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怨無悔 多姿多彩——紀念金庸

無怨無悔 多姿多彩——紀念金庸

無怨無悔 多姿多彩——紀念金庸

初中時在課間和同學爭論金庸和鳳歌的小說誰寫得更好,高中時在化學課上偷偷讀《碧血劍》 。大學時從圖書館借的第一本書,是傅國湧的《金庸傳》,大學第一次上選修課,選的是《金庸小說賞析》。因為看到一本隨筆集裡有篇文章叫《我也看金庸》,因而發現了張五常,大學裡看了好多他的書。

金庸也許不會意識到,他以他的方式,對很多人造成了影響(有些甚至是以奇怪的方式形成的)。但是,看看微博上滿屏的紀念文章,我卻覺得,紀念金庸,並不是那麼有必要。

作為一個報人,他創辦了《明報》(在報紙林立的香港,可以稱之為大報,並且在知識分子階層產生廣泛影響——注意是知識分子階層);作為一個作家,他把自己的小說賣成了一個現象(不計算盜版,銷量超過一億);作為一個社會活動家,他在香港迴歸這樣的重要時刻留下了足跡(起草香港迴歸的"雙查方案")。逃過難(抗戰時從浙江海寧徒步到麗水),創過業(最艱難的時刻,與妻子朱玫同喝一杯咖啡,凌晨下班,在碼頭吹風等電船仔過海,只為節省開支),受過極端分子的死亡威脅(收到過郵包炸彈——是真炸彈,最後由警察引爆)。

這樣的一生,真的可以說是多姿多彩了——我並不是說功成名就如老金,就是多姿多彩。而是說,老金這輩子想做的事情,他都做了,而且做得很漂亮。(他年輕時曾說此生有三個願望,一是年輕時學得一些本事,二是中年時對社會有所貢獻,三是老了可以寄情愛好——一一實現了)一個人如果做完了自己想做的事,即使四十歲去世,也說不上"英年早逝"——更何況他是94歲高壽離開。

《康熙王朝》的最後,孝莊有段獨白,說自己這一生"無怨無悔"。我覺得老金這一生,也配得上這四個字。從這個角度來說,滿屏的紀念與感傷,就顯得不是那麼必要,即使再來一次,對他來說,也多半不過是昨日重現,不會有不同。

不過也許大家在感慨老金的同時,是在同時懷念自己的青春。


備註:1、張五常評論金庸小說的那篇文章叫《我也看金庸》(是為回應王朔那篇《我看金庸》所作),文末老張盛讚金庸的文字:“我認為老查的中語文字,當世無出其右。”其實,我認為,除了文字水準,金庸的社論和歷史分析也是“當世無出其右”。讀一遍《袁崇煥評傳》和他辦《明報》時寫的社論,我想你會同意我的看法的。

2、傅國湧寫的那本《金庸傳》,有一個毛病,就是證據未充分常常便下了結論(這也是金庸對《世界史綱》的批評),所以,據說這本傳記出來以後,金庸本人很不滿意,對著媒體發了點牢騷。

不過,對於金庸小說讀者而言,這本傳記另有一個特別的地方——作者似乎是錢鍾書說的那種“有考據癖”的人,所以,他經常會在敘述金庸成長經歷的時候,指出他對應的是金庸小說的哪一部分。

有一些對應當然十分明顯,比如張三丰痛失張翠山的情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他在《倚天》後記裡提到的他本人痛失愛子的情形。但是有些就沒有那麼明顯,比如據傅考證,喬峰大戰聚賢莊,與昔日丐幫兄弟喝酒斷義,其實原形來自金庸本人與《大公報》的昔日同事決裂,雙方互打筆戰的那段經歷。

這些小說與實際經歷的相互呼應,很容易激起讀者初次讀金庸小說時的記憶,讀來別有一番樂趣——推薦傅國湧的《金庸傳》。

撰稿人橘中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