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装备先进枪炮,却被日军击溃,洋人调查后感叹:还不如用弓箭

如今,非洲仍是世界上战争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然而在非洲黑叔叔的战斗中,我们总能看到一种奇葩的开枪姿势。如下图所示,黑叔叔们总喜欢将枪械高高举过头顶,似乎不懂瞄准为何物。而在其他地方,连小孩都知道,开枪必须遵循三点一线原则,否则便射不准。

清军装备先进枪炮,却被日军击溃,洋人调查后感叹:还不如用弓箭

那么,黑叔叔们为何会选用这种奇怪的射击姿势?后来,专家们给我们解了密,原来黑人们笃信巫术,认为枪械是西方巫术的一种,子弹之所以能打中人,是因为法力够强,而不是瞄得准。讲到这里,很多人都会哈哈大笑,嘲讽黑叔叔们的迷信和无知。但笔者认为,我们无需为之嘲笑,因为我们的祖先也曾有用“信仰”来瞄准的时代。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与日军的交战中一败涂地。其中,陆军更是一溃千里,从朝鲜一直退至辽东,简直可以用战无不败来形容。令西方军事观察家疑惑的是,清军的装备并不差,坐拥大量新锐的洋枪洋炮。而与之相对,日军的武器并不那么好,人均子弹不过七发。那么,清军为何在装备、人数均占优势的情况下,惨败给日本呢?

清军装备先进枪炮,却被日军击溃,洋人调查后感叹:还不如用弓箭

后来洋人观察家专门到前线观察了这场战争,最终找到了原因。原来,清军开枪从不知瞄准为何物。清军士兵经常向前瞄准,眼睛却望向另一边。遭遇日军后,清军往往争先恐后地乱发枪,子弹恨不得将天空的飞鸟全部击落,却愣是打不死一个日本兵。为此,洋人观察家嘲讽道:“中国人不适合先进武器,改用传统弓箭,取得的战果或许更大?”

清军开枪开炮为何不喜欢瞄准?实际这也与传统有关。中国火器盛行于明朝,刚一被发明,便成为军队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早期火器性能极差,非常不靠谱。特别是在滑膛枪炮时代,若想击中远处的敌人,唯有寄托于运气。即使在西方,火器作战也经常面临没准头的问题。据拿破仑说:“在60米外,即使神枪手也很难击中。”

清军装备先进枪炮,却被日军击溃,洋人调查后感叹:还不如用弓箭

因此,中国人经常将瞄准寄托于玄学和鬼神。明朝末年,火炮已经成为军队攻坚、野战的重要武器,无论是明军、清军还是李自成的大顺军,手中都握有大量火炮。在进行炮战前,军人们往往要杀鸡宰羊祭祀大炮,希望炮神能助他们打得准一点。

为了让对手开炮打不准,军人们也无所不用其极。为此,他们还发明了各种奇葩、搞笑的诅咒手段,而这些手段往往被称为“厌炮”或“厌枪”。最常见的手法,便是阴门阵。所谓阴门阵的主体都是裸身的妇女。这些妇女会对着敌方火器大骂,并投掷牛羊狗的头来诅咒对方火炮打不准。在明末的杨应龙之乱中,叛军便使用此方法,让明军火炮打不准甚至燃不着。(这种阴门阵在鲁迅小说中也有阐述)

清军装备先进枪炮,却被日军击溃,洋人调查后感叹:还不如用弓箭

为了破解这种阴门阵,明军选择用乌狗之血向敌方妇人喷洒。狗血喷完后,明军火炮果然打响了,也打准了。在此后的战争中,“厌炮术”在各个战场都有出现,随着枪炮之声,粪便以及各种污物在战场上到处横飞。

由于有了厌炮之术,中国军人在使用枪炮方面,往往将希望寄托于迷信,而不是寄托于弹道学或火器改进。到了鸦片战争,清军发现英军火炮奇准无比。负责“剿夷”的清军主将杨芳竟认为英军必有邪术加持,于是便祭出了祖传的“阴门阵”。他到处搜集广州城内的女性便器,并用竹筏载着这些马桶驶向英军。

清军装备先进枪炮,却被日军击溃,洋人调查后感叹:还不如用弓箭

英军见清军运来大量马桶,都感到大惑不解,于是用火炮轰击这些竹筏,打得屎尿横飞。杨芳的阴门阵只是将英军狠狠地恶心了一顿,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鸦片战争后,中国军队在火器使用上,仍没有摆脱玄学的桎梏。清军即使使用最先进的后膛枪,仍不喜欢瞄准,仍一味地向天空喷吐子弹,仿佛敌人都在天上一样。而在历次与洋人的战斗中,也只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

清军装备先进枪炮,却被日军击溃,洋人调查后感叹:还不如用弓箭

即使到了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许多中国军人仍没有学会瞄准。例如在直奉战争中,双方击中数十万军队,但最终的死伤却微乎其微,很多人认为,这也是北洋军人开枪不瞄准所致。

因此,非洲黑叔叔开枪不瞄准没什么值得嘲笑的,毕竟咱中国也有开枪随缘的时代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