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燕雲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為何宋朝始終沒有能攻下它?

大家好,今天大家過的怎麼樣呢?小編我今天和大家談談我國古代歷史上的北宋時期吧,北宋是我國幾個大統一王朝,在北宋統一的近兩個世紀裡面,曾經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很多的戰事都是圍繞著北方交界地區,也就是燕雲十六州打的,從趙匡胤開國起,宋朝就一直想攻下燕雲十六州,可是到北宋滅亡也沒有攻下。那麼我們不禁要問,為何北宋統治者要多次去攻打燕雲十六州呢,這個地方對北宋到底有什麼意義,為何北宋始終沒有攻打下來。接下來小編我就和大家來探討。

在古代,燕雲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為何宋朝始終沒有能攻下它?

要說這段歷史,首先我們就得了解什麼是燕雲十六州。這十六個州大體是我國的華北和黃土高原地區部分地區。它其實是可以分成雁北地區和華北平原,大致範圍就算我國的東起渤海,經過燕山,蒙古高原,太行山直到河套平原一帶的廣大地區。區內很多地區都是山脈和盆地,海拔也較高,山峰俊麗,東邊就算華北平原,平原地區大家都知道,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可以依託地形的防禦。

在古代,燕雲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為何宋朝始終沒有能攻下它?

然後我們再來看北宋和遼朝的交界,在公元1004年,宋遼結束了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宋遼議和了,北宋事實上的承認了遼朝對十六州的佔領。那麼,宋朝面對遼朝的防禦是什麼樣的呢?我們把地圖放大來看,宋朝的都城設置在了開封,為什麼要設置在開封?除了其他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希望北方的黃河能夠阻擋敵人的進攻步伐,但是邊界白溝河距離遼朝實控區域還有比較遠的距離,但是居住柏華北地區的人都知道,白溝河的流量是較低的,況且北方冬天河流是封凍的,所以北宋無法依靠河流來阻擋遼軍。河流也成了兩國名義上的分界線。所以依靠河流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宋朝在平原地區設置了三座軍事重鎮,也就是現在河北的正定地區,宋朝統治者期望這三座軍事重鎮最起碼可以抵擋敵軍。但是其實作用有限,為什麼呢?請大家別忘了,十六州後面就是巨大的華北平原,地處平原的軍營,在如此開闊的地帶完全無法利用堡壘照應,遼軍完全可以分割包圍,進而一一攻克。還有宋朝缺乏馬場,騎兵缺乏,在大平原上和機動性強的北方騎兵進行作戰完全吃虧。

在古代,燕雲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為何宋朝始終沒有能攻下它?

我們把視角轉到北宋和金朝的戰爭上,在第一次宋金戰爭中,金朝兩路大軍從燕雲十六州東西兩處進發,東路軍一路直搗到了開封城下,北宋打起了第一次開封保衛戰,但是此次戰爭開始北宋勝利了。原因是西路軍並沒有攻下北方重鎮太原。第二次宋金戰爭中。太原居然被攻破了,然後金軍沿著沁河南下,經黃河到達開封,並且堵死了遠在長安的宋軍,使其不能衝破潼關來救開封。進而導致北宋滅亡。但是在這場戰爭中,處於十六州西南部山地的太原守軍則是多次擊敗敵軍。延緩了北宋滅亡的時間,但是看似堅固的華北三鎮,則次次被攻破。

在古代,燕雲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為何宋朝始終沒有能攻下它?

那我們再次回到燕雲十六州本身,如果北宋曾經佔有它,那麼北宋的安全態勢將會是怎樣的呢?在我國北方,古代長城分為內外長城兩部分。而且十六州就處於內外長城這裡,其實這裡給大家解釋一下,宋朝即使不能完全攻打下這塊地區,但是隻要擁有內長城的七個州,那麼北宋面對敵人的局勢起碼能夠緩解很多。如果控制了完整的山區,進而就完完全全的控制了內部的長城,在加上宋朝修建的長城,那麼華北平原地區的防禦力量將會得到在長城宋朝軍團的極大幫助,而且之前宋朝北方全部是平原地區,防守敵人是很困難的。如果宋朝實現的話,那麼起碼有一半的邊界在山區,敵方騎兵無法完全展開,宋朝還是有很大希望取勝的,也不至於會落到被金朝滅國的悲慘下場。

在古代,燕雲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為何宋朝始終沒有能攻下它?

十六州的喪失對北宋北方國家安全的影響是巨大的。導致西部的晉西北地區無法和東部的三軍重鎮達成背靠背的形式,在加上如果加固防禦的話對北宋居民是很重的勞役,以及宋遼議和後,宋朝統治者無心打仗,寧可花錢去買和平,宋朝對北方失地的掛念也沒有那麼強烈了。

在古代,燕雲十六州到底有多重要,為何宋朝始終沒有能攻下它?

燕雲十六州從宋朝喪失,到明朝收復,之間的三百多年使得漢民族市值處在北方敵人的威脅之下,明朝收復後,就算明朝後期再弱,也抵擋了滿清多少年,所以十六州真的很重要。

宋朝的歷史已經過去千餘年,但是宋朝的教訓依然是我們現在所需要警醒的,北宋領導者當初為何不趁著士氣高昂而攻下燕雲,反而轉頭去攻打南方,殊不知宋朝的安全核心在北方嗎?況且南方敵軍消滅只是時間問題而已,如果先去和遼朝決戰,在去解決南方問題,說不定宋朝能開創更強大的封建帝國。但是歷史不容假設,我們只能接受歷史的教訓,以史為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