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城文化——虎头岩下的一个旧院落,这里很有来头


母城文化——虎头岩下的一个旧院落,这里很有来头


在化龙桥虎头岩下,有一个小院落,白墙青瓦,绿树成荫。平日里来人不多,但这里却大有来头……

母城文化——虎头岩下的一个旧院落,这里很有来头

母城文化——虎头岩下的一个旧院落,这里很有来头

历经大半个世纪 旧址大体保存完好

近日,“大狮花”来到化龙桥虎头岩下,几经询问,终于找到了埋藏在崖坎下的小院落。走近一看,这是座水泥院墙围着的小院落,迎面是一棵大黄桷树,里面是两三排一楼一底的白墙青瓦房子。

“大狮花”从红岩革命纪念馆研究员刘英处了解到,这里是《新华日报》社旧址。虽经过大半个世纪的风雨浸洗,但旧址大体保存完好。

据悉,《新华日报》于1937年在南京筹办,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正式创刊。1938 年10月武汉沦陷后,《新华日报》总馆迁往重庆。1939 年5月3日和4日,日本飞机轰炸重庆市区,《新华日报》编辑部和印刷厂均遭炸毁。为尽快恢复报纸的发行,终于在化龙桥和大坪虎头岩之间的黄桷湾租借到一块地皮。当时全社人员夜以继日在山沟里建起了两排简陋的办公室、厂房和八间宿舍,还修建了简易的医务室、救亡室、托儿所和家属服务部。同时,大家还在排字房对面的岩壁上拥凿出一个山洞作为印刷机器房,兼作防空之用。当年,这里被称之为“虎头岩报馆”。

母城文化——虎头岩下的一个旧院落,这里很有来头


日发行量达到5万多 抗战发挥重要作用

据研究员刘英介绍,重庆新华日报遗址有两处,一处在重庆化龙桥虎头岩,主要负责报纸采编、印刷和发行,另一处在重庆民上路,是营业部。2001年6月,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的组成部分。而《新华日报》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的唯一的机关报 ,毛泽东 曾赞誉:《新华日报》是八路军、新四军以外的另一个方面军。

“大狮花”了解到,当时的《新华日报》,在陪都重庆的最高日发行量高达5万多份,读者遍及西南、西北各地。全体报馆人员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领导下,在险恶复杂的环境中,坚持报纸的出版发行,为联合抗日统一一战线, 传播中共中央的声音,反映革命人民的心声,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母城文化——虎头岩下的一个旧院落,这里很有来头

新华日报总馆旧址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化龙桥虎头岩村62号

年代:20世纪30年代

权属:重庆市文化委

母城文化——虎头岩下的一个旧院落,这里很有来头

▲重庆化龙桥新华日报总馆旧址历史照

小档案:该址位于虎头岩下,占地7930平方米,由5栋建筑组成,1、2号建筑为穿斗结构,3、4、5号楼为砖木结构,1、2、5号为一楼一底,3、4号为平房,1号建筑标高193.28米,面阔一间,12.66米,进深一间8.04米;2号建筑标高192.34米,面阔一间,14.07米,进深一间7.73米;3号建筑标高191.78米,面阔六间,24米,进深一间7.64米;4号建筑标高194.98米,面阔八间,27.04米,进深一间5.68米;5号建筑标高198.73米,面阔三间,12.99米,进深一间6.04米。总建筑面积1054.54平方米。

1、2号楼之间有一座由两根砖砌柱、中间横梁的大门,5号建筑西南山体下有一防空洞。1939年夏,新华日报社搬迁至此,当时共修建了5幢房屋用于办公,印刷厂隐蔽在虎头岩下的山洞内。

社长潘梓年,总经理熊瑾玎。历任总编辑有华岗(华西园)、吴克坚、章汉夫等。1945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决定在上海设总馆,南京、重庆设分馆。 重庆《新华日报》先后由傅钟、张友渔任社长,熊复任总编辑,于刚任经理。

1947年被国民党当局查封。全国解放后,为重庆铸机厂职工宿舍。2006年5月完成住户搬迁,正式移交原红岩革命纪念馆,2008年4月完成文物修缮工程,现得到妥善保护和管理,现正在进行陈列展览的提纲编辑过程中,待展览完成后,将对公众开放。

母城文化——虎头岩下的一个旧院落,这里很有来头

《新华日报》总馆是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唯一公开出版发行的大型政治机关报的总部及印刷厂所在地。它是被毛泽东同志赞誉为“一个方面军”的、在国民党统治区战斗长达九年多时间的“抗战号角”、“人民喉舌”的中共舆论阵地的物质载体和历史见证,是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2000年9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直辖后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