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焊工到大師:中國高鐵“絕代雙驕”成長記

从焊工到大师:中国高铁“绝代双骄”成长记

李萬君在工作中。 楊暘 攝

李萬君在工作中。 楊暘 攝

(愛國情 奮鬥者)從焊工到大師:中國高鐵“絕代雙驕”成長記

中新網長春4月19日電 (郭佳 柴家權)“車間火星子亂蹦,煙霧瀰漫,叮咣的聲音刺得耳朵疼。”“門口還燻死兩棵樹。”

回憶起30多年前的工廠,李萬君、謝元立你一句我一句,逗得在場記者們大笑。無論是在中國還是世界的高鐵焊接領域,這都是叫得響的兩個名字。

李萬君、謝元立是中車長春軌道客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車長客”)轉向架製造中心的焊接工人。前者擅長用手焊接,後者則是操作機械手焊接,兩人配合默契,不斷攻堅克難為中國高鐵保駕護航。

从焊工到大师:中国高铁“绝代双骄”成长记

謝元立在工作中。 楊暘 攝

兩朵焊花 一種追求

1987年,19歲的李萬君從職高畢業,被分到長客配焊車間水箱工段。那時水箱工段流行這樣一句順口溜: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是水箱工段乾電焊的。

李萬君說,那時候夏天焊槍噴射2000多攝氏度的高溫烤得人上不來氣;冬天又要在水池子裡作業,身上總是掛著一層冰。“一年四季衣服上總是蹭滿油,一張嘴兩排白牙最顯眼。”

由於條件過於艱苦,一年後,當初和李萬君一起入廠的28人中調走了25個。李萬君也挺不住了,央求著父親給他找一個輕巧幹淨的工種。

李萬君的父親李世忠是長春客車廠(中車長客前身)的第一代職工,曾7次當選廠勞模。面對兒子的請求,李世忠說:“燈在光天化日下不能引人矚目,只有在黑夜才顯示他的光輝。”

李萬君留下了。1988年,車間來了個新人,他就是李萬君的師弟——謝元立。二人不會想到,未來的人生也從此“焊”在了一起。

“當時廠子招聘把我招上了,還覺得自己挺幸運的,可一進廠房就傻了眼。”謝元立說。

幹一行,愛一行!兩個年輕人一拍即合。甩開膀子,卯著勁兒幹。第二年,他們就成了全廠焊接比武的前兩名,二人很快成為廠裡的技術骨幹,屢屢在各級技能比賽中獲獎。

“當時萬君像大哥一樣帶著我們到處找坡口板,練技術,參加各種技術比武,每天要焊掉兩三包焊條。”謝元立回憶當年時說。

1997年,對於兩個年輕人來說,都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他們選擇了不同的路。

這一年,聽說廠裡要引進焊接機器人,謝元立敏銳地覺察到使用焊接機械手會是未來焊接發展的趨勢。於是,他開始收集資料,琢磨計算機編程,從零起步學英語。

這一年,在長春市焊工大賽上,評價最高的三個作品都出自李萬君之手。奪冠的李萬君那年29歲,是比賽中最年輕的選手。

兩年後的1999年,中車長客正式引進焊接機器人,並實行機械手操作工競聘上崗,早有準備的謝元立脫穎而出,並很快當上了機械手班班長。

一個專注手工焊接,一個看準機械手焊接,但他們殊途同歸——共同打造中國軌道客車的鋼筋鐵骨。

从焊工到大师:中国高铁“绝代双骄”成长记

謝元立(左三)在工作中。 王佳祥 攝

百轉千回 攻堅克難

2004年,中車長客開始從國外引進動車組技術,中國隨後進入高鐵時代。由於動車組結構複雜,有些部件工人施焊時幾乎看不到焊縫狀況,非常棘手。“機械手焊接不需要看,編好程序就能幹。”謝元立說,他知道機械手大顯身手的時候到了。

為適應生產需要,謝元立所在的車間成立了“謝元立技術創新小組”。“連做夢都在編程。”謝元立說,機械手也離不開手工焊,也經常和李萬君搞聯合技術攻關,拼勁完全不輸年輕時。

不到兩個月時間,謝元立便開發出15項焊接程序,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焊接質量。其中,環口焊接程序能自動焊出一個半徑極小的圓圈,甚至連外國專家都驚呼“不可能”!

在謝元立看來,機械手的應用遠不止於此。轉向架是高速動車組製造的九大核心技術之一,與高鐵運行的速度、穩定和安全息息相關。謝元立迎難而上,瞄準這個領域。

經過持續攻關,謝元立先後完成了K55側梁、DZ34側梁、DZ24側梁、K53側梁等大部分車型的側梁焊接程序的編制,為中國高鐵一線工人編制大型焊接程序開了先河。

目前,中車長客軌道車輛轉向架自動焊加工比例提高到70%以上,動車組的該項比例明顯超過技術轉讓國。

在轉向架領域持續攻關的還有李萬君。轉向架橫樑與側梁間的接觸環口是承重的關鍵受力點,常規焊法因焊接段數多、接頭不熔合,質量無法保證。這是一項國外“卡脖子”技術。

李萬君圍著600毫米的環口琢磨了一個月後,發明了“構架環口焊七步操作法”,即運動中一槍把整個環口焊下來。外方專家驗收時說:“世界最先進的焊接機械手都做不到這樣。”

迄今為止,李萬君參與了中國幾十種城鐵車、動車組轉向架的首件試製焊接工作,總結並制定了30多種轉向架焊接規範及操作方法,攻關150多項技術,其中31項獲得國家專利。

從綠皮車到地鐵車,從和諧號到復興號,李萬君、謝元立用汗水與智慧不斷擦亮中國製造的金字招牌。

百花齊放 匠心築夢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李萬君和謝元立深知,中國高鐵快速發展必須要有一大批掌握高技能的產業工人作為支撐。於是,他們一手提著焊槍,另一隻手又執起了教鞭。

2008年,中車長客攻關時速350公里高速動車組,全廠只有李萬君一個人能焊接出新的轉向架焊接片。一面是短期規模生產,一面是400多名剛畢業的“生瓜蛋子”,全廠都在焦慮。

後來,李萬君親自上陣,將複雜工藝分解成若干步驟,再按照學員的特點,分批教學。最終,所有學生提前半年拿到上崗所需歐洲焊接證書,李萬君瘦了20多斤。

謝元立也沒閒著。2010年,中車長客成立了焊接機械手首席操作師工作站,謝元立任站長。他編寫了《焊接機械手智能編程法》等實用教材供新人學習。此外,他還開辦了職工夜校,忙得不可開交。

迄今為止,李萬君和謝元立所培養的徒弟中不乏首席技師、高級技師和全國技術能手等。這些人已經成為中車長客發展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

以工人的身份多次榮國家級的榮譽,李萬君、謝元立的“逆襲人生”不僅實現了個人價值,更為中國高鐵事業做出了卓越貢獻。

“感謝企業和時代。”這是李萬君、謝元立共同的感悟。他們生怕記者覺得這是一句客套話,還進一步解釋說“如果當年沒有來到中車長客,現在我們恐怕還是一名普通的焊工”。

篳路藍縷,他們慶幸沒被艱苦的環境打垮,也為當年調走或改行的夥伴惋惜。“他們不少比我們焊得還好,卻沒等到與時代共同進步。”每談及此事,李萬君都很感慨。

30多年來,李萬君、謝元立同在一個車間,兩人的工作室僅一牆之隔。工作室就設置在車間裡,昔日燻死樹的車間如今是乾淨整潔的現代工廠,不斷有年輕人進進出出。

2019年,新中國成立70週年,從無名小卒到一代焊接大師,李萬居、謝元立仍然奮鬥在一線,這或許是對祖國最真摯的獻禮。(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