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盜驢賊”出身的開國皇帝,名氣不大,卻是亂世明君

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次大分裂時期。藩鎮割據,群雄爭霸,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換大王旗,十幾個割據政權同時並立,朱溫、李存勖、郭威、柴榮、趙匡胤等一大批亂世豪傑脫穎而出,所謂時勢造英雄,也給一些出身底層的普通百姓提供了崛起機會。

今天要說的,就是這樣一位人物。此人姓王名建,是個標準的“草根”階層,原本靠殺牛、偷驢、販賣私鹽為生,因排行老八(一說其乳名叫小八),家鄉人都稱其為“賊王八”。就是這樣一個基礎差、底子薄的人,是怎樣在亂世中乘勢崛起,成為五代十國中的前蜀開國皇帝的呢?

這個“盜驢賊”出身的開國皇帝,名氣不大,卻是亂世明君

王建劇照

在小編看來,此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捕促機會,抓住機會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為達目的甚至不擇手段。

順勢而為,從軍建功成親信。王建人生轉折的第一個機會是從軍。唐朝末年,民變四起,以黃巢、王仙芝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勢力最強,朝廷派出各路大軍征討。王建看準機會,投入到鎮壓起義軍的忠武軍旗下,因作戰勇猛,很快提拔為小隊長。後又因“機略拳勇”,提升為都頭,手下有了千餘人隊伍。

王建沒有文化,“目不識書”(王夫之語),但“雖起盜賊而為人多智詐”(《新五代史》),很善於審時度勢。手下有了隊伍,他開始圖謀更大的發展。公元884年,唐僖宗為避避黃巢起義軍的進攻,被權宦田令孜挾持逃奔成都,王建看準時機聯合其他四個都頭一起率兵入蜀,為皇帝護駕,正愁缺少人手的僖宗大喜,賜其號為“隨駕五都”,歸宦官田令孜指揮。田令孜藉機收其為養子,王建從此成了皇帝身邊的親信。

這個“盜驢賊”出身的開國皇帝,名氣不大,卻是亂世明君

唐末權宦田令孜

時隔不久,更好的機會來了。田令孜因與河中節度使王重榮爭奪鹽池,王重榮聯合李克用率兵反擊,直逼都城長安。田令孜再次挾持唐僖宗出逃,王建被任命為清道使隨行護駕。出逃途中路過一個峽谷時,山中棧道被燒燬,滾下一團火球,驚了僖宗的坐騎,關鍵時刻王建挺身而出,冒著煙火拉著僖宗的馬,突圍而出。因護駕有功,王建被遙封為壁州刺史。

機遇不會總是垂青一個人,這次隨駕出逃,王建雖然收穫滿滿,但也遇到了一個“坎”——他的乾爹田令孜自知已經觸犯了眾怒,向僖宗自請西川監軍之職,而把十軍軍容使的大權交給了另一權宦楊復恭。楊復恭藉機排擠王建,王建只好離開朝廷,去壁州走馬上任。

化弊為利,不擇手段佔先機。挫折面前有的人自甘沉淪,有的人卻越挫越勇,善於化不利為有利,王建就是這樣的人。當時天下大亂,東、西川相互之間攻伐不已,王建藉機招兵買馬,加入混戰行列,攻城掠地,不斷擴充自己的地盤。為了奪取戰略要地西川(成都),他不惜和乾爹翻臉,多次帶兵攻打田令孜。朝廷為了除掉田令孜和他的哥哥(田令孜原姓陳)西川節度使陳敬瑄,任命宰相韋昭度為西川節度使,和王建聯手攻打田、陳兄弟,田、陳兄弟漸漸不支。

這個“盜驢賊”出身的開國皇帝,名氣不大,卻是亂世明君

韋昭度

為了不讓到嘴的“肥肉”被別人分享,王建使出了自己從小練就的“無賴本領”。在幾次勸說韋昭度回朝不成之後,派親信捉來韋昭度的侍衛兵,“于軍門臠而食之”,在韋昭度的軍門前殺人,讓幾個士兵生吃,然後恐嚇韋昭度說:“士兵都餓瘋了,管都管不住,真擔心這樣下去,韋大人您的安全啊!”

韋昭度一介文人,哪見過這種場面?“昭度大恐,即留符、節與建而去”。嚇走了韋昭度,王建不久便乘亂攻取了成都,將西川據為己有。為樹立自己的威名,他還以朝廷名義誅殺了名聲很臭的乾爹田令孜兄弟。至此,王建已成為勢力最大的一方諸侯,於903年被朝廷封為蜀王。

招賢納才,治國有方半途廢。公元907年,朱溫篡唐建立後梁,捎信給王建去朝賀,王建斷然拒絕,根本不承認後梁,仍沿用大唐年號。繼而又主動聯合地方勢力攻打朱溫,但沒人響應。怎麼辦?皇帝輪流坐,今年到我家,別人當得,我也能當得。不過樣子還是要裝裝的,於是,王建大哭三天,在部下的再三“懇請”,於同年九月自立為帝,建國號大蜀,史稱後蜀。

這個“盜驢賊”出身的開國皇帝,名氣不大,卻是亂世明君

五代十國地圖

別看王建“目不識書”,即位後卻很善於招賢納才,善待將士,特別是重用文人,韋莊、張格、王鍇等著名文人都曾在他手下任宰相等重要官職,使其名聲大振,很多舊唐名臣、文人學士都紛紛入蜀,受到重用。在位期間,王建整頓吏治,嚴懲貪贓不法,減輕賦稅,興修水利,大力恢復和發展生產,不搞大規模戰爭,一時蜀國大治,成為當時社會最穩定的富強之國,百姓安居樂業,前蜀堪稱亂世中的一方樂土。

遺憾的是,晚年的王建和不少開明君主一樣,也犯了昏庸的通病,變得猜忌多疑,重用宦官內寵,聽信佞人建議,加重賦稅,濫殺無辜,導致朝政昏暗。公元918年,重病在身的王建,在一場宦官政變中驚嚇而亡。七年後,前蜀在其子王衍手中亡於後唐。

對王建其人,後世多以“無賴”、“賊王八”稱之,評價委實不高,小編覺得有失偏頗。客觀地說,王建出身底層,雖做過一些雞鳴狗盜之事,後期為了壯大勢力甚至不惜做出殺乾爹、用下三濫手段嚇跑韋昭度等為人不齒之事,但在“勝者王侯敗者寇”的封建年代,又有多少帝王始終清白呢?

關於王建,讀者朋友們有什麼評價呢?歡迎留言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