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講故事,這4點原則父母要牢記!不然,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很多3~6歲的小女孩,會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個角色,難以抽離。家長講故事,應淡化故事中的矛盾衝突和悲劇色彩,多講充滿正能量的故事。

鄰居的女孩琳琳,今年3歲,非常喜歡聽故事。聽著聽著,她就會進入角色,常常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流淚,或抽泣。

前些時候,媽媽給琳琳講了一個《狐狸和小雞》的故事,琳琳大為震動。她很快就把自己想象成可憐的小雞,擔心會被狐狸騙去吃掉。雖然媽媽一再告訴她,聰明的小雞後來在大公雞的救護下已經逃脫了……可她還是害怕,生怕受到別的什麼東西傷害。比如見到小狗小貓,甚至蛤蟆、蟑螂等,她會感到恐懼。

最近,媽媽給她講了一個《大灰狼與小山羊》的故事,琳琳很快就把自己想象成可憐的小羊,生怕被人欺負。看著琳琳總叫怕,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辦。

給孩子講故事,這4點原則父母要牢記!不然,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孩子動不動把自己想象成故事中的某個角色,這是比較普遍的現象,特別是在3~6歲的女孩中,有相當一部分人,一聽故事就進入角色。為此,有些父母感到兩難:不給講故事吧,孩子吵著要聽;給孩子講吧,又怕孩子進入角色不能自拔。到底該怎樣對待呢?

容易進入角色,是孩子情感豐富的表現

孩子容易進入角色,並不是什麼壞事。這說明,孩子想象力豐富。聽了故事,馬上能把故事中的情節、人物與自己融合在一起,併產生共鳴,這離不開豐富的想象力,是形象化思維能力強的一種表現,這對智力和創造力的發展至關重要。

聽了故事,愛什麼,恨什麼,可憐什麼,同情什麼,這都是富有感情的表現,這些對一個孩子來說,都是難能可貴的品質。假如孩子聽了一個感人的故事,無動於衷,或者嬉皮笑臉,那才是應該擔心的。當然,孩子進入故事中的角色,也有一個分寸與度的問題。

給孩子講故事,這4點原則父母要牢記!不然,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講清童話世界與現實生活的區別

孩子聽的故事,多是童話。童話,通常以動物為主人公,它以動物世界來觀照和折射現實世界。但是,這畢竟是兩個不同的世界。一虛一實,一幻一真。父母要向孩子講明白:童話中的動物世界是人們想象出來的,童話中的許多動物和實際並不一樣,所以,不能都把它當作是真的,也不能把其中的某個角色想象成自己。現實世界中的人與童話世界是不一樣的。這個區別,家長要儘量讓孩子明白,假如孩子一時明白不了,也不要著急,孩子以後肯定會明白的。必要時,可以帶孩子去動物園看看,讓他們瞭解真實的大灰狼、狐狸、山羊等動物的形象和特性。當孩子對真實的動物有了足夠的認識之後,他們對童話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認識距離就會大大縮短。

淡化故事中的矛盾衝突和悲劇色彩

童話故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矛盾衝突,比如遭遇兇險、比如欺侮與被欺侮、逃跑與追逐等。當講到正面角色與反面角色形成尖銳的矛盾衝突時,父母不要過分誇大和渲染反面角色的猙獰和兇惡,也不要過分誇大和渲染正面角色的可憐與懦弱,聲音、腔調、表情、動作等儘可能自然點、平和些。同時,要留心正在聽故事的孩子的表情與神色,及時調整聲腔與表情等。童話故事大多以喜劇結尾的,但在出現喜劇之前,往往會有濃厚的悲劇情景和氣氛,講到悲情處時,父母不要用誇張的聲調加以渲染,而是可適當地淡化處理。

給孩子講故事,這4點原則父母要牢記!不然,不利於孩子健康成長

多講些有正能量的故事

面對容易進入角色的孩子,父母在選擇故事時,就要有所考慮,要多選擇一些歡快的、熱烈的、充滿喜慶的、讓人痛快淋漓的故事,比如表現助人為樂的、表現團結互助的、表現真誠善良的,表現聰明伶俐的,像《拔蘿蔔》《烏鴉喝水》《司馬光砸缸》《神筆馬良》等。容易進入角色的孩子,往往是多愁善感的,多講這類充滿正能量的故事,有助於培養性格、情感以及思維方式的全面性,逐漸形成健全的人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