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團打車、滴滴外賣必敗?君智諮詢謝偉山揭祕背後的競爭戰略邏輯

美團和滴滴掐架還在升級,一是美團宣佈其無人車將會在2019年實現片區化運營,而一個月前滴滴剛剛和北汽、車和家達成造車協議;二是它們成功吸引了向來說話最管用的官媒人民日報的注意,4月19日發文“提醒”網約車搶市場不能只靠燒錢。

同樣在4月19日,南京舉辦的2018互聯網經濟大會春季峰會(GIEC)上,被譽為“競爭戰略第一人”的君智競爭戰略諮詢董事長謝偉山直言言:美團打車、滴滴外賣“是必敗的”。

本來,相關人士對熱點預測一下沒什麼奇怪的,偏偏謝偉山先在2016年GMIC全球移動互聯網大會上成功預言百度外賣的式微和雞肋化,又在2017年7月共享單車峰會當著小藍單車創始人的面說它一門心思搞用戶體驗“沒有前途”,幾個月後坐墊如“酥胸般體驗”的小藍單車就宣告出局。

如今,人人都在熱聊的美團滴滴又被謝偉山潑了一盆冷水,而其預言所用的方法論,恰恰是諸多技術新潮的互聯網產品和企業們此前忽略的競爭戰略。在謝偉山看來,“商業競爭的本質是認知之爭”,用“競爭戰略”思維佔領消費者心智才是決勝之道。

謝偉山也曾預言過恆大冰泉、神州專車的失敗或收縮,在人人都大談美團打車、滴滴外賣技術、商業模式時,或許,通過戰略角度,藉助這個帶有成功實踐落地案例的競爭戰略來觀察,我們能得到不一樣的真相。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必敗?君智諮詢謝偉山揭秘背後的競爭戰略邏輯

謝老師在GIEC2018互聯網經濟大會春季峰會上演講

從心智戰爭審視,互聯網品牌並沒有太多意料之外

如日中天、雄心勃勃的明星品牌歸於沉寂甚至轟然倒塌,名不見經傳的“小嘍囉”日子越來越滋潤,互聯網的意外很多,但從心智戰爭的角度審視,卻都在意料之中。

1、 所謂產品壁壘、贏家通吃,歸根結底是爭搶心智的遊戲

按謝偉山所言,“競爭戰略是從顧客心智出發,創建品牌的競爭優勢”,但凡顧客需要作出選擇的市場,就需要競爭戰略。

香飄飄“小餓小困喝點香飄飄”、雅迪“更高端的電動車”、飛鶴奶粉“更適合中國寶寶體質”等經典的案例背後,都有競爭戰略的身影。它們一致的特徵就是“一詞佔領心智”,把用戶對某件事的心智與產品“直連”,如“高端電動車”對應“雅迪”。

這一招在互聯網同樣奏效,淘寶“網購”、百度“搜索”、微信“聊天”莫不如是,在用戶心中提前上位後,其他品牌就難以再顛覆舊有認知,或者必須付出更為巨大的代價,易信、來往PK微信就是如此。

2、 百度外賣、小藍單車的失敗殊途同歸

這三家公司失敗原因各異,但最終都敗在了“心智”上,顧客的選擇決定了企業的生死存亡。

一個品牌在人們認知中難以代表兩個品類,延伸品牌在心智上顯然敵不過專業品牌。等同於“搜索”的百度,很難再去代表“外賣”,美團和餓了麼則完全不同,前者吃喝玩樂與外賣天然親近,後者直接奔著外賣而來。而同樣的巨頭阿里、騰訊,大多數成功的產品都沒有被“冠名”,“天貓”、“聚划算”、“支付寶”、“螞蟻金服”、“盒馬”、“菜鳥”用專業品牌佔領各自的用戶心智。

小藍單車強調的品質、用戶體驗是互聯網十分崇尚的玩法,但在共享單車大亂局中,消費者並沒有認識你,“小藍單車”與“共享單車”沒有在顧客心智中建立自己的品牌護城河,用戶大多數時候哪個能騎就騎哪個。把坐墊做得和“酥胸一樣柔軟”並不是出路,產品層面容易被複制且不說,沒有建立差異化的品牌認知,顧客甚至不會給小藍單車騎行的機會,如何去贏得競爭呢?

讓美團滴滴堅挺的理由,恰恰讓成了圈住自己的“鐵絲網”

美團打車、滴滴外賣必敗?君智諮詢謝偉山揭秘背後的競爭戰略邏輯

用競爭戰略的視角來分析美團滴滴,就會發現他們仰仗的東西恰恰成了圈住自己的鐵絲網。

在當年逆襲餓了麼的大戰中,美團已經從認知層面搶佔了“外賣”心智,以至於在很多人心中,美團就是外賣。然而,一年多來,美團打車在第一站南京的市場上始終沒有能做得很有起色,雖然美團宣傳已佔領30%的份額,但按朱嘯虎的“盔甲”理論,30%不代表什麼,除非徹底擊穿護甲,否則美團傷不了滴滴“肉身”。反觀滴滴,經過多年運營,在用戶心中已經與“打車”深度綁定,同等情況下用戶必然會“遵從內心的第一選擇”傾向於滴滴。

此外,王興構建帝國的夢想路人皆知,網約車並不是美團的唯一嘗試,還曾重點出擊酒店、支付等領域,但儘管有幾億用戶量基礎卻均無大的建樹。美團多點出擊,犯了與樂視同樣的競爭戰略錯誤——“樂視”是幹什麼的,賣手機的?賣電視的?造汽車的?搞體育內容的?沒有一家能贏得消費者選擇。美團在消費者心智中越來越模糊,這遠比資本市場的資金鍊可能更危及根本。

同樣的競爭戰略視角,滴滴搞外賣也是必敗的。在中國,“打車”就是自己往外走,“外賣”就是騎電動車的小哥送餐過來,滴滴的“打車”認知已經牢牢佔據了用戶心智,也無法親近“外賣”認知。即使美團曾爆出後廚衛生問題,這些都是一些“很容易改正的弱點”,並不是其“強勢背後的弱勢”,只要加以改正用戶就會回來。因為人的心智一旦被人佔據了便難以改變,美團與“外賣”在用戶心智中等價,意味著這只是使用產品過程的小插曲,改善後用戶們下次還用它來“點外賣”。免費的午餐容易,但滴滴還是那個“打車”的,不會在用戶心中變成做“外賣”的。

競爭戰略的邏輯:出擊請換品牌,防守請強化心智

競爭戰略不是一門光說不練的學說,在過去2年,飛鶴奶粉、雅迪電動車、兼一大理石瓷磚等16家企業已經在君智競爭戰略專家的幫助下實現了強勁增長,其理論也能指導跨界網約車、外賣大戰的進攻和防守究竟應當怎麼玩。

1、如果非要掐架,請重新辦個身份證

霸王洗髮水做涼茶失敗淪為了業界笑柄。雖然都是中草藥的遊戲,霸王做涼茶的確會有配方、生產方面的優勢,但是,按照競爭戰略理論,一旦霸王在消費者心中代表了洗髮水,這個品牌就很難再代表涼茶。

Jack馬的阿里做B2C時特意取了“天貓”的新品牌,而不是沿用“淘寶”。時至今日,雖然都是阿里系電商,甚至入口也糾纏在一起,但用戶心中已經把天貓與淘寶完全區隔開來,這是“新身份證”的力量,雖然還面臨與京東的競爭,但至少不會再受淘寶“低價、混亂、撿便宜”等印象的拖累。

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出現小米打車、小米速遞、小米飯來了這樣的品牌,一定不會成功。美團做打車、滴滴做外賣,或許可以新立品牌,用強資源投入另起爐灶,用專業化與專業化去PK。

2、坐穩市場,只有把佔領大腦的詞扎得更深

防守層面,打法也是類似的。所謂壁壘,最終還是用戶心智形成的第一選擇,不斷強化這種心智,讓後者無法取而代之,或者需要花費天量資源與很長時間的代價。

對美團和滴滴來說,阻止對方進一步蠶食市場的最好方式,不是沒完沒了的補貼,而是在心智層面深溝固壘。補貼大戰本質是賭博,總有一個最後扛不住投降“人財兩空”,雙方都在賭那個人不是自己。

對於已經成熟的互聯網產品來說,這樣的賭博很沒必要,通過掌握心智的方式讓命運在自己手裡顯然更好。

美團,可以強化自己“吃喝玩樂”的專業形象,如果非要四處出擊,不如學習今日頭條做出多個品牌,每個都有自己獨立的市場性格和用戶心智。

而滴滴,既然是做出行的,就把出行做到底。除了順風車、專車、貨車等各種業已存在的內容,造車、無人駕駛、To B出行整體解決方案等都是增強“出行專家”心智認知的方式。如果用戶只認你是搞出行的,這種心智層面的護城河比商業模式上的更有威懾力。畢竟,百事可樂再好喝,可口可樂才能在消費者心智中代表“可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