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孝”与“死孝” 《世说新语》故事解读之11

“生孝”与“死孝”

《世说新语》故事解读之11

《世说新语》卷一“德行第一”之第十三、十四篇都比较简短,只言片语,语焉不详。这两篇说的都是时人对嵇康的评价,考虑到后面还要详细讲述嵇康的故事,此处暂且掠过吧。

第十五篇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涉及到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也比较复杂,我们尽量把它捋清楚吧。

王 戎、 和 峤 同时 遭 大 丧 , 俱 以 孝 称。 王 鸡骨支床 , 和 哭泣 备 礼。 武 帝 谓 刘 仲 雄:“ 卿 数 省 王、 和 不? 闻 和 哀苦 过 礼, 使人 忧 之。” 仲 雄 曰:“ 和 峤 虽 备 礼, 神气 不 损; 王 戎 虽 不备 礼, 而 哀毁骨立。 臣 以 和 峤 生 孝, 王 戎 死 孝 。 陛下 不应 忧 峤, 而 应 忧 戎。”

这段文字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这样的。

王戎与和峤两个人同为魏晋名士,同时遭遇大丧(大丧指的是父亲或者母亲亡故,据刘孝标的注引《晋阳秋》文字记载王戎是母亲亡故(遭母忧),和峤则未知是父或母(处大忧)),两个人都按制守孝。中国传统儒学礼教,对于“大忧”的“守制”是有非常明确和严格的规定的,一般是三年。三年内必须在灵前守孝,不得为官。传统认为“守制”是最基本的道德,不可以违背的,除非是很特殊的情况。所以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历史小说里面,某个大臣“丁忧”还乡,皇上特旨召他进京,也拒辞不受的。

但是王戎与和峤两个人守孝的方式却有些不一样。和峤是“哭泣备礼”,意思就是严格按照礼数来。因为这个如何守孝,礼数都是有规定的,每天要哭几次,要跪拜几次,等等,都有严格的礼数。和峤就是一个严格遵守礼制的人。

王戎则不一样。他并不完全遵守礼数的规定,但是他却成日哀伤过度,形销骨立的。

后半段是晋武帝与大臣刘仲雄的对话,刘仲雄在回答晋武帝关于王戎、和峤两人不同守孝方式的问题是清楚的阐明了态度。“和峤虽然严格遵守礼制规矩,但是他精神很好身体状态很好。王戎虽然礼数不是很周全,但是却哀伤过度,身体很虚弱。和峤是生孝(既要守孝,又要保全爱护自己的生命安全),王戎是死孝(心里只想着哀伤父母之丧,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和死活的了)。陛下不需要为和峤担心,真正应该担心的是王戎啊!”

刘仲雄的这段话,实际上也代表了当时的一种观点,那就是王戎的“死孝”在道德上要高于和峤的“生孝”。所以刘孝标注引《晋阳秋》曰:“世祖及时谈以此贵戎也。”,意思是说晋武帝因此称赞王戎。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会认为王戎对父母大丧的哀伤之情是发自内心的,更加真挚,所以才会更加痛苦。而和峤则更多的是出于礼数。当然我们不能据此就认为和峤一点都不哀伤父母之丧的。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传统礼制对于人的道德行为的要求是有些近于苛刻的嫌疑的。也正因为此,才会“以此贵戎”的。

在今天看来,“大忧守制”这样的礼制规矩已经不存在了,也是不可执行的。这个无疑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在摒弃这种过于苛刻的礼制的同时,也丢掉了一些传统的道德规范,而这些道德规范,却往往是构成民族文化传承的魂魄。这个问题太复杂了,要详细讨论丧葬制度改革的利与弊,不是我们这个小故事所能涵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