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資本謀略

《三國演義》中,壯志難酬的劉備曾在劉表帳下寄居七年。一次與劉表對飲,劉備酒後失言:“備若有基業,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白手起家,殊為不易。讓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劉備的發家史:

劉備的資本謀略

劉備的資本謀略

28歲這年,賣草蓆的劉備邂逅了“屠夫”張飛和“逃犯”關羽,三人相見恨晚,桃園結義,這相當於三個“草根”出資入股、聯手創業,到工商局領了營業執照,目標是互聯網“獨角獸”。豈料創業伊始,就趕上“洗牌期”:行業大佬曹操起兵前來討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相當於大型企業,財大氣粗、實力雄厚。反觀劉備,徒有“漢室宗親”虛名,將不過關張,兵不過三千,典型的小微企業,被曹操追得走投無路。然而胸懷凌雲壯志的劉備寧死不屈,終於在46年這年,他三顧茅廬,拜26歲的諸葛亮做軍師,擬定一套“三分天下”的戰略規劃方案。

方案是“紙上談兵”,要在競爭中獲勝,需要的是實力。企業有兩種資源,一種是“為企業所有”的,比如賬面滾存未分配利潤,另一種是不為企業所有,卻能“為企業所用”的,比如銀行貸款、高利貸等。鑑於自身勢單力薄,劉備果斷尋求“融資”,於是有了向東吳孫權“借兵”、向曹操草船“借箭”、向老天“借東風”。一言以蔽之,劉備玩了一個巨大的“財務槓桿”, 通過整合外部資源,終於以少勝多,在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

劉備的資本謀略


九死一生後的劉備定定心神,考慮到曹操休生養息後,很可能捲土重來,自己必須抓住這難得的機遇期,逆勢擴張,奠定基業。於是就有了後來的“巧取荊襄”和“奪取西川”。大家知道,荊襄是劉表的領地,西川則是劉章的疆土,縱觀《三國演義》,劉備自始至終沒能從曹魏或東吳手裡搶到一塊像樣的地盤。從某種意義上講,劉備承接了父輩的一份基業,卻沒有能力靠自己的實力“更上一層樓”,思來想去,就是靠計謀把同宗兄弟手中的那部分財產弄到自己兜裡來。

不管怎樣,坐擁荊襄和西川以後,鼎足之勢得以形成,劉備三分天下有其一,大器晚成,逆勢崛起,算是躋身了行業前三強,成為了和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時談論的那種人物。

這時,一個歷史性的機遇來臨了。公元221年,漢獻帝被自己親姐夫曹丕給廢了,漢室江山就此落幕。劉備聞訊,大哭一場,然後在蜀中稱帝,這就相當於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了。當皇帝有年號,上市有代碼。當然,上市以前要優化公司治理結構,畢竟此前公司規模小,大家都以“主公”、“軍師”、“二弟”、“三弟”相稱,典型的作坊式管理。現在必須建立並規範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等機構。於是,劉備自己親任董事長(皇帝),拜諸葛亮為總經理(宰相),又封了五個副總(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和黃忠。

“稱帝”以後,劉氏集團玩了一個“匡扶漢室”的概念,這一題材受到股民追捧,股價一路飆升,圈了一大筆錢。籍此,劉備得以名正言順地招兵買馬、開疆擴土,實力大增。可惜天不假年,公元223年,只當了兩年皇帝的劉備撒手西去,傳位給“二代”劉禪接班。

劉備的資本謀略


諸葛亮輔佐幼主,繼續漢室中興偉業,於是有了“七擒孟獲”和“六出祁山”。前者七戰皆勝,後者六戰皆敗,原因何在?彼時的中原盤踞著曹魏和東吳,核心競爭力不在蜀國之下,相當於今天的歐美列強。而南王孟獲所轄地域正好處在“一路一帶”上,屬於欠發達地區,缺少核心競爭力。這中間還有個細節:按常理,一擒孟獲後,諸葛亮完全可以對其問罪斬首,然後揮師南下,為什麼要興師動眾的“七擒”?主要原因是孟獲的轄區屬於瘟瘴之地,地勢險要,民風彪悍,難以管理。在中國,能當好一個省長,卻未見得能當好一個村長。面對這樣“無法無天”的地方,劉氏集團雖然可以用武力征服,但強勢控股後卻派不出一個合適的總經理。於是,權衡利弊後,巧妙地運用了“港人治港”的策略:待孟獲心服口服後,請他繼續做總經理,諸葛亮做執行董事,劉禪做董事長。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葛亮一個人的才智終究敵不過司馬懿團隊的力量。公元234年,諸葛亮死在五丈原。此後,不爭氣的劉禪天天歌舞昇平,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最終,魏於公元263年滅了西蜀,劉氏集團在“上市”42年後最終清算破產,徒留樂不思蜀的笑話。應驗了中國的一句老話:窮不過三代,富不過三代。

什麼是資本運營?從劉備28歲聯手關張創業,到74年後的魏滅西蜀,此間經歷了原始積累、對外融資、併購擴張、掛牌上市、二次創業和最終的重組破產,這個過程就是資本運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