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消滅”摩拜,互聯網變現真的只有流量收割?

勇者用劍刺死惡龍,然後坐在屍身上,看著閃爍的珠寶,慢慢地長出鱗片、尾巴和觸角,最終變成惡龍。

最近二十年來,互聯網的高速發展幾乎重構了一切商業,移動互聯網更是當下最深入人心的變革——出門只需一部手機,幾乎就可以解決99%的日常需求。然而,移動互聯網在高速發展的過程中,一系列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

這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流量。DAU、MAU等琳琅滿目的術語告訴每一個創業者,活躍流量就是你的命根子——於是,為了攫取流量,無數機構、創業者就通過大規模補貼來吸引用戶、沉澱用戶,並寄希望於“我不是最後一個倒下”——當年的O2O風潮、百團大戰,無不是這一邏輯。

問題在於,當大規模補貼獲得流量紅利之後,這些企業看似成了領域中的佼佼者,但是可靠、穩定的商業模式、盈利模式其實還是沒有形成,於是,為了變現、為了給投資人以回報、為了實現投資協議中的“Qualified IPO”,不少企業就會開始降低補貼,並且提高費率或抽成比例,以形成更漂亮的財務數據。

王興“消滅”摩拜,互聯網變現真的只有流量收割?

這類問題,在某些大型獨角獸上有所體現。

比如滴滴。前幾天,我叫了一單滴滴快車,車上和司機聊起收入問題。司機表示,乘客支付16元后,他自己大約能拿到10元,每週結款一次。為了驗證這一數字,我在下車的時候自動扣款68元,而司機端收到53.38元,平臺抽成21.5%——師傅認為,這個比例過高了,幾乎賺不到什麼錢。

非常有趣的是,美團也是這個抽成比例:大量媒體報道,目前美團對商家的提成在22%左右,也就是說商家每賣出100元外賣,美團就會拿到22元。眾所周知,餐飲行業看似毛利高,其實都被房租成本、人員成本給“攤平”了,線上線下一體化確實提升了店鋪的收入,但是如果抽成過高,那麼一家餐廳還是賺不到什麼錢——一招辛苦為誰忙啊!

而為了提升終端用戶體驗,更出現了外賣員與時間賽跑,大馬路上逆行等行為,就是為了30分鐘送達而已。

類似的,1月23日,美團聯合創始人、高級副總裁王慧文在內部信中透露,摩拜將成為美團LBS平臺單車事業部,未來摩拜單車品牌將更名為美團單車,美團APP將成為其國內唯一入口。這本身也是將更多流量導入了美團。

王興“消滅”摩拜,互聯網變現真的只有流量收割?


由此可見,移動互聯網時代中,一些類似滴滴、美團的獨角獸們一直都是在“收集”流量,甚至以鉅額補貼收集流量,進而佔領市場,等實現“剩者為王”、獲取到海量用戶後,就開始提高費率,來提升業績。

這種玩法甚至已經成為“價值觀”,它幾乎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產生的危害卻開始顯現:

本質上看,商家、車主可以理解為小b端,他們在平臺上都屬於供給端,消費者處於最終的需求端。通過補貼獲取流量沉澱是沒問題的,但是這一過程中的業務更多應該屬於“開門型”業務,是高頻、剛需、海量(簡稱“高剛海”)的業務,毛利通常不會高,但是卻成功佔領心智。

在這之後,重要的不是從此類業務中攫取更高毛利——想要高毛利,肯定是“剪羊毛”,可是如果羊毛不多,你還想要高毛利,這時候就不是剪羊毛了,而是“生薅羊毛”。請注意,把“羊”薅急了,是會咬人、撞人的!

真正的商業模式是,在獲取了高剛海的業務後,要找到真正的“羊毛業務”,這種商業模式在國內、國外是有的。

王興“消滅”摩拜,互聯網變現真的只有流量收割?

在日本,7-Eleven是典型:你去看財報,會發現,7-Eleven總共8000多名員工,做了100億的業務,平均人效125萬,和阿里近似。這是因為7-Eleven不是個便利店,是個賦能平臺。

在日本,7-Eleven的2萬家便利店都是“小b”(7-Eleven只有約500家自營便利店),是加盟店。7-Eleven通過系統將便利店、生產工廠(factory)、物流供應商(fulfilment)連起來,通過b2f模式,進行基礎設施賦能、商品賦能、經營賦能,讓每一個加盟店從100萬的收入變成400萬,從中進行毛利分成43%。

最終,加盟店(大部分是家庭店鋪)收入更高,生產工廠有更多訂單,物流服務商有更多配送業務——甚至一些生產廠商、物流供應商還有上市的,最終形成一個多方共贏的生態體系。

王興“消滅”摩拜,互聯網變現真的只有流量收割?

在中國,匯通達也是類似模式,它發現鄉鎮居民買到的大型家電不僅價格比一線城市高,型號還不全。於是,匯通達就將鄉鎮夫妻老婆店(即“小b”)和家電生產廠商(即“小f”)聯繫起來,將碎片的採購需求整合起來交給生產廠商,進行需求的連接、配對,實現鄉鎮居民(即“C”)、夫妻店、生產商三者共贏,形成巨大的流量窪地、流量池——這裡並不攫取毛利。

基於流量窪地,匯通達通過金融等業務為夫妻店等提供資金支持,獲得必要的毛利。最終,在2018年4月,獲得了阿里45億人民幣投資。

從數據上看,2018年年末,匯通達共連接了19個省的10萬餘家小店,總銷售額達到352億人民幣,同比增長50%,這一切證明了這種共生式經濟體、共生式商業模式在中國也是成立的。

所以,獲得流量是好事,但是如何從流量上變現,是值得思考的,直接變現流量是非常簡單的,提高費率就可以,但是這種模式很容易引發平臺參與方的抵制與憤怒,最後變成一地雞毛。

過早的流量收割,就是飲鴆止渴,長期競爭力,絕不能只是流量收割,而是如何創造一個“利他”的經濟體——當你“利了所有平臺參與方”,你作為平臺,就是最大的受益方。

《零售威觀察》以全球視角,關注於零售、流通及相關行業的發展和變化,為國內“新零售”發展提供一手的全球創新案例分享、企業戰略分析和前瞻性觀點。平臺創始人王子威,獨立零售分析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