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明朝為何對農民起義軍難以制衡,真不想陷入兩線作戰!

明末,社會戰局風雲詭譎,朱由檢登上大明皇帝的寶座。從個人理解來說:他是一名極具抱負的帝王,也是一名悲哀的帝王。

其實他從先帝接手後,大明帝國已是滿目瘡夷,僵硬的政治體制導致大明帝國人才凋敝。各類腐敗滋生,大明朝已步入膏肓!雖然他上臺大力推行廉潔吏治,精簡機構,併除掉了阻礙國家政權的宦官勢力。但大明王朝依然在末路邊緣徘徊!

歷史解密:明朝為何對農民起義軍難以制衡,真不想陷入兩線作戰!

大明崇禎皇帝

公元1627年,王二起義爆發,明末農民起義軍由此登上歷史舞臺。

為何明朝對於難以制衡,確切來說,明朝還需囤積實力,防備後金。朝廷對於農民起義軍的制衡十分有限,畢竟軍隊兩線作戰實在讓明廷吃不消。如果優勢兵力,分兵攻取起義軍與後金軍隊。反而會讓明廷軍事消耗巨大,耗至庫乏兵盡。農民之所以起義,在與朝廷的撫民政策,所以從崇禎帝決定對農民軍進行鎮撫策略。目前明朝面臨的各種壓力接踵而來!

歷史解密:明朝為何對農民起義軍難以制衡,真不想陷入兩線作戰!

明朝防禦敵軍的火炮

外部勢力(主要為後金)

雖然,明朝在抗倭階段,取得了一系列的戰略性勝利。其勝利的基礎在於張居正的改革措施,為大明軍隊籌集到可觀的軍餉糧草,並且譚倫等名士輔佐,那個時期的明朝威嚴尚在。

直到努爾哈赤統一女真部落後,明朝已經發現遼東地區,會成為一個火藥桶,戰爭隨時爆發。明朝晚期,雖然朝廷控制著肥沃的中原及其他廣大區域,但此時的明朝面臨的外部勢力干擾不亞於成組帝時期。自東向西,分別有後金、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厄魯特蒙古、葉爾羌汗國、帕木竹巴等多個邊疆割據政權。

歷史解密:明朝為何對農民起義軍難以制衡,真不想陷入兩線作戰!

邊疆割據勢力

其中,後金猶如一把匕首,直插大明帝國的心臟。後金軍隊不斷擴張領土,威震一方,建立起強大的騎兵部隊與明朝的火器部隊相抗衡。從此明朝的主要軍事威脅來自於後金,大明王朝必然不會放任其肆無忌憚壯大。

公元1619年,明朝與後金爆發薩爾滸戰役,由於戰場冬季環境,以及明軍輜重被延緩切斷,對赫圖阿拉合圍效果未達成。明軍11萬軍隊,損傷5萬餘人,自此明朝只好被動使用戰略防禦抵抗後金!而後,努爾哈赤再率領6萬兵馬攻破鐵嶺,大明王朝對關外控制權由此喪失!

歷史解密:明朝為何對農民起義軍難以制衡,真不想陷入兩線作戰!

明朝軍隊

自崇禎帝上位前夕,農民起義已經發生,大明王朝最終還是陷入了兩線作戰的局面。朝廷為保障軍力供應,奏議後金為攻,起義軍為鎮撫,也就是冥頑不靈的起義軍一律鎮壓。而對於具有投誠意向的起義軍,以招撫為主,這樣便能減小朝廷對內用兵,防止激起更大的民變。

由此,在明朝也爆發了歷史上最為奇葩的農民起義。也許今天還在同明軍作戰的農民軍,明天就會同明軍攻打其他農民軍,在明軍陣營養精畜銳以後又揭竿而起,不得不為明朝的心疼啊!

歷史解密:明朝為何對農民起義軍難以制衡,真不想陷入兩線作戰!

明末農民起義軍

中央財政吃緊(國家財政分為內帑和太倉)

由於明朝在前期進行了多次的軍事戰爭。我們熟知的抗倭,萬曆三大徵等戰役,消耗了明朝大筆的國家庫銀。也就是“槍炮一響,黃金萬兩”!

即使明朝要分別應對國內外的軍事變化帶來的統治危機。那就不能避免調動兵馬。其餉銀缺一不可。按《明史》記載,在明朝發動的萬曆三大征戰役中,花費的軍餉就達700餘萬兩白銀。由於是內帑和太倉合撥銀兩,還能正常供應軍備。而資料顯示:明朝對後金的持續性戰役中,軍餉高達6000萬兩白銀,數目之驚人。

歷史解密:明朝為何對農民起義軍難以制衡,真不想陷入兩線作戰!

軍餉

要知道,萬曆某年間,戶部收入白銀3676000兩支出白銀4224700兩,由此可見,國家財政收入出現了逆差!當然按照明朝其他納糧摺合現銀政府收入達2000萬兩白銀,不過,明朝晚期直接財政收入普遍在300萬兩白銀左右。

有可能覺得國家把控的銀兩太少了,但由於那時的運輸條件與時間限制,造成了中央的銀兩並沒有十分充盈的狀態。稅收最終大多數都沒有入駐京城的太倉,因為各省地依然有直屬政府的銀庫、糧庫等戰略性儲備機構。所以徵收的賦稅銀兩,先入駐地方儲備機構,再由地方運往中央!

歷史解密:明朝為何對農民起義軍難以制衡,真不想陷入兩線作戰!

太倉庫

不過,明朝晚期財政儼然捉襟見肘,卻為政不通。當時,明朝適當性開關,開展海外貿易,想激活中原的產業,每年的創匯達上千萬兩白銀,但國家沒有收關稅充實國庫,導致趨近一文不名!從電視劇裡,我們也明白,當崇禎帝準備調動吳三桂部兵馬回援京師勤王,國庫區區幾十萬兩白銀,除去各種花銷,儼然調動不出兵馬!

明朝末年的經濟不景氣,也來自於長久存在的土地兼併現象,在崇禎帝時期發揮到極致。大批良田被侵佔,大地主土地所有制惡性發展,土地高度集中。民眾無田可種,要麼起義,要麼湧向城鎮,造成糧食危機的升級。

歷史解密:明朝為何對農民起義軍難以制衡,真不想陷入兩線作戰!

土地兼併現象

糧食危機也引起了通貨膨脹一系列經濟問題,在崇禎帝后期,發達的江蘇市鎮,每斤大米價格高達100文,內陸地區大米價格甚至300文左右。這顯然違背了正常的市場經濟規律。明朝增加財政收入的方式十分簡單粗暴,其主要調節國民可支配稅收,從而提高財政收入,並沒有形成多元化的財稅體制。

歷史解密:明朝為何對農民起義軍難以制衡,真不想陷入兩線作戰!

宋明米價對比

當然,前期具有危機意識的皇帝與大臣也商量如何解決經濟等問題,均瑤、一條鞭法雖然暫時緩解了明朝的統治經濟壓力,但根源並未糾正。雖然政府收入提高,但並沒有對土地兼併現象產生實質性抑制。各地官員乘著改革,從中大發國家財產儼然司空見慣!

歷史解密:明朝為何對農民起義軍難以制衡,真不想陷入兩線作戰!

張居正改革

在農民起義,後金勢力向大明政權發動雙重挑戰。在崇禎帝授意下,為應對戰局,甚至向大臣借錢打仗。明廷苦苦應對內外勢力的合擊,大筆的軍餉催促,明廷也沒有動用內帑的庫銀。內帑是明朝皇室最後的本錢,不到萬不得已,絕對不能使用!

崇禎年間,自然災害高發期

很可惜,當年北討蒙古,南御倭寇的明廷漸漸地走入了暮年。崇禎年間剛好處於地球歷史上的小冰河時期,生態系統也遭受嚴重破壞,農民辛勤耕種的莊稼顆粒無收,連年皆旱災,草木甚至枯焦。甚至出現“赤地千里,並邑空虛”的災害景象!霜雪災害也僅僅次於旱災,蝗災在兩京、河南等地盛行,正可謂民窮則國疲

歷史解密:明朝為何對農民起義軍難以制衡,真不想陷入兩線作戰!

明朝小冰河時期

為何明末農民軍多發跡於陝西一帶?當時,陝西地區本身土地貧瘠,生產方式又比較落後,工商業發展十分緩慢。即使陝西地區如此經濟社會困境,那些豪紳,地主,王公大臣還是一如既往對農民剝削與壓迫。他們見不到希望,自然舉起造反大旗!

反思

明朝滅亡的得失絕非一朝因素決定,更多弊政弊端在自然災害極多的崇禎帝時期持續高漲爆發。它不想陷入兩線作戰,本質上,明廷希望全民達成一致共御外敵。但是,上層謀略下層不作為,導致很多政策無法實施。

歷史解密:明朝為何對農民起義軍難以制衡,真不想陷入兩線作戰!

明朝覆滅

安撫農民軍反而成為農民軍養精蓄銳的藉口,直到崇禎帝死後,明朝(應該稱為南明政權)真的和農民軍聯手對抗清朝,但因為先前的體制弊端沒有消除,反而更加在南明政權放大,權臣爭權,南明的復國也不過一個口號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