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為何當初魏惠王卻不願意用商鞅

戰國時期魏國率先開始變法強大,其國力蒸蒸日上,魏武卒更是讓他國聞風喪膽,天下士子都想在魏國謀得一官半職,其中包括有名的衛鞅和申不害,還有鼎鼎大名的吳起和龐涓,衛鞅為了能夠熟悉魏國政務拜丞相公叔痤為師,跟著公孫痤長達六年的學習,卻只是一個小小的中庶子,並且公孫痤臨死之前把他舉薦給魏惠王,並且甩出“不用此人,必殺此人”的狠話,那麼為何魏惠王不願意用龐涓。


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為何當初魏惠王卻不願意用商鞅


戰國時期是很看重身份的,朝政大事都被權貴公親把持,並且後補的人都是名門望族,沒有身份的人是很少有機會做官的,商鞅雖然人有才氣,但並不是貴族身份,子朝堂之上沒有話語權,爭不過六國之中的名門望族的仕子,再則商鞅的老師不出名,正所謂名師才能出高徒,師傅都不出名,徒弟能有什麼本事,不想龐涓和孫臏一樣,有鬼谷子這樣神一樣的老師,還沒學成就已經名滿天下了,商鞅沒有這樣堅強的後盾,名聲還是要靠自己去闖,商鞅的先天條件已經輸了一大截了,才能很難被魏惠王發現。


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為何當初魏惠王卻不願意用商鞅


當時的魏國已經是第一強國了,妥妥的中原霸主,誰不服就打誰,多次吊打周圍的國家,甚至後來的桂陵之戰可以一次單挑五個國家,魏惠王手下兵多將廣,謀士如雲,天下雲遊的學子如過江之鯽,又如天下的繁星數不勝數,在這種情況下,商鞅即使再有才能也會淹沒在天下學子中。不像當時的秦國,窮困潦倒,連飯都吃不飽,天下學子沒有一人願意去弱小的秦國發展,所以秦孝公才會非常歡迎商鞅這樣的學子,讓他們改變秦國的現狀,爭取變法圖強,以求在戰國中謀得一席之位。


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為何當初魏惠王卻不願意用商鞅


再則魏國的朝堂上能人眾多,特別是以龐涓和公子卬為首的高層,他們也會打壓有能力的學者,不讓他們施展才能,威脅自己的地位,所以縱使魏國人才如過江之鯽,但出名的卻很少,不然商鞅和申不害也不會去其他地方高就了,很多學子只能無盡的等待,虛耗著青春的光陰,縱然魏惠王有心接見賢士,也會被周圍人的耳語所左右,所以商鞅想要在魏國得到重用阻力是很大的。


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為何當初魏惠王卻不願意用商鞅


衛鞅師從公孫痤,理論上來說是丞相公孫痤一脈的人,但是後期公孫痤被秦國俘虜,在政治鬥爭上又輸給了龐涓和公子卬,再加上頑固死板惹怒魏惠王,使得魏惠王對公孫痤沒有好感,這樣一來魏惠王就不會看好他舉薦的衛鞅,縱然衛鞅身懷大才,也不會被魏惠王所重用。


商鞅變法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為何當初魏惠王卻不願意用商鞅


商鞅變法改變了當時的秦國,為六國統一奠定了基礎,魏惠王失去商鞅,又經歷桂陵和馬陵兩戰的失利,導致後期魏國一蹶不振,再後來更是被秦國打怕了,倘若魏惠王能夠重用衛鞅,堅持變法,這樣六國統一,鹿死誰手還真的不一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