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旅遊名縣成都市青羊區:來青羊享受文化、體驗文化、學習文化

天府旅游名县成都市青羊区:来青羊享受文化、体验文化、学习文化

青羊區委書記戴志勇接受媒體採訪

四川新聞網成都4月29日訊(記者 李慧穎 攝影報道)4月29日,四川省文化和旅遊發展大會正式公佈了首批十個天府旅遊名縣名單。成都市青羊區成功入選,成為成都中心城區唯一入選區縣。“這次有幸成為全省首批天府旅遊名縣成員之一,這對青羊來說,是創造了新的起點,新的機遇。”成都市青羊區委書記戴志勇接受四川新聞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來青羊就是享受文化、體驗文化、學習文化。”

坐擁成都70%以上文博資源

戴志勇介紹,青羊區作為成都最有文化底蘊的地區,坐擁成都70%以上的文博資源。數據顯示,青羊區現有文化場館27家、特色街區7條、非遺名錄36項(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2處),國有可移動文物41萬餘件,居成都市第一、四川省首位。採集登錄的不可移動文物127處,佔成都市三分之二。另外,還有A級景區4個,非遺名錄36項,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5處,劇場10家,電影院線13家。

近年來,青羊的文化旅遊產值持續走高,2018年,青羊實現旅遊總收入221億元,接待國內遊客1799.45萬人次,是成都的重要旅遊目的地。

圍繞“千年蜀都·文博青羊”的定位,青羊區打造的“少城國際文創硅谷”,依託區內豐厚的歷史人文底蘊和文博旅遊資源優勢,將打造成文創要素集聚、資源配置優化、機制運轉科學、產業生態優良的現代化、國際化文博創意產業發展集聚區。

助力成都“三城三都”建設,青羊區按照“多點聯動、全景覆蓋”的全域旅遊發展思路——打造以金沙遺址、杜甫草堂等為代表的“文化尋根之旅”;以文殊坊、寬窄巷子等為代表的“民俗休閒之旅”;以青羊宮、文殊院等為代表的“禪林體驗之旅”;以浣花溪公園、天府廣場為代表的“藝術博覽之旅”;打造以奎星樓街、琴臺路等為代表的“蜀都美食之旅”。

據悉,青羊成立了區委、區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旅遊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出臺了文博旅遊業發展專項政策,近兩年安排產業發展專項扶持資金8.5億元,兌現文博旅遊產業扶持資金2220萬元,鼎力支持企業做大做強。

傳承與彰顯天府文化並進

戴志勇透露,按照文旅大會的要求,下一步青羊將堅持文化和旅遊的融合發展。“我們將按照文旅融合的要求,審視和完善相應的規劃,包括空間建設規劃和產業發展規劃,這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是保護和建設文化地標。一方面,強保護善利用,深入挖掘利用現有資源,充分尊重歷史文化和旅遊者需求,借勢“互聯網”和“網紅經濟”,實現文化地標保護傳承和利用發展相互促進,實現文商旅體融合發展。

“在保護和傳承文化的同時,我們也要挖掘和彰顯好天府文化。”在此前公佈的成都天府錦城項目中,規劃了“八街九坊十景”,青羊區佔據了“三街兩坊和五景”(“三街”:尋香道、寬窄巷子、祠堂街;“兩坊”:皇城壩、文殊坊;“五景”:皇城遺址、青羊宮、杜甫草堂、文殊院、散花樓),將全方位整合資源疊加旅遊功能。以文化根脈和歷史掌故為基礎,推動城市文化新地標塑造,重點突出天府錦城,高標準打造“三街兩坊五景”等,努力打造一批凸顯天府文化特質、蘊含城市精神城市文化新地標。

“吸引大家來旅遊,要讓來的人吃得好、玩得開心。”戴志勇說到,當前,青羊擬重點以寬窄巷子二期等新建項目為載體,堅持以人為本、人性化打造,突出發展“購”“娛”兩要素,著力打造“青羊禮物”品牌,讓“禮物”烙有青羊印記,讓遊客帶走青羊記憶;不斷豐富“娛”的形式、內涵和載體,以優質的旅遊體驗匯聚提升人氣,以人氣為保證促進旅遊產業高質量發展。“堅持產業融合,走文商旅融合發展。”而配套優化服務也在進一步完善中,例如,在進一步完善旅遊集散中心、諮詢服務中心、旅遊公廁等公服配套的基礎上,重點打造傳統中心城區景區周邊的交通組織和停車場建設,持續打造以軌道交通為引領、以公交汽車為補充、以慢行系統為重點的公共交通體系,採取多種方式盤活地上地下空間實施停車場建設。進一步完善優化旅遊大數據平臺,推動智慧旅遊建設等。

本網(平臺)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四川新聞網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複製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