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刘心武《钟鼓楼》,看北京四合院的悲观

读刘心武《钟鼓楼》,看北京四合院的悲观

刘心武不算是高产的作家,在红学上研究成就颇深。在百家讲坛看过他讲《红楼梦》,觉得他是个有水平的人。当系列性地读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时,《钟鼓楼》是我的最爱之一。为何?如果一个作家能把一天里发生的事,写得如此丰满,真的是不能不佩服。

刘心武以薛家办喜事作为开端,引申到北京四合院诸多的人和事,全文涉及的人物多达40个。有历史使命感极强的荀磊,他经历过文化大革命,陷入无书可读的尴尬,但他没有被现实击倒,还是选择孜孜不倦地在家学习。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荀磊靠着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学,从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与之相反的是卢宝桑,在文化大革命中他抢砸,伤害知识分子,导致革命结束人格缺失。从文中可以看出,知识改变命运,选择更是直接决定命运的走向。作者没有直接表明自己的观点,只是用人物的故事来反映出时代的烙印,给人带来的影响。

读刘心武《钟鼓楼》,看北京四合院的悲观

薛家的喜事为主题,吃喜酒的人各色各样,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自然堆积在一起。神奇的是,恰恰因这些鸡毛蒜皮的事,让读者看到一个人情社会的真谛。人很难坚定自己的立场,亲疏权益仿佛决定着一切。“为了你我什么都愿意”“领导说什么都是对的”“无论怎样我都支持你”,几句简单的人物对话,蕴含着不少的玄机。看似不表明立场,却在对话里面说出作者的态度。

体现写作功力的地方在于,他用橘瓣式的布局来描写。“我”作为戏中人,是怎样观察这些人的;“你”作为局外人又是如何看待这一切的,以及“他”从第三者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这种布局模糊了时间和空间,却能贯穿整个故事。开篇很多朋友说过枯燥,大概是我看得多这类型作家的作品,又觉得这并无什么不好。

读刘心武《钟鼓楼》,看北京四合院的悲观

喜欢《钟鼓楼》还有个原因是文中没有极善极恶,因为人性中的大善大恶,在日常生活中比较少见的,刘心武抓住的是灰色地带。正如他自己所说:“写善写恶,写见利忘义,写舍生取义都不难,难的是写人性中的灰色部分,写压抑的部分,写不自知的部分。”明显的恶,道德上不被承认的品行,确实都不难写。唯独是人内心的灰色地带,不好把握。毕竟每个人,最难看清的就是自己,太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内心世界里的魔鬼。

读刘心武《钟鼓楼》,看北京四合院的悲观

人物中看百态,曾经乐观的阿姐,在文革中被造反派翻出日记和情书示众时,她开始看懂这个世界。小说的结尾,二哥说了一句:“你阿姐其实是梦醒得最早的人。”这个二哥一向糊涂,却在看清世界本质时,摸准了人性。

读刘心武《钟鼓楼》,看北京四合院的悲观

无论是悲伤还是欢喜,北京四合院的一天,就像是人间的一世。经历过文革的刘心武,用着调的冷,写出每个阶层人物的内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顿时成了照妖镜。人心的灰色地带,能拿捏得如此精准,以至于读到结尾,有种“噢,真实的生活不过是如此,鸡毛蒜皮其实没小事”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