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瞭解這十部經典,難寫出好的草書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傳統藝術。

草書是漢字的一種字體,快捷書寫,行雲流水,

形成於漢代,

是為了書寫簡便在隸書基礎上演變出來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稱狂草)和小草,

在狂亂中盡顯藝術之美。

草書是最直接表達了書者情感的書體,

被書界認為是:書法之最高境界。

今天,

書畫君為大家盤點中國最著名的10大草書名帖。

當然,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草書能人,草書名作,

歡迎大家補充!

01

張芝《冠軍帖》

不瞭解這十部經典,難寫出好的草書

《冠軍帖》刻本刊於北宋《淳化閣帖》,

傳為張芝之作,

張芝,字伯英敦煌酒泉人,東漢著名書法家。

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

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

書跡今無墨跡傳世。

此作點畫起止分明,收放有度,

點畫處的“實”與牽絲的“虛”相得益彰。

字勢奇崛,振人心神;

結字時有巧思,如“散”之險絕、“見”之內斂,

“粗”字“米”旁的右上一點置入“且”的左上角等,

都令人叫絕;

用筆淋漓酣暢,使轉法度嚴謹,

表現了書家良好的控筆能力。

02

王羲之《十七帖》

不瞭解這十部經典,難寫出好的草書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

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

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

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

原墨跡的情況。

此帖為一組書信,

據考證是寫給他朋友益州刺史周撫的。

《十七帖》風格沖和典雅,

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

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

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

南宋朱熹說:"玩其筆意,從容衍裕,

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

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

《十七帖》用筆方圓並用,寓方於圓,

藏折於轉,而圓轉處,含剛健於婀娜之中,

行遒勁於婉媚之內,外標衝融而內含清剛,

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

這些可以說是習草者必須領略的境界與法門。

03

王獻之《中秋帖》

不瞭解這十部經典,難寫出好的草書

《中秋帖》又名《十二月帖》,

傳為晉代王獻之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紙本手卷,

草書3行,共22字,縱27cm,橫11.9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書法作品,

曾被清高宗弘曆(乾隆皇帝)譽為“三希”之一,

意即稀世珍寶,

釋文:中秋不復不得相, 還為即甚省如,

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無署款。

帖用竹料紙書寫,這種紙東晉時尚製造不出,

約到北宋時方出現。

從行筆中可知,

所用毛筆是柔軟的無心筆,

而晉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筆,吸水性較差,

筆的提、按、轉折往往不能靈活自如,常出賊毫,

如此帖那種豐潤圓熟、線條連貫、

行氣貫通、瀟灑飄逸的效果是寫不出來的。

04

孫過庭《書譜》

不瞭解這十部經典,難寫出好的草書

孫過庭(646~691),

唐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名虔禮,以字行。

吳郡富陽(今浙江富陽)人,

一作陳留(今河南開封)人。

著《書譜》2卷,已佚。

今存《書譜序》,分溯源流、辨書體、

評名跡、述筆法、誡學者、傷知音6部分,

文思縝密,言簡意深,

在古代書法理論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其中許多論點,

如學書三階段、創作中的五乖五合等,

至今仍有意義。有墨跡《書譜》傳世。

初唐書論,最重要的還是孫過庭的《書譜》。

這篇三千七百字的煌煌大論,內容廣博宏富,

涉及中國書學各個重要方面,且見解精闢獨到,

揭示出了書法藝術的本質及許多重要規律,

從而成為我國古代書法理論史上

一部具有里程碑性質的著述,

標誌著中國書學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輝煌的階段。

孫氏主要的理論貢獻,

就在於他在《書譜》中一以貫之,

對中國書法的"表情"本質做了科學而鮮明的揭櫫

與反覆而深入的論述。

05

張旭《古詩四帖》

不瞭解這十部經典,難寫出好的草書

《古詩四帖》墨跡本,五色箋,狂草書,狂草,

縱28.8釐米,橫192.3釐米,共40行、188字。

遼寧省博物館《中國書法鑑賞大辭典》。

傳唐代張旭書。

通篇筆畫豐滿,絕無纖弱浮滑之筆。

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雲煙繚繞,

實乃草書巔峰之篇。

拖尾有明豐坊、董其昌題跋。

《古詩四帖》是否為張旭所作,尚有爭議,

但它是張旭筆法系統中一件重要的作品。

它大部分線條不強調提按,

而重視粗細均勻的線條中使轉與速度的變化。

中側鋒並用,筆鋒常落在線條端部的一側,

但立即轉為中鋒;

同時流暢中又往往生出圭角,如“年”、“別”等字,

有不可端倪之感。

左右部分銜接時,有時用粗重的線條。

06

懷素《自敘帖》

不瞭解這十部經典,難寫出好的草書

《自敘帖》是唐代書法家懷素於唐大曆十一年

或十二年(776或777年)創作的草書書法作品,

為紙本墨跡卷。

大草(狂草)書,凡一百二十六行,

首六行早損,由宋代蘇舜欽補成。

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自敘帖》為懷素自述其生平大略,

兼錄顏真卿、張謂、戴叔倫等人對其的贈詩成文。

通篇為狂草,筆筆中鋒,如錐劃沙盤,

縱橫斜直,無往不收;

全卷強調連綿草勢,運筆上下翻轉,

忽左忽右,起伏擺盪,有疾有速,有輕有重,

通幅於規矩法度中,奇蹤變化,神采動盪,

實為草書藝術的極致表現。

《自敘帖》自唐末五代以來一直是草書領域的熱門法帖,

在中國草書史上承前啟後,

在書法藝術領域影響深遠。

它是懷素流傳下來篇幅最長的作品,

人稱“天下第一草書”。

07

黃庭堅《諸上座草書卷》

不瞭解這十部經典,難寫出好的草書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

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黃豫章,

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

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

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黃庭堅書法初以宋代周越為師,

後來受到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的影響,

又受到焦山《瘞鶴銘》書體的啟發,

草書有《李白憶舊遊詩卷》、《諸上座帖》等,

結字雄放瑰奇,筆勢飄動雋逸。

在繼承懷素一派草書中,

表現出黃書的獨特面貌。

08

董其昌《書扇頁紙本》

不瞭解這十部經典,難寫出好的草書

董其昌(1555—1636),

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

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人,明代書畫家。

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

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後諡“文敏”。

董其昌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

吸收古人書法的精華,但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

兼有“顏骨趙姿”之美,自成一格,

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

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

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

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佈局,

疏朗勻稱,力追古法。

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溼濃淡,盡得其妙。

其存世作品有很多。

09

王鐸《草書冊》

不瞭解這十部經典,難寫出好的草書

王鐸《草書冊》,草書,

作於天啟四年(一六二四)年,海外華裔私人藏。

此冊線條骨力雄健,結體跌宕多姿,

視覺效果上顯得極為燦爛奪目,那年王鐸33歲,

很難想象如此年輕竟能寫出如此老辣蒼茫的作品。

王鐸書法得力於鍾繇、“二王”、顏真卿、米芾,

其臨摹王羲之《聖教序》,

米芾之作,字字逼肖,達假亂真之境,

可見“學古”功底極為紮實,

王鐸融百家之長為己所用,

終開創一代書風。

10

傅山《晉公千古一快》四條屏

不瞭解這十部經典,難寫出好的草書

傅山,字青主,明末清初著名學者、書法家。

傅山一生磊落孤傲,拒不仕清,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

其書法雄厚豪放,富有浪漫色彩。

其以[二王]為宗,取法顏真卿,

上追魏晉及宋元諸家,

特別是米芾的疏狂顛逸之書風對他影響頗深。

傅山楷隸行草諸體兼擅,

但藝術成就最高的當屬他的草書。

傅山《晉公千古一快》四條屏,

其筆勢雄渾,如排山倒海,一發不可收;

其線條婉轉飄逸,如枯藤繞樹,纏綿起伏;

其點畫頓挫抑揚,如亂石鋪街,險峻跌宕,

因而顯得大氣磅礴,生機盎然。

近年來,

隨著書法熱的持續升溫,

傅山的書法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特別是他的行草書,

更是受到許多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的喜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