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实秋才是正宗吃货,这些老底子的美食甩网红店好几条街!


众说"清欢"

"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苏轼的词作《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全文如下: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最后这句"人间有味是清欢"给人以无限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如果说这是千年前的大文豪苏东坡在经历人生几度起伏之后的体悟,或许多少带有些消极避世的味道,那么以此句为书名的"李叔同的情诗禅"、"于丹的心路历程"等作品均向我们传递的也绝不仅仅是一种普通滋味而已。

梁实秋才是正宗吃货,这些老底子的美食甩网红店好几条街!


无独有偶,梁实秋先生的作品集《人间有味是清欢》更是精选了他生活感悟、人生闲情、怀人忆旧等主题的作品。在梁实秋先生篇幅不长的散文里,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清新隽永的意境,同时也能感悟到立意丰富的哲理,那一篇篇短小精悍的精彩美文承载的是一段美好回忆、一片淡淡乡愁、一种生活感悟,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细说有味”


壹 | 曾经的味道。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人类对食物的热爱远远超过其他一切。当然,不同的阶段,对食物的追求也有着完全不同的目标。比如,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普通百姓来说,吃得饱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于如今的我们来说,吃得好已经成为我们的追求;也许于以作者为代表的资深吃货而言,那又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毕竟

"爱吃,是一种态度;能吃,是一种乐趣;懂吃,是一种享受;会吃,是一种学问。"

梁实秋才是正宗吃货,这些老底子的美食甩网红店好几条街!

当然,作者笔下的食物所承载的涵义也绝不仅仅是美食而已,它们更是一份情意、一份回味、一份牵挂……于"我"的同学张心一来说,一盘大葱加数张家常饼竟然也成为了他数年来第一次如意的饱餐,因此,"我"对他的情意可见一斑;于"我"而言,厚德福饭庄的"铁锅蛋"由于赵太侔先生一时兴起加入美国芝士而让味道独一无二,这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一份永恒的回味;郑老先生家的郇厨所制的腰花,也是出神入化,一饭永难忘;当然三种各具特色的爆肚儿,不管是盐爆、油爆还是汤爆,都是"我"在外求学时对家乡的一份牵挂,回到北平,先吃三份爆肚儿再回家就是最好的证明。

贰 | 儿时的味道。

纵使这世间有美食万种,细细体味,记忆深处中那最值得回味的"饕餮盛宴",并非是那山珍海味,或许它们只是普通的吃食而已,但这"小时候的味道"却是一辈子永难忘记的美食。

于"我"而言,每人只能分到2-3个的炸丸子,实在是刚好"馋虫诱上喉头"而已,于是母亲派佣人再次买回的那十来个炸丸子,让"我" 吃得心满意足,这就是那难以忘怀的"小时候的味道"。

梁实秋才是正宗吃货,这些老底子的美食甩网红店好几条街!

"炸丸子"

除了"炸丸子"所承载的那份"小时候的味道",作者笔下的普通食物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味道:不管是酸酸辣辣的烩酸菠菜,还是不咸不甜的北平酱菜,亦或是酸烫辣的豆汁儿,再或者是满含汁水的汤包……

梁实秋才是正宗吃货,这些老底子的美食甩网红店好几条街!

汤包


烩酸菠菜的做法虽然简单,味道倒也独特;即使是普通的酱菜,也需要精选食材,连作者也感慨"一切名产,固有赖于手艺,实则材料最为重要",于是楼外楼的"醋溜鱼"美味也就不难想象了,毕竟"凭窗可见畜鱼待烹"。其实做人亦是如此,固然你可以用外在的一切来伪装自己,但内心深处的那份真诚和自身的能力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叁 | 妈妈的味道。

"小时候的味道"之所以记忆犹新,也许是因为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难得打一回牙祭而让那个味道特别隽永;也许是因为那个味道与某个特定的事件或者人物有关,这也就成为了时下比较fashion的一个说法"家的味道"或者是"妈妈的味道"。过年回家、回家过年——这独具特色的中国式迁徙,不就是因为这熟悉的味道吗?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亲自做的那碗"核桃酪",就是如此。虽然每人所得不多,但那个味道依然难忘,甚至记得当时都"舍不得吞咽下去"。这一碗核桃酪从剥核桃皮,到取枣泥,再捣米浆,最后用小薄銚来煮,其中就充满了浓浓的"亲子氛围",温馨而又熟悉。


梁实秋才是正宗吃货,这些老底子的美食甩网红店好几条街!



也许,如今的我们,忙学习、忙工作,也早已经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其实,当我们放慢脚步,多和家人聊聊天,多和朋友聚一聚,让食物在唇齿之间多停留一会儿,也许那份甜美会让我们更懂得享受这美好的生活,也就无惧这也许压力大、困难多的现实了。

肆 | 最初的味道。

世间美食千万种,吃法当然也全不同,但纵观各类美食,似乎也有相通之处,那就是选材首先要新鲜,做法上尽量简单,才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例如,清蒸螃蟹以及母亲的蒸干贝——"捡大小适度匀称者,垫以火腿、冬笋片以及大干虾米,注入上好绍兴酒,上笼屉蒸两小时,其味鲜美无比。"

梁实秋才是正宗吃货,这些老底子的美食甩网红店好几条街!

再比如,高鸿缙夫人的鱼丸就是选用肉厚而又刺少的活鱼做成, "我"连吃三天,还是意犹未尽。作为扬州名菜的狮子头,在做法上尽量"多切少斩",也是为了保持食物最原本的味道。

食物要保持本真——原汁原味;做人亦是如此,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这纷纷扰扰的大千世界,简单做人就挺好。

伍 | 特别的味道。

所谓美食,也许是某些人脑海里的山珍海味,在我看来,其实更可以是家常小菜。

作为凡夫俗子,经常吃到山珍海味的机会毕竟不多,而且那么面对普通的吃食,如能把它们做得鲜美可口,才愈发显得这厨艺的精湛,或者说也正是这独特的做法给日常的柴米油盐注入了新鲜感,生活的美妙也莫不过于此。

最美的"冬笋炒肉丝"在母亲的亲自掌勺下,更加美味;而东兴楼的"韭菜篓"——很有特点的韭菜包子,让本来普通甚至遭人嫌弃的韭菜更加独特;"我"独创的"菜包"也让原本平凡的大白菜创意无比;就连我最不喜欢喝的"粥"也在母亲用心的熬煮之下变得特别好吃……生活原本就是这么平淡,日复一日,而正是这些美食让我们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无限的憧憬。

梁实秋才是正宗吃货,这些老底子的美食甩网红店好几条街!


当然,正如前文所说,凡事还是简单点好,正如八宝饭不宜太甜,也不宜太油腻;当然正因为生活的无趣,有所创新也是必要的。在我看来,"溜黄菜"就是很有创意的一道菜,既不是炒,也不是蒸,而是"溜",不仅是对"蛋黄"资源的充分利用,而且光这份创意就值得点赞。虽然"我"的尝试以失败告终,但"我"还是悟到了:“

凡事皆有一定的程序材料,不是暗中摸索就能轻易成功的。”做饭如此,学习如此,人生处处皆如此。

陆 | 家常的味道。

中国人讲究吃,号称世界第一,不仅讲究"吃得精",而且肚量还极大。也许"馋"即是最好的解释。自称“馋人”的唐鲁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遍尝中华美味,《中国吃》便是他“吃”之后的文化与艺术的集萃。看完作者对此书的评论,更能理解这句高度精辟的概括——"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了。

在唐鲁孙眼中,"吃是文化、是学问、也是艺术。"且不说各具特色的各大酒楼的招牌菜,家庭主妇们各有千秋的"家常便饭"也足见其学问和艺术,毕竟做菜技艺如庖丁解牛,不仅是艺而是进于道了,所以"真正的美食不过是一般色香味的享受,不必邪魔外道的去搜求珍异。""苟烹调得法,日常食物均可令人满足。"回看前文,也就不难理解,在"我"的记忆深处,那道难忘的美食可能是"小时候的味道"——炸丸子,又或许是"母亲的味道"——冬笋炒肉丝、核桃酪等等,但绝不是那传说中的"熊掌"了。


柒 | 他家的味道。

在各种食谱书籍以及相关APP非常流行的今天,似乎对于食谱类的书籍已经不太"感冒"了。但看到书中的《媛珊食谱》时,还是耳目一新。作为一本专供家庭参考的食谱,不仅有用、有趣,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的很多说法引起了共鸣——烹调能达到艺术境界,则必须有高度文化做背景,"吃在广州"就是最好的证明。

梁实秋才是正宗吃货,这些老底子的美食甩网红店好几条街!


当然,尽管有不惜详细说明的食谱作为参考,但能否做出美味佳肴还取决于其他的因素,毕竟"烹调技巧可以传授,但真正获得之秘也不是尽人而能的。"这也许就是编剧们在影视作品创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画面——靠着看APP临时抱佛脚基本是完不成烹饪的。而看到作者对于蒙古人和斯辉所著的《饮膳正要》的点评时,我也是深有同感。

如今的我们似乎非常注重养生,但又似乎总觉得哪里不太对,也许作者对此书的评价刚好可以解答我的疑惑和不解,其实那些表面看似合理的理念完全"缺乏科学的分析与根据" ——养生避忌、无稽之谈;聚珍异馔、虚有其名;"饮膳"与"医疗"又混为一谈等等。相比较而言,作者提到的张起均的《烹调原理》倒值得一读,毕竟他对"烹饪"这道菜作全盘的了解,条分缕析地作理论的说明,真所谓庖丁解牛,近于道矣!


End

本文作者:Grace,

中学老师,爱好阅读。

座右铭: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世界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