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物流技術成傳統物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

在2018中國智慧物流企業家年會上,多位專家及業內人士就智慧物流發展趨勢和前景展開熱議。

智慧物流技術成傳統物流業轉型升級的動力

“當前,我國物流業市場規模持續擴大,結構不斷優化,新理念、新模式、新業態和新技術持續湧現,尤其是以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的智慧物流特點已經顯現。”原鐵道部副部長、中國交通運輸協會會長鬍亞東指出,一是物流互聯網逐步形成,二是物流大數據得到應用,三是物流雲服務強化保障,四是協同共商推動模式創新發展,五是人工智能正在起步。智慧物流已經成為全行業共識,成為物流業轉型升級的新動力。

“物流業特別是智慧物流業的發展壯大,將推動傳統物流成為引領型、戰略型行業,也將成為我國重要的支柱型產業,需要把握好其發展機遇和規律。”國務院國資委監事會原主席季曉南表示,尤其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目前智慧物流的一個重要方向和內容就是供應鏈物流逐步壯大。它不僅有助於提高要素生產力,而且對現行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運營方式帶來極大的改變。隨著物聯網漸行漸近,誰掌握了供應鏈物流平臺,誰就可能在日後的經濟競爭中掌握主動權。

“物流業在智慧物流的大旗下,迎來了一個產業再造。”國家發改委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汪鳴表示,智慧物流帶給物流業最大可能的變革,就是通過包括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等在內的移動互聯技術,使分散的個性化的小批量運輸和物流服務,短時間圍繞樞紐進行快速聚集成為一種可能,為運輸和物流網絡賦能,實現網絡規模經濟。“接下來,我們需要把物流網絡的建設和依託物流節點提升效率和價值,作為發展智慧物流的重要方向和任務,同時也是利用智慧物流技術改造傳統物流服務的重要內容。這其中需要智慧物流技術將交通和物流高度融合,這種融合體現在專業化信息服務共享平臺上。”

多式聯運是調整物流運輸結構的重要一環,同樣離不開智慧化發展。在上海大學現代物流研究中心主任儲學儉看來,未來多式聯運發展的核心是技術,而技術的核心是數據,因此,數據化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可能是未來共享社會的一個艱鉅任務。

“工業化時代的物流可能只是製造和零售中間單向物流傳輸通道,數字經濟時代下,物流不僅僅是單向的通道,它能夠雙向驅動新零售和新制造,提高傳統庫存週轉率,打造柔性供應鏈。”菜鳥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公共事務部總經理韓曦說。

中儲智運戰略研究院院長劉雲飛則表示,在未來的物聯網時代,通過端到端數據的收集能更快更敏捷地捕捉消費者的需求,從而提供更加優質的個性化服務。當前,各行業都在致力於推動數字化變革,未來的物流行業同樣需要構建精準的數字化物流服務支持。

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資深參事任玉嶺認為,物流業需要以網絡化、智能化作為抓手,要在合作分工、資源配置、倉庫管理等方面進行數據升級和管理升級。特別要重視無人駕駛,倉庫的無人分揀和無人管理也都需要加強創新。

中通研究院博士朱逸從消費者角度探討了智慧物流突破點。“之前雙十一以及雙十二,大家最關心的是包裹什麼時候能到,以及包裹是否會出現異常,這背後考驗的是整個網絡的穩定性以及數據化操控能力。這是需要解決的一大痛點。另外,目前,網絡下單基本上還是單向的,需要進一步加強即時交互性,及時解決物流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如何降低時間成本,也成為智慧化的重要表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