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產業互聯網的使命感

自從互聯網界提出產業互聯網而產業界提出工業互聯網以來,不斷聽到產業界的人士教訓我們互聯網界的人士,你們搞消費互聯網的,不懂產業;搞產業要聽我們的,互聯網只是工具,你們要接受我們主導。意思是,互聯網與產業融合,要聽我們產業界的。

這話不錯,隔行如隔山,在業務上,互聯界是要向產業界虛心學習,儘早從外行變為內行;而且,互聯網界還要避免單純技術觀點,要把商務效益問題擺在技術前面。但是——一般說話的重點往往在“但是”之後——互聯網界還要想一想什麼事情是產業界做不了,非我莫屬的,把它作為使命提出來。這裡指的不是技術,恰恰指產業界在發展產業上的盲區,互聯網界要把幫助各類行業B客戶,親近小批量而分散的C用戶,當作自己的使命。

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技術發明出來,農民也會像現在的產業界朋友這麼想:哼,你的技術是厲害,但種麥子,還是我內行,你得聽我的。但當城裡人持工業技術從事農業活動時,最終主導了農業,這不僅僅是因為他們學會了農業,而是他們帶去了工業的生產方式,利用工業生產方式高於農業生產方式這一點,主導了從事農業時間更久的農民。在中國,這個過程稱為農業產業化,也就是用第二產業的方式,發展第一產業。利用第二產業生產方式更加先進這一點,取得主導地位。

今天,論發展各種B產業,互聯網人確實沒有經驗,就像當年搞產業化的人不懂農業一樣,但同時要清楚地認識到,工業革命,不是農業生產方式提高工業生產方式的過程,而是相反的過程。信息革命,也絕不是傳統生產方式指導先進生產方式的過程,而是相反的過程。互聯網人要發揮自己的優勢,在提高B產業的現代化水平上做文章,下功夫。這一點單靠懂產業的人,一百年也實現不了。就像各農業國靠種了幾十輩子地的傳統農戶實現不了工業時代農業現代化一樣。

互聯網人在這方面,可以充分借鑑阿里巴巴進入金融業的經驗。金融業當初受到阿里衝擊,不是因為阿里比他們更懂金融,而是金融業服務方式落後,僅能從事單一品種大規模的“三大”業務(大城市、大企業、大項目貸款),而阿里藉助小批量多品種的生產方式從事利潤更高的小微貸,終於後來居上。

互聯網人的生產方式不同於第二產業的另一個地方,在於產消合一。傳統的各種B產業發展到現在,仍然是建立在C與B相互隔離基礎上的。互聯網有接近最終用戶的優勢,要幫助B產業與最終用戶C結合。

以體驗為例,對C來說增進體驗,是指滿足C的心理需求;對B來說增進體驗,則是“幫助企業成功”。特指透過企業客戶,直接把握企業客戶(B)的用戶(C)的需求,從而助企業客戶(B)在滿足他們的用戶(C)上取得成功。互聯網企業的優勢是掌握數以億計的最終用戶,在產業互聯網中當仁不讓的使命,就是做好B企業的助手,幫助他們取得成功。為此,互聯網企業需要謙卑地對待企業客戶(B)。前不久我遇見騰訊的湯道生,我說我們互聯網可以在接近最終用戶方面多做點文章,幫助產業客戶成功。他也認為,互聯網企業“在最終消費者端的能力,是可以用得上的”。

如果產業中的企業出於“懂產業”這種自大,對互聯網企業不謙虛、不接受幫助怎麼辦?那將造成互聯網企業更大的機會,實現OTT(越頂傳球,指越過行業壟斷者直接服務最終用戶)。這是互聯網企業一舉超越電信運營商的實戰經驗證明過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