误判,认为赵国主力被歼,已不能组织大规模作战,缓一缓秦国也能稳操胜券。

所以,长平之战赵国虽然战败,但赵国并没有被马上灭掉,看似偶然,其实也有历史的必然。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四十五万精锐之师,约是全国四分之三的兵力。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可以说是危若累卵,能生存下来实属侥幸。那么,国力空虚的赵国,为什么没有被秦国所灭呢?

第一,范雎阻止白起一鼓作气灭掉赵国

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挟胜利之威,席卷赵国,势如破竹。他兵分两路,一路以王龁为将,攻略武安、皮牢;另一路以司马梗为将,攻略太原。此时的赵国,绝对无法挡住白起雷霆一击。

在此生死存亡关头,奇迹发生了。白起的功劳,引起权相范雎的担心,倘若白起灭掉赵国,地位与权势,岂不凌架于范雎之上么?范雎不是宽宏大量之人,不想让白起再立新功,便忽悠秦昭王说:长平一战,秦军伤亡很大,不能再战了,不如退兵。此时的秦昭王对范雎言听计从,遂与赵国罢兵休战,秦国因此失去了灭掉赵国的最佳时机。

第二,“全民皆兵”的军事传统,在关键时刻拯救赵国

自赵武灵王实施‘胡服骑射’改革以来,赵国推行“全民皆兵”的军国主义制度。在这传统让赵国得以重振旗鼓。

在长平之平一年后,秦国发动邯郸之战。然而,经过一年休整的赵国,在国家危亡之际,上下同心戮力,君臣同忧共惧,“全民皆兵”的军事传统让赵国的军事力量得到迅速的补充。邯郸城的守卫力量,较长平之战后增加十倍,具备与秦兵持久抗衡的能力。秦国围攻邯郸三年,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第三,信陵君窃符救赵,是邯郸之战胜利的关键

赵国之所以能生存下来,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邯郸之战最困难的时刻,魏国信陵君率八万人救援。如果没有这支生力军的加入,赵国恐怕仍然难逃灭亡的下场。信陵君是战国后期东方诸侯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也是著名的军事家。

除了信陵君之外,楚国也发兵相助,由春申君率领的楚兵团也抵达战场。以八万魏军为主力的援军大举反击,大破秦师。秦军将领郑安平是范雎的亲信,被信陵君的魏军包围,走投无路,只得放下武器,率部众两万多人投降。

在魏、楚联军的支援下,赵军大举反击,把秦国入侵者驱逐出境。这场旷日持久的邯郸保卫战,终于以赵国的胜利而告结束。这是战国时代非常重要的一场战事,此役的胜利,让赵国摆脱迅速灭亡的命运。


君山话史


其实按照白起的想法,长平之战胜利之后乘胜追击,直捣邯郸,赵国其实就灭了。

但由于秦国内部的政治斗争,相国范雎从中作梗,导致。秦国失去了最好的进攻机会,让赵国有了喘息之机。

当时长平大败,赵军近乎全军覆没。白起乘胜追击的消息传来时,整个邯郸都震动了,赵国整个朝堂为之颤栗。

此时赵军新败,邯郸城中赵国君臣毫无准备,一旦白起兵临城下,赵国必亡。

在这种情况下, 赵国不得已派出了一名说可前往秦国都城咸阳,面见秦国相国范雎,对范雎陈说利害。

使者见了范雎的面,总共说了三点原因。

最主要的一条就是,白起的功劳已经如此大了,如果让白起灭亡,赵国,白起拿了灭国之功,那在朝堂之上,有谁还能与白起抗衡?

到那时,恐怕相国你的日子就不好过了。

范雎一听,确实如此,便进宫面见秦昭襄王。

他对秦王说,说如今我国教室已经征战多年,军心涣散,不宜再战。不如允许赵国割地求和,再觅战机。

秦昭襄王一想,现在也不是灭亡赵国的最好时机,不如先占领赵国一些土地。

于是秦昭襄王就命令白起退军了,赵国也因此躲过一劫,秦国也就失去了灭亡赵国的最好时机。

而当秦军再度来袭,赵孝成王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亲自动员全城百姓共抗秦军。

同时呢,赵国又向魏国和楚国求援。

我们所熟知的,信陵君窃符救赵,以及毛遂自荐,都发生在既定这段时间。

由于秦军的准备不足,白起没有出战,再加上赵国、魏国和楚国的共同努力,最终大破秦军还俘虏秦军两万多人。

从此,秦国在昭襄王时代彻底失去灭亡赵国的能力。

我是@盗帅夜留香YE,关注我,一起讨论更多的文史话题。


盗帅夜留香YE


秦国在长平之战刚结束时是有机会吞并赵国的,军神白起用霹雳手段完成了对赵国四十万大军的全歼,事实上完成了对赵国野战能力的完全毁灭。

这里出现了灭赵的机会窗囗,白起当时就提出了分兵推进鲸吞赵国的作战计划,然秦王顾虑重重,秦军的伤亡和国力消耗远超开战时的意期,秦王一时难以下定决心。

赵国却出人意料的谋划好了长平之战后的合纵连横,一套完美的组合拳下来,完全躲过了亡国之危,并重建军队,再次崛起。赵王命人出使秦国,割地求和。一面在丞相范雎面前离间,白起主战消灭赵国,战功成而爵位已极(武安君),爵位亦无可赏,只能升其官职,丞相则必失其位;丞相若主和,则功勋必大于白起,相位无忧,白起若不满则生怨怼之心,必获罪于秦王矣!范雎于是游说秦王,接受赵王的割地救和,然后再慢慢的蚕食赵国。

其实赵王戏弄了秦王君臣,他利用了将相矛盾,为自已争取到了生机;一面复起廉颇为邯郸守城统帅,并加官丞相一职,以安扶军心和民心;另调李牧军团回师邯郸加强备战。同时游说其它诸侯合纵抗秦,魏国,楚国积极出兵援助,齐国给了经济援助,只有燕国来了个暧昧不明,韩国也向征性的同意合纵。

白起没有等到秦王的进攻命令,只能分兵先占领赵国的一些边境城市(其实是赵国主动放弃的)。当白起得知秦王答应议和后,果生怨怼之心了,赵国割的地,都是白起可以轻松攻占的,这完全就是戏耍秦国军民,让秦军白白的流血牺牲,死得完全没有价值。

秦王后来发现自己被赵王耍了,想要报复回来,就下令秦军全面推进。以老秦人为核心的军功集团反弹了,白起直接称病不上朝了,负责蚕食赵国的秦军进展消极,完全沒有虎狼之师的样子。

白起主张严惩范雎,以安军心,有了挟军自重的意味。秦王不能承认自已范了战略错误,特别是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这会让他丧失权威,动摇根基的。一时 君将 相峙了起来,不得已,秦王只好让范雎主动登门致歉以期改变君、相、将三者的关系。白起直接闭门不见,这就犯了大忌了,如果说白起是一名完美的军事统帅,他却不是一名及格的政客!他完全可以秀一秀“将相和”,表表忠心,像他的后继者王翦一样嘛。秦王火了,他完全不能忍受不听话的战神,因为那太危险,也太让人难以安心了。于是白起先革职,然后被赐死,成了王权的牺牲品!

白起之死,引爆了秦军的崩溃之势,许多优秀将领因同情白起,或关系过密,或死或离开军队,秦国的扩展趋势被逆转了。邯郸之战,信陵君一战成名。救魏之战,信陵君一跃成合纵长。伐秦之战,把秦赶回了函谷关内!

赵国自白起死后,又混得风声水起,先把趋火打劫的燕国,搞的生活不能自理,割地赔款,几乎亡国;然后和齐国的矛盾中夺得不少地,和秦国也有攻有守!

秦王为了挽回军心,在范雎主动辞位时,批了准,范雎离开了权力核心。长平之战,秦国取得了战争胜利,却是白起一生中收益比最小的战争,后世总以为白起以此战为荣,却不知这是他的耻辱,牺牲的士卒最多,获得的土地最少,还被赵王用外交手段羞辱,被权臣范雎打压,最终因秦王猜忌而被赐死,何其怀具!


神兵利剑1


我来向大家介绍一下长平之战并分享一下我的观点。

公元前262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秦赵两国的大战是战国后期参与人数众多且战争规模最大的一场战役,同时,这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起规模最大的围歼战事关系。秦赵两国国运的大决战。但是结果我们大家都应该非常清楚,那就是赵国被秦国坑杀了40万降卒。那么赵国为什么可以坚持30年?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原因。

1.在我们的观点看来,每一个国家都只会有一个首都,可是赵国与其他国家不同,赵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长久以来的发展又有三个中心,那就是晋阳,邯郸和代郡。 而这三个。政治中心分别对应着三个方向,晋阳应对着钱果,韩国邯郸咋应对的齐国,魏国大俊咋应对着匈奴和燕国的挑战。而且我们可以分析赵国当时当前的地形,赵国的破碎地情。对于国内的调兵和后勤非常不利,但是它却可以保证不会被战争一招击杀。长平之战的惨败主要晋阳地区兵力的严重损失,但是邯郸及代郡方面却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所以秦国再次向赵国发起进攻,虽然三次攻打赵都,但都没有使赵国臣服。

2.其次,最重要的观点就是和合纵战略。他就如同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样,秦国攻打赵国六国可以坐山观虎斗,但如果秦国要把赵国灭掉,将会对五国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那么六国也不会坐视不管的。事实证明,在秦国强大的威胁下六国是可以抱为一团紧紧抵抗秦国的反击的,但是合纵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秦国将六国灭掉但是六国中不能有任何一个国家灭亡,所以如果赵国被攻破,六国的前线阵地一旦被突破,那么灭亡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汤姆猫谈历史


长平打完后赵残秦虚,所以必须得缓一缓,这对双方而言都有好处。否则,秦如果执意灭赵的话,不顾国内饥荒继续进攻,只要走出了这一步,魏国大军便可就进从邺城直取邯郸,打掉赵国首脑,以代地,太原贿赂燕国,以冀东之地贿赂齐国,刚打完长平,秦国缺粮,齐燕会毫不犹豫的倒向魏国,而楚国更甚,直接可向西取郢都,攻汉中,克潼关直取咸阳,到时侯随便几车粮食过来,关中百姓便会倒戈,切断白起后路,到时候秦军主力便会被活活困死在河东这穷山恶水之间。敢不缓一缓,一直示弱的楚考烈王,伪装昏君的魏安釐王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猫爪锋利


秦赵长平之战之后,虽然秦国获得胜利,但是秦国亦死伤惨重,秦国也伤亡三十万左右。再无法举全国之力去灭掉赵国。需要一定的时间休养生息。虽然秦国在军事上比东方六国单独一个要强的多,但是如果有一个国家在秦国举全国之力进攻赵国的时候对秦国有所不利也不能灭掉赵国,后来魏无忌窃符救赵击败秦军也基本证实长平之战后秦国国力确实需要恢复。再者赵国尚有良将,在赵国良将李牧,廉颇老去之后,赵国基本就坐等被灭了。


超级榨油工


我来回答。

1、长平之战旷日持久耗时三年,秦国虽然获胜,坑杀40万降卒,但秦军也伤亡过半,战力大减。

2、如果乘机灭赵,赵国势必全民反抗,困兽犹斗,不知要耗费几年才能攻下,即使攻下估计军队也伤亡殆尽,那么这时的秦国军事实力大减,其他五国再联合攻秦,他们不是被灭亡了。所以秦昭襄王当然会权衡利害,不会傻得可怜。

3、赵国在得知秦国大将白起要继续攻击时,派著名纵横家苏代去秦国当说客,苏代到了秦国后,没有找秦昭襄王,而是找到了秦国大臣范雎。说如果白起攻下赵国凭战功会位列三公,伱的权力势必会受到影响,所以范睢面见秦昭襄王,提出赵国虽然在长平之战中耗尽了有生力量,但秦国在这场战役中也是损失巨大,国库被耗费极尽空虚。因此,不如让士兵们回来休养生息,改日再战。

几方面综合考虑,秦国才没有继续进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