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李振亚love


(演司马懿最好的,是这位魏老师)

首先我们看,诸葛亮去世是在234年,司马懿紧接着就干嘛去了?出兵辽东,搞定公孙家的叛乱——数十年来困扰曹魏的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打完辽东打哪呢?实际上曹魏还是打算让他镇守关中,但此时又发生了突发性事件:诏书召他火速回京,三日之间,诏书五至。魏明帝手书说:“间侧息望到,到便直排阁入,视吾面”。

什么情况?皇帝病危了!司马懿一见诏书此语,大惊,乘追锋车昼夜兼行,四百多里,一夜而至京城。魏明帝拉着他的手,目视太子齐王,说了一句话:“以后事相托。死乃复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见,无所复恨矣。”

(倪版稍逊,但也还可以)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司马懿几乎成了诸葛亮的翻版,要像诸葛亮辅佐阿斗那样辅佐曹芳了,可事实没有给他这个机会,随后曹爽就开始排挤司马懿,让他做太傅,效仿西汉丞相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实际上就是一种退休状态。

但即便如此,司马懿还是主持了曹魏与东吴的一场战事,那就是孙权的四路攻魏,但这一次东吴大将陆逊并非参与,出动的只是诸葛瑾父子与朱然这些二流将领,所以被司马懿轻松击退。稍后吴国派诸葛恪屯驻宛城,也被他击退(就是此时,邓艾脱颖而出)。

随后,便发生了曹爽事件,最终是司马懿胜利夺权,曹魏进入漫长的司马时代。

那么,在夺权之后,司马懿为何还是不攻打蜀汉?答案很简单,因为要消灭反对他的人。王凌便是其中一个,借着灭王凌的势,他又逼楚王曹彪自尽,并趁机把魏之王公全部拘捕,放置邺城,命有司监察,不准他们互相交结往来——从这些动作可以看出:司马懿根本就不会做曹魏的诸葛亮,后来司马师、司马昭的所为,完全就是老爹的作风。

杀了所有反对派之后,司马懿是不是就该攻打蜀汉了呢?不,这时候老天便来收他了——你若真心辅魏,多活几年无妨,既然无心,就收了吧!

(吴版,可能是最赚钱的司马懿,但也是最无司马味的司马懿,纯是一个新时代的产物)

于是司马懿,卒!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蜀军因为群龙无首,随即撤退。同时,蜀军还发生内讧,杨仪和魏延闹了起来,魏延逃走,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可以说,当时的蜀军,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候,如果司马懿乘势追击,发动大军碾压蜀军,蜀军一定无法抵挡,说不定当时就把蜀国给灭了。

就算一时不能灭,凭魏军的实力,只要此后连续不断地发动进攻,在没有诸葛亮这根主心骨的情况下,一定能够打乱蜀军,同时还可能引发蜀国内部动荡,这样也很容易找到尽快灭亡蜀国的机会。

(司马懿剧照)

可是为什么,司马懿却在这时候撤军了。而且此后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里,他都没有主动发动过对蜀国的战争。司马懿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吗?

我认为,司马懿却之所以不进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愿。

司马懿其实并不愿和蜀国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国打,都是因为诸葛亮挑战,他被迫应对。但是在应对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防守为主,绝不主动攻击。以至于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胆小,但他依然不为所动。

照理说,每个大臣都愿意打仗,因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业,就可以拜将封侯,这是古代人的共同梦想。为什么司马懿反而还坚持息事宁人,不求有功呢?

其实,这是因为司马懿和古代将军们的梦想不一样。古代将军们是为了建功立业,拜将封侯,封妻荫子。但是司马懿的志向远大,不仅仅是要封侯,而是要获取天下。既然要获取天下,就必须学会藏锋。

当时司马懿已经掌控了魏国的兵权,但是还远远没到夺取曹魏江山,乃至夺取天下的时候。因此,当时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住,不让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击,曹叡势必会怀疑他有大志向,说不定就会剪除他的兵权。

(曹叡剧照)

二、不能。

说他不能进攻蜀国,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于司马懿统兵多年,在军中的威权越来越大,曹叡也就越来越猜忌他,怕他拥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给夺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军队交给他,因为只有交给他,才能退敌,才能打胜仗。所以,曹叡对司马懿的感情,就处在这样复杂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马懿和蜀军保持一种均衡。只要司马懿和蜀军保持均衡,司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当司马懿多次试图发动对魏国的进攻时,他都派人阻止司马懿的行动。最后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着杖节前往司马懿营中。只要司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着杖节站在大门口。

而司马懿也相当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样子,等到辛毗出现,他立马就取消行动。他这样做,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很听曹叡的话,曹叡让干啥就干啥;另一方面,又让他在魏军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啊。

正是因为曹叡阻止,所以司马懿就算有心进攻,也是不能的。

(诸葛亮剧照)

三、不空。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非常繁忙,他组织了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战争,又组织了阻挡孙权进攻的战争。

这些战争,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只有他去,战争才能打赢。同时,打这些仗,司马懿不会做大。

因为一直在打这些仗,所以司马懿其实不空。

后来,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着他发动高平陵之战,夺取了曹魏的权力。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四、不敢。

在他夺取了曹魏的实际政权后,为什么还说他不敢发动大军攻打蜀国呢?

因为他虽然夺取了权力,但政局不稳,国内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试图把权力夺回来。王凌就搞过一次,想拥戴曹彪,废了曹芳,同时把他给拿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敢贸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没有坐镇朝堂,会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马懿都不敢发动大军打进蜀国。


张生全精彩历史


先介绍一下司马懿吧,司马懿的祖先是司马卯,战国时候赵国大将,秦朝末年加入项羽的反秦大军,被封为殷王,与章邯、英布、高祖刘邦并列。史书上评价他“少有奇节,聪明而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要说三国里面谁最聪明,我认为是司马懿。

诸葛亮很有谋略,但是司马懿有格局,他知道曹魏之中,只有司马懿可以克制诸葛亮,没有了诸葛亮,司马懿也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魏国的实力远远大于蜀国,就是不用计谋,死磕的话,蜀国也会很快灭亡。但是司马懿时而不时的制造机会,然后在命悬一线的情况下一一化解。他与其夸诸葛亮,不如说是在鼓励诸葛亮,让他不断的进攻魏国,保持存在感,让自己更有价值。



他和诸葛亮既是对手,又是知音,特别是在空城计那一出,诸葛亮摆的空城计,司马懿知道城里没人,但是听到诸葛亮弹的曲子是《高山流水》之后,心领神会,大叫一声“有埋伏”,双腿一夹马肚子,跑出去了四十里路,摸着脑袋说“我的头还在啊!”就因为这件事,魏明帝曹叡在时,有人弹劾司马懿,说是他故意放走了诸葛亮,司马懿大口否认,磕头如捣蒜,这才躲过一劫。


再插一句,《高山流水》讲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是晋国人,善于弹琴,有一次奉晋君之命出使楚国,经过汉江,遇上了暴雨,伯牙在岸边的小山上躲雨,雨停之后,景色秀美,伯牙大喜,席地而坐,弹了一首曲子。弹着弹着,伯牙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一位砍柴的人,难道你也懂音律?那人说,你弹的是孔子赞扬自贡的事,可惜只弹到第四句就停止了。真是高人啊,知音啊,于是两人在江边拜为干兄弟,相约来年在此相聚,与他结拜的人就是楚国人钟子期。

第二年,伯牙来到了江边,不见子期,正好有一位老人在江边,一问,才知道,他就是子期的老爹,老人说,子期然重病死了,埋在了江边,临终说,只有在这里才能听到你的琴声。伯牙剧痛,来到子期坟前,弹玩《高山流水》后,把琴摔碎,从此不在弹琴,真是“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扯远了,话又说回来。诸葛亮从公元228年春天开始,直到234年秋天,七年五次北伐长安,无功而返,最后病死五丈原。这时候,司马懿向魏明帝请缨,一举灭了蜀国。魏明帝曹叡也不是庸才,他没有允许司马懿伐蜀。有两个原因:



一、蜀国此时元气大伤、人才匮乏,国力衰落,已经无力对魏国造成威胁。

二,司马懿再度掌权,灭蜀之后,会不会携大军反叛?万一反叛?谁能抵挡?经过这一次试探,司马懿明白,自曹操开始,直到曹叡,曹家对他的猜疑始终没有解除,还得继续藏着尾巴做人。

司马懿之所以没有伐蜀,一是蜀国已经构不成威胁;二是曹叡不允许;三是司马懿年龄大了,需要用余下的时间灭亡曹魏,夺取天下,不能再等了。

公元237年,辽东公孙渊反叛,司马懿攻辽,238年平辽。239年曹叡病故,把曹芳托付给了司马懿和曹爽。司马懿又蛰伏了十年。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杀了曹爽,夺权成功。251年,扑灭王陵叛乱,年内病逝。后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国,三国归晋终于完成。

司马懿就是个老狐狸,能忍,能藏,能熬。


品读春秋001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的时候积劳成疾,病逝在了五丈原。诸葛亮死后,蜀汉就进入了人才真空期,特别是在魏延和杨仪争夺权力失败后,蜀汉的军事实力大大减损,在后来的十几年里面都没能发动对曹魏的大规模进攻。让人奇怪的是,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不仅没有进攻蜀汉,而且在曹爽等人进攻蜀汉的时候,司马懿采取了保守态度。那么是什么导致了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终身不伐蜀汉呢?

首先就是曹魏内部的原因,曹魏在诸葛亮死后进行了几年的休养生息。对于曹魏来说,无论是人口,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要比蜀汉强上几倍。所以曹魏只需要稳定发展就能把蜀汉慢慢灭掉,并不需要太操之过急。这一时期的蜀汉虽然没有人才,但是依靠着地理位置的优势,依然还是很难攻克的。钟会和邓艾进攻蜀汉的时候,蜀汉的政治环境已经逼近灭亡,经济也快要崩盘,因此才会一触即溃。

曹爽不听从司马懿的话,导致进攻蜀汉的时候遭到了大败。还有一点原因就是司马懿一直没有闲下来,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得以从汉中抽身,曹魏就开始了平定辽东的战争。进行了几年的准备之后,曹魏收回了辽东地区的统治权。攻占辽东对于曹魏来说意义重大,辽东没有天然屏障的阻隔,攻占的难度也比较低。一些人认为不攻占蜀汉是司马懿的权谋之术,这一点完全站不住脚。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前并不是朝廷的一把手,不能完全决策曹魏的军事,曹爽西征蜀汉就可以看出来,司马懿不同意的情况下曹爽还是可以去打。

司马懿在曹芳继位之后就做了虚职,军权已经不在自己手里面了,而且司马懿本身也不想打。他劝说曹爽不要进攻蜀汉,从曹爽失败来看,司马懿并不是怕曹爽建功立业,而是善意的劝阻。纵观司马懿一生,对于蜀汉都有一种畏惧的感觉。司马懿打别人的时候从来都是主动进攻,遇到了诸葛亮就只能龟缩在军营里面,甚至还被诸葛亮送女人的衣服作取笑,他都隐忍住了。在诸葛亮时期曹魏整个朝廷就一直保持着对蜀汉战斗力的畏惧,到了邓艾和钟会灭蜀的时候,曹魏方面还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司马懿最有机会灭蜀的时候是在高平陵之变后,这时候的蜀汉已经不是诸葛亮时期的蜀汉了,政治经济情况都比较差。如果这个时候司马懿进攻蜀汉的话,还是有机会在有生之年消灭蜀汉的,不过这时候的司马懿已经70多岁了,这个年龄的他根本没有精力带兵出征。自古以来权臣带兵出征都是极大的忌讳,权臣一旦带兵出征,那么朝廷里面很可能发生变故。司马懿在稳定了曹魏的局势之后,更多的是处理国内的反对势力,打击曹魏的曹氏宗亲,给自己的儿子创造机会。控制住曹魏,这远远比进攻蜀汉的政治意义更大。

司马懿在诸葛亮去世后没有进攻蜀汉,蜀汉在司马懿去世前也没有主动进攻曹魏,双方的这个默契一直到司马懿去世后才被打破。


邓海春


我是”五色土聊历史”,我来回答:

常言说棋逢对手将遇良才,诸葛亮和司马懿既是对手也是知音,他们的智慧谋略不相仲伯,只是风格各有不同,诸葛亮高调张扬,司马懿低调内敛,诸葛亮和司马懿就像手心和手背,只有互为存在,才能体现其价值,诸葛亮存在一天,司马懿就可以在曹魏操盘一天,一旦诸葛亮不在了,司马懿就会从跷跷板上掉下来,往往最能成就你的人,不是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敌人。



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西蜀每次攻打曹魏,都希望双方能速战速决,而司马懿都是采用以守代攻以逸待劳的策略;司马懿知道西蜀劳师远行,战线拉的很长,后方的供给线必然也很长, 如果司马懿待而不出和诸葛亮干耗,采用一个”拖”字诀,对于西蜀的损耗是很大的;这时曹魏和西蜀看似无战实则已战,这是双方将领的心里战,这是无战之战,是无战胜有战, 好似两位大将在魏蜀之间下了一盘无子棋。



战争首先是对立双方将领的智谋博弈,司马懿采取这种策略,可以说是一举两得,首先他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其二消耗了西蜀的国力;使国力本来就不如曹魏的西蜀更加走向衰落,司马懿 这是以时间换空间, 以无招胜有招,以不变应万变。



诸葛亮属阳,司马懿属阴,司马懿是采用软刀子杀人,不留一丝痕迹,无形中西蜀的气血会被司马懿的策略耗尽;这叫剑不在手中,而在心中,这无形的剑终将把 西蜀搞得七零八落,足见司马懿的手段之高明;由此可见司马懿这”忍”的能力有多大, 司马懿深知只有能忍别人不能忍之事,方能成别人不能成之大业。

在朝堂之上,他是夹着尾巴做人,在战场上,他也表现出惧怕对手的样子,这些都充分表现出了,司马懿是个演技派高手。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蜀国的实力更是大大下降,对曹魏已经不构成威胁,司马懿也就不会把重心放在对付西蜀上, 反正西蜀早晚都要被曹魏拿下, 最终只是时间问题;而后 司马懿又进行了几场其它的战役,都取得了胜利,这为司马懿以后居庙堂之高,奠定了政治和军事基础。



后来司马懿在辅佐曹芳十年之后,篡位代之, 曹魏的江山归到了司马氏手里, 这时司马懿,才终于挺起了腰杆,现出了他本来的面目;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朝堂之上,危机四伏,司马氏的政权并不稳固,另外还有曹氏集团的人想要造反,司马懿只能先解决内忧,处理完自家的事儿,而后才能处理外患, 但上帝没有给司马懿太多的时间,他处理完内忧之后,就去见马克思了, 他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讨伐西蜀了。



总观司马懿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蛰伏——在曹操和曹丕执政阶段

第二阶段立威——在曹叡执政阶段

第三阶段篡位——在曹芳执政阶段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小伙伴我们下次再聊!


五色土聊历史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之所以终身不攻打蜀国肯定不是因为爱和兔死狐悲。我认为司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国的真正原因有三个,下面让我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第一个原因:魏明帝怕司马懿做大,不让司马懿攻蜀。史书记载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想要一鼓作气攻打下蜀国,但是却被魏明帝给叫了回来。魏明帝为何会叫停司马懿的计划,因为魏明帝知道诸葛亮死后,蜀国人心不稳,司马懿很可能一举拿下蜀国,他怕司马懿在拿到灭国战争胜利的功劳后做大,脱离了他的掌控。


第二个原因,司马懿怕被鸟尽弓藏。司马懿在之后一直没有机会带兵攻打过蜀国,这里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带兵攻打蜀国的原因,通过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动作上,司马懿看出了魏明帝对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蛰伏,而不是跳出来消灭蜀国,然后再被卸磨杀驴、鸟尽弓藏。


第三个原因,司马懿忙着在朝中争权,抱着攘外需先安内的想法。司马懿在后三国时期一直在韬光养晦,开始重视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没有曹操之后,司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争权夺利了,所以司马懿对蜀国的事情也不是那么上心了,也不会主动提出攻打蜀国,因为带兵出去就代表着远离朝堂。


以上三点就是我对司马懿为何在诸葛亮死后,再也没有带兵攻打过蜀国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认为哪里有不妥之处,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欢迎到留言区留言补充,谢谢!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历史白话君


诸葛亮和司马懿的关系很微妙,二人都是三国时期的翘楚,都是治世之能臣,虽然各为其主,但在笔者看来二人有种惺惺相惜之情。


我们知道诸葛亮是在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的,而司马懿则是在诸葛亮死后十七年才去世的,在这近二十年的漫长时间里,司马懿没有领兵进攻蜀地,到底是为何呢?

司马懿不进攻蜀地b可不是所谓的英雄惜英雄,而是因为司马懿的内部问题没有解决,他根本无暇进攻蜀地。具体怎么回事呢?


当时魏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叛乱,魏明帝就派司马懿去平定叛乱,后来平定叛乱司马就开始和曹氏争夺魏的统治权,尤其是曹睿死后是两个家族争斗的爆发点,等司马懿真正大权在握的时候自己也已经老了,他在251年病逝,此时也是刚刚平定曹氏旧部王凌的叛乱。

可见不是司马懿不想进攻蜀国,是实在没时间。况且蜀国实力也不弱,虽然没有诸葛亮这种能臣,姜维等也绝不是等闲之辈。


所以综上所述,司马懿不进攻蜀地的原因并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而是多重因素影响,望采纳,谢谢!


好玩儿的历史小段子


其实说终生不攻蜀国,这个终生其实并没有多长时间,首先要从司马懿掌军权开始算,曹丕生前对司马懿有所防范,所以终曹丕之世司马懿都无军权,一直在后方做着足兵足食的工作。

这一年(226年)司马懿47岁。有军权后第一件事就是打退了试图在曹丕死亡动乱期浑水摸鱼的孙权的进攻。

第二年(227年),孟达就反了,司马懿先斩后奏8日抵达新城,16天擒杀孟达,说明司马懿闪电战还是很厉害的,而且敢于冒险,如果换成一生求稳的诸葛丞相未必敢这么干,虽然也有这个能力。然后司马懿就和魏明帝曹叡制定了以夏口为突破点的伐吴计划,但是因为曹休中了周鲂诈降计大乱了计划而泡汤。

此时的司马懿还是一心忠于魏的。

然后曹叡就暂时不放司马懿出征了,心里有点忌讳。所以诸葛前两次北伐的时候,司马懿并不在前线,诸葛亮都是打一下抢点人口,因为没粮食就撤退。给魏国的困扰也相当大。这两年是226年到228年。

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司马懿跟诸葛亮首次正面对峙,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诸葛亮去世的234年。

曹叡更加猜忌司马懿,估计也就是在此时司马懿内心开始了变化,总是这样被猜忌总不是办法,唯一能让自己保命的办法就是手里有军权,枪杆子里出政权,有军权在手才能自保,但是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就没有了继续保留军权的理由,闲了2年。或许就是天命使然,辽东的公孙渊偏偏此时对大魏不逊,还自立燕王,除了司马懿魏国无人可用,所以司马懿重掌军权,2年灭了公孙渊。原本是命令司马懿去继续镇守关中的,但是曹叡突然不行了,只好火速召司马懿回来托孤。

到此时司马懿应该已经有了觊觎神器之心了。但是曹魏的实力依然庞大,司马懿被曹爽架空也无可奈何,直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终于像之前的董卓、曹操一样了。此时已经是249年,司马懿70岁。

然后花了2年安定魏国内部,平定王凌之乱。

从上面的经历就可以看到,司马懿并非一直不愿意进攻蜀汉,而是从来就没有机会。君主的猜忌、同僚的排挤明争暗斗终司马懿一生也再无机会进攻蜀汉。


胡侃解密三国


周瑜临死前对天悲怆,苍天既已生周瑜,尘世何须出孔明。周瑜死了,孔明照样活得有滋有味的。这就不说这对冤家对头了,他们就是棋逢对手,英豪戚戚。离开一方,另一方就被呼叫转移了。再往远点,苏秦张仪,一个要合,一个要离,闹得不可开交,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不能白拿老板的工资,奔忙着才不致于闲着,让老板觉得没事干。他们究尽对哪家有贡献,谁都弄不清楚。但他们活着就要离要合。否则没必要存在。


孔明六出祁山,倒底是为了什么?两个字——避祸。岂不闻重耳在外安全,申生在内危亡。司马懿出征对付孔明,也是出于同样的理由。这种生存状态,就是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孔明在蜀国大部分时间都在外地。少有在成都。这是他的生存状态。司马懿在魏国中前期的日子不好过,因为他还没有孔明的权势,他处在曹魏政权的夹缝中举步为艰。是诸葛亮的挑事,给了司马懿的机会。孔明不来攻,司马懿就不会去守。


这两个人都是在"避祸",至于避什么祸,大家都明白,他们上头还有两个相对在垂拱的皇帝在看着,不小心会得祸的。孔明那么利害,尚且被后主无故召来,查来查去,居然是黄皓干的事。这有点骇人。司马懿在曹魏之下,也是起起落落,不去对付孔明扰边,几乎都是闲在家中。

孔明一死,姜维上来,姜维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找个大将就可应付姜维。司马懿看到这点,就从外任转内需了。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内部去窥伺曹魏的空档,找到正当理由,掀开曹爽这块大石头。他让长大的儿子司马师兄弟去应付姜维。这才是司马懿不去攻蜀的原因。


劉一千五


因为司马懿是虎狼之臣,除了曹操外,曹操的后人驾驭不了他。

所以只有诸葛亮在,蜀国不断的伐魏,无人能抵御诸葛亮时,司马懿才会被启用,平时朝中都是在防着和压制司马懿。

所以,演义里,诸葛亮一死,实际蜀国对魏国的威胁就没了,虽然蜀国还有后继者不断闹腾,但在魏国当权者看来,不过是小打小闹、无关痛痒,换司马懿以外的别人也能应付。而且失去荆州后的蜀国国力太弱,哪怕魏国不打蜀国,只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魏国的国力优势(人口、人才、钱、粮、军械、兵源等等等)就会越来越大。到了两国国力差距过大时,蜀国不难攻破。

所以,此时攻蜀虽然有机可乘。但更应该防备的是司马懿借灭蜀的过程,功劳过大、在军中树立威信,同时手握重兵,对曹魏的当权者造成威胁。所以诸葛亮一死,司马懿立刻就被曹魏当权者防备,没找个借口弄死他就不错。

因此,司马懿主张趁机伐蜀国的想法被曹魏当权者否决后。司马懿也识相,继续偷偷积攒力量,伺机待发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