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和李善长哪个功劳比较大?个人能力哪个更强?

刘基,字伯温。人们一般称刘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又称刘青田,是元末明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的开国功臣。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明朝开国功臣。

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和李善长哪个功劳比较大?个人能力哪个更强?

那么,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和李善长哪个功劳比较大呢?

一、刘伯温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刘伯温被朱元璋请到应天(今南京),委任他为朱元璋的谋臣,刘基针对当时的形势,向朱元璋提出避免两线作战,采用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被朱元璋采纳。刘伯温辅佐朱元璋集中兵力先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势力。刘伯温建议朱元璋一方面脱离“小明王”韩林儿自立势力,另一方面以“大明”为国号招揽天下义师的民心。

当时,陈友谅攻陷了太平(今安徽当涂县),想要向东进兵,气势很嚣张。朱元璋帐下的各位大将,有的劝朱元璋投降,有的认为需要避其锋芒。朱元璋犹豫不决,刘基也一言不发。朱元璋知道刘伯温有主意,于是把他叫到另一个房间询问计策。刘基说凡是提议投降和转移的人统统杀掉,以免扰乱军心。刘基认为,陈友谅交兵跋扈,不可一世,目空一切,根本不把我们放在眼里,我们应利用他的骄傲自满,不听人劝的弱点,将其诱入我们的埋伏圈,一举消灭。这件事是发生在朱元璋准备要自封吴王的前夕,在吴国初创,百事待兴,又突临强敌、内部看法不一的危难紧急关头,刘基几句话,拨开迷雾,点破形势,议定决策,团结人心,去为完成王业而进取。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刘伯温参与制定朱元璋的灭元计划,并得以实现。共参与军机八年,筹划全局。

吴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任命刘基担任太史令,刘基献上《戊申大统历》。荧惑星出现在心宿位,预示着有兵灾祸乱,刘基请求朱元璋下诏罪己。天气大旱,刘基请求处理久积的冤案,朱元璋便立即命令刘基予以平反,大雨也就从天而降。刘基趁机请求建立法制,防止滥杀现象。

元至正二十七年年底,公元1368年年初,朱元璋即皇帝位,定都应天(今南京市),改元洪武,国号大明。明王朝正式建立,授予刘基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刘基上奏制定军卫法。当初确定处州税粮的时候,仿照宋朝体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太祖这么说道:“要让刘伯温家乡世代都把此事传为美谈。”不久后,刘基的妻子死了,所以刘基请求告辞还乡。太祖正在营造中都,又积极准备消灭扩廓帖木儿。刘基临走时上奏说:“凤阳虽然是皇上的故乡,但不适合作为建都的地方。王保保(扩廓帖木儿)不可轻视。”不久,定西战役失利,扩廓帖木儿逃往沙漠,从那时起一直成为大明边患。这年冬天,太子亲自下诏,叙说刘基征伐的功劳,召他进京,赏赐很丰厚,追赠刘基的祖父、父亲为永嘉郡公,并多次要给刘基进爵,刘基都固辞不受。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太祖授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又授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第二年,赐刘基还归家乡。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刘伯温在家乡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明武宗正德八年(公元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明世宗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朝廷再次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在这一年,刘基的九世孙处州卫指挥刘瑜袭封为伯爵。

二、李善长

李善长从小就喜爱读书,有智慧和谋略,通晓法家学说,预计事情,大多被他说中。明太祖朱元璋平定滁州的时候,李善长前往迎接拜见。朱元璋知道他是当地年高有德之人,并对他以礼相待,并将他留下掌管文史书籍,成为了朱元璋的参谋。李善长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九月,朱元璋论平吴之功,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官制,以左为大,以李善长为左相国。朱元璋当初渡江的时候,经常使用重刑。有一天,他对李善长说:“法有连坐三条,不是太过分了吗?”李善长因此请求除大逆之罪外,其他全部免去连坐之罪。朱元璋于是命令他与御史中丞刘基等裁定律令,公布于朝中内外。

朱元璋即帝位后,追封自己的祖先以及册立后妃、太子、诸王,都由李善长担任大礼使。朱元璋设置东宫官属,以李善长兼太子少师,授予银青荣禄大夫、上柱国,参与决定军国大事。不久,率礼官制定郊社宗庙之礼。皇帝巡幸汴梁的时候,李善长留守,一切事情李善长都可以不经请示灵活处理。不久后,李善长上奏确定六部官制,商议官民丧服以及朝贺东宫礼仪,奉命监修《元史》,编写《太祖训录》、《大明集礼》等书。确定天下山川神庙封号,封立诸王,爵赏功臣,事无大小,朱元璋都委托李善长与各位儒臣商议执行。

洪武三(公元1370年),大封功臣,皇帝说道:“李善长虽然没有什么汗马功劳,但是跟随我多年,供给军粮,功劳很大,应当给他大国的封邑。”于是授予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封为韩国公,年食禄四千石,子孙世袭。并授予铁券,免李善长两次死罪,他的儿子免去一次死罪。当时被封为公爵的,有徐达、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李文忠、冯胜、邓愈以及李善长六人,李善长排在第一位,诏书中将他比作萧何,对他褒奖有加。

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李善长因病辞官回濠州,太祖赐给他濠州的土地若干顷,设置守坟户一百五十家,赐给佃户一千五百家,负责仪仗的人家二十家。

洪武五年(1372年),李善长病愈,太祖命他负责修建濠州的宫殿,将江南富民十四万户迁徙到濠州耕种,让李善长管理他们,李善长在濠州待了几年。

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太祖提升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为太仆丞,李存义的儿子李伸、李佑都为群牧所官。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太祖以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授为驸马都尉。婚礼成,公主严修妇道。李家受宠显赫,当时人人非常羡慕。不久,太祖又命李善长与曹国公李文忠一起统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同议军国大事,监督圜丘的工程。

丞相胡惟庸初任宁国知县,是因李善长的推荐,又被提升为太常少卿,后升任左丞相,两人因此互相往来。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胡惟庸因谋反被诛杀,受牵连而处死的人很多,但李善长仍然没事。当时,御史台缺中丞,李善长暂理御史台事务,多次向太祖提出建议。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有人拿出证据来告发李善长的确与胡惟庸谋反案有关,明太祖于是便连同他的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多人一并处死。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南明弘光帝追补开国名臣赠谥,李善长被追谥为“襄愍”。

三、二人比较结果

李善长胜出。

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和李善长哪个功劳比较大?个人能力哪个更强?

那么,二人的个人能力哪个更强?

一、刘伯温

刘基在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历史活动中发挥了智囊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政治思想

施德政、得民心是刘基治国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建功立业的思想理论依据。民本思想是刘基德政的出发点,不仅具有政治性,而且还有经济性,是统治者施政的基本方针,并通过生产实践和一生的亲民行动为表率。

2.学术思想

刘基的儒学思想对明初的学风产生了直接影响,其融会理学诸派,又以儒道互补,体现了明初思想的特征,影响了明初学术思想的走向。

3.建国谋略

对于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先后问题上,刘基正确分析了当时的军事形势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取张士诚的正确建议,为朱元璋歼灭群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4.法治思想

明朝建立后,刘基建议实行的卫所制度,加强了皇帝对军队的控制,对于巩固中央集权起到了重要作用。刘基一直以来主张对民众要教化,使其明法懂法,刘基对《大明律》的制定,也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依法治国方面刘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刘基认为法制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有力保证,法律的制定要相对宽松,但是在执行时一定要严格执法,特别是对执法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刘基的法律思想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对打破中国古代“人治”传统,并使法律日益走向客观、公正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符合法律制度发展的进步趋势。

5.文学成就

刘基是元明过渡时期一位举足轻重的诗文大家,其诗文理论力主讽喻之说,提倡理、气并重,重视时代风格。刘基为晚明讽刺小说的勃兴也起到了先导作用,重视文学之于社会的能动作用,其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对于扫荡元朝文坛纤弱之风,为明初新一代文风之振起,在理论上起到了开道的作用。

二、李善长

朱元璋起兵后,威名日益显著,很多将领都来投靠,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朱元璋。又替朱元璋对投诚的人表达诚挚的情意,使得他们能够安心。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

朱元璋在和阳驻军的时候,亲自率军前去进攻鸡笼山寨,只留少量兵力帮助李善长留守。元军将领得到消息后前来偷袭和阳,李善长便设下埋伏打败了元军,太祖认为他很有本事。

朱元璋获得巢湖水师后,李善长极力赞成渡江。攻克采石后,朱元璋率军直捣太平,李善长事先写下榜文,严谨士兵违反军纪。太平城被攻下后,李善长马上将榜文贴在四通八达的道路上,军中秩序井然,秋毫无犯。

朱元璋为太平兴国翼大元帅时,以李善长为帅府都事。不久随军攻克集庆路。在将要攻取镇江的时候,朱元璋担心各位将领约束不了部下,便佯装发怒,要惩罚他们,经过李善长力救,此事才得以解决。镇江攻下之后,百姓们都不知道有兵到来。朱元璋为江南行中书省平章,以李善长为参议。当时宋思颜、李梦庚、郭景祥等都为幕僚,而军机进退、赏罚章程,多由李善长决定。朱元璋改枢密院为大都督府,命李善长兼领府司马,晋升为行省参知政事。

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任命李善长为右相国。李善长通晓典故,裁决事务非常迅速,又善于辞令。朱元璋招贤纳士时,总是让李善长起草文告。朱元璋前后率军征讨,都命李善长留守,将吏顺从,居民安然,为前线将士运输兵饷、粮饷,从不缺乏。李善长再三斟酌元朝体制、去其弊端之后提出两淮的盐实行专卖,设立茶法。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制定鱼税,国家财富日益增长,百姓也不再贫困。

三、二人的比较

刘伯温胜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