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易中天中華史》:到底寫的怎樣,是否有傳世的意義和價值?

民國時代,讀書人間有個笑話,說“文人有新舊”:老派文人相見,總愛互問近期在讀什麼書,而新式文人照面,第一句是互問近日正寫什麼書。這調侃當然是不懷好意的,是對現代學者讀書稀疏、卻“勇於著書”的一個嘲諷。

談《易中天中華史》:到底寫的怎樣,是否有傳世的意義和價值?

易中天及其20卷《易中天中華史》

但我尊敬的易中天先生,也許是足以推倒一世豪傑的例外。2013年,在66大順之齡,他暫告《百家講壇》的喧囂,宣佈寫作36卷本的《易中天中華史》。5年之間,以每年4冊百萬字的網絡小說速度, 皇皇20卷面世。論述範圍,從先秦一路鏟到了宋元,兩千年風雲盡在其盈盈一握之中。

這套鉅著陸續出來時,我們的學界大佬們和媒介報端就是唯恐不及的逢迎。什麼“一顆文化原子彈”,什麼“可以終結”、什麼“前所未有”、什麼“破譯中華文明的密碼”,無所不及。但我閱讀兩三冊之後,即明白,易老師的書質量如何先不談,單我們的學術界生態就是還是不免惡劣的:即便是吳敬璉、樊樹志等這樣的清流大佬,都完全將學術公器當成了朋友私誼和親親之義的工具, 只有過場、背書與吹捧,沒有一句實話。

談《易中天中華史》:到底寫的怎樣,是否有傳世的意義和價值?

易中天,1947年生於湖南長沙,中年以後憑藉“百家講壇”聞名四海

諸大賢的美意、各大佬們的高風,我這樣蠢笨之人自然難以體味。所以,若說如何評價這本書,我就作躲在角落裡丟冷磚的那個小人,晚飯後先匆匆籠統瞎談幾句好了——如有人大發慈悲給發稿費,倒是會全部買來讀一遍,然後斗膽寫一篇長批評意見書的。


易老師畢竟是用功讀書的人,其筆力之健也早已傳為佳話。所以這套書,論質地、論文筆,自然還是可以的,不是粗編爛造、專意掠奪讀者錢包的爛書。作為大眾入門讀物,自是最好不過,求全責備似乎也不厚道。

談《易中天中華史》:到底寫的怎樣,是否有傳世的意義和價值?

易中天早年散文集《讀城記》,我以為值得推薦的一本書

但老實說,從更高一點層面看,他的功底,顯然還不足以駕馭這樣一部通史,以至於此書在我看來,是他在名收利遂之後,失去自知之明乃至“書生意氣”的浮躁之作。 一般而言,讀書做學問的人,是年齡越大,披閱越居,膽量越小的。過去我們人所共熟的陳寅恪、錢穆、呂思勉這些一等一的史學大咖,年輕時也是豪情萬丈,最高目標就是寫出浩瀚的中國通史,實際到老反倒都縮手不敢寫了。

何以故?很簡單,因為中國歷史和中國學問太幽遠汗漫了,實際是一部通人之學,既要究古今之變,又要牢籠百家,單單一部“二十四史”你都讀不完,又如何有膽子講述出另外一部更有意義的“中華五千年史”?

過於自信,準備不足,已經先定註定《易中天中華史》是一個倉促臨盆的早產兒。他的脆弱、不成熟、乃至智商有障礙,都是與生俱來的病症,需要讀者與他自己不定期追蹤檢查才好。


在我理解,中國通史寫作,最忌諱也是最難跨越之處,莫過於兩點:一, 要麼是鸚鵡學舌式的陳詞濫調;二,要麼是自我作古式的遊談無根。易老師於二者都可謂“雖不中亦不遠矣”。

談《易中天中華史》:到底寫的怎樣,是否有傳世的意義和價值?

讀史閱世,何人不是“演員”?

易老師是一個性情很活躍、智力很發達、也有很多雜學之人。他在《中華史》寫作方面,並非全然新手,他在過去數十年書齋生涯中,對文學、美學、思想史、政治學等等研究與寫作的思路,都作過很多的思考,也有過諸如《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漢代風雲人物》、《品三國》等等成品,廣受好評。

但以上這些終究只是一鱗半爪的閒談與史論,當他真的盲目自信,想要作當代司馬遷,為三千年歷史獨立作一蓋棺論定時,他的學養、他的儲備、他的境界、他的閱歷,幾乎所有必備之具都一下子捉襟見肘了。可以說,他的硬傷、誤讀或曲解,真要挑,是比比皆是的。比如,他第一卷談“軸心時期”,照例搬來雅思貝爾斯,但他沒有細想過這一套話的問題,將猶太先知也牽強附會地列入;比如,他對《論語》“三年之喪”的解讀,不難看出他對過去的訓詁學傳統缺乏訓練;比如,他談唐代,率爾說唐是混血王朝,表面上接著陳寅恪在講,但是他對《隋唐制度淵源論稿》這本書是不求甚解的,完全沒有理會義寧大師後面的原話,說明他讀書不細而誤解。

談《易中天中華史》:到底寫的怎樣,是否有傳世的意義和價值?

盛名之下,如何能副?

《易中天中華史》這套書,只是粗讀,即可發現太多問題。種種硬傷,如掃落葉,旋掃旋生。


指出這些“小節”,當然不是自作高明的刁難。一部鉅著有錯或很多錯自然難免,歷史不可能就此終結於某一次寫作,這也是它不斷重寫的意義所在。所以,我要指出的重點,在於說易老師在閱讀古書的點面、理解故事的大要方面都有問題。

他的問題,總體上是要複述往往不到位、想創新又常乏根據,顯得華而不實,立論多偏。易老師有言在先,說拜讀其書並非學習歷史知識,也教導我們不要在具體的知識點上糾纏對錯,要我們著力關注於他對歷史的“感覺”。但是,我想對易老師說一個更為常識的觀念:歷史的結論可以是“新史學”式的毫無定準,但是歷史的解讀必然是尊從固有文獻依據的,否則和信口開河無異了對不對?一個學者要譁眾取寵,顯示出與眾不同,是很容易;但是問題在於,那與眾同異的東西背後必得有一個堅實的學術論證在支撐,否則瘋話誰都會說,沒什麼大不了。

談《易中天中華史》:到底寫的怎樣,是否有傳世的意義和價值?

易中天近年寫的戲《模範監獄》,學界少見他如此多才多藝的

所以,這套鉅作,不要說實現他取代舊書,成一家之言的夢想了,即便是否可當“信史”都是個問題。這當然也不能殘忍地歸咎於易老師一人之身上。畢竟,中國數千年的歷史,所要面對的世界太複雜,所要攻讀的文獻太過浩瀚,基本上個人的經驗根本無法比較圓滿地解釋一切。如今的人們,早已無法像往昔中國的哲人那樣能夠“執一御萬”了。

可以說, 陸離的歷史,加以輕率的自信,一開筆就已經註定這是一次出師未捷書先死之業。這不是易老師一個人的問題,而是現在所有率爾操觚者的共同困境。


在上面,我以斷章取義、以偏概全的辭令手法對易老師作了非常難堪的批評,但我的用意,並非否定這部書。

談《易中天中華史》:到底寫的怎樣,是否有傳世的意義和價值?

易中天筆下的“歷史”,其實也是“當代史”

我個人大體感覺,如果不是太有學術潔癖,作為小孩的入門書或者大人閒來讀讀,是足以的——只是要大吹大擂說什麼 “嘉惠士林的功德”之類,那是說不上的。這套書,最好的地方在哪裡、而易老師在如林的史著中何以要另闢門戶,我以為這是我們讀這套書時最需要想明白的。如此,也才能看出易老師史家之用心何處,而我們作為讀者又有什麼必要花費個600元去讀買這套書吧。

論其優點,自然也難以縷清,但我的感想,其給人最大的欣喜有二。其一,是大氣磅礴,草蛇灰線,知識面匯聚古今中西,在文筆論述上擺脫過去通史的枯燥無味,出之以幽默與明銳,且擅以當下文辭去解釋古代人事。比如,他會說,“商周時期是用眼睛看世界,春秋時期是用頭腦看世界,漢唐時期是用心胸看世界,宋元有心無胸,明到了褲襠,清就到了膝蓋”,講的眉飛色舞,充滿興味和熱情。這樣的話,對錯先不論,但是可以擔保,司馬遷不會這麼說,陳寅恪也說不出來。過去古人講“學隨術變”,易老師可謂食髓知味。

談《易中天中華史》:到底寫的怎樣,是否有傳世的意義和價值?

冬雪中武漢大學湖濱三舍附近——當年易中天求學時的宿舍原址

其二,我個人揣測也是易老師“所以著”的最大關鍵點。即他的這套通史,問題意識、現實關懷、批判思路都是非常明顯的,是帶有啟蒙主義立場的寫法。這是《中華史》風格獨具的所在,也是體現易老師 “學術”與“思想”的世故、老辣所在。現在的學術和歷史研究,已經越來越學院化、專業化,技術化,和大的關懷連接不起來。易老師在寫作中,始終滲透著一種思路,即強調歷史學介入現實生活與社會的重要性。這也使得他的通史成品,不是一個冷冰冰的、單純技術的知識論史,而是一個有關懷的東西。

所以,《中華史》“失義求似”也好,“失事求似”也好,任何對此有非議的朋友,我想都需要注意到這一點,理解易老師的勞苦用心。


因此,作為一個淺薄而潦草的讀者,若要我易老師的《中華史》總體下個判斷的話,我也會當仁不讓。

談《易中天中華史》:到底寫的怎樣,是否有傳世的意義和價值?

太初有字,歷史無言

我會說:該書花哨有餘,史實、義理、考據方面均有較大缺失,要“藏之名山”恐怕是無望的。但是,倘只是拿來當做入門書消遣,依然是當下同類書中的翹楚。

眼下,我暫時只能泛泛說及這些。我希望有時間時可以取來通讀一遍,再寫篇長點的議論——當然,前提是得等我買得起這麼貴的東西。

晚,幾句閒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