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夏金元間戰爭(1)

點擊上面藍字,關注“青澀老男人”

@青澀老男人

宋辽夏金元间战争(1)

我不以為宋太祖先平江南再圖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戰略有錯,宋朝時期一個皇帝的英明與否往往跟國運密切,如果等過了孟昶、李煜這波無能,能否拿下蜀和江南還是個問題。

更何況宋後來主要稅收就來自江南;而即使宋太祖拿下燕雲,遼肯定不甘休,兩國國力差不多,死拼下去,而草原上的猛族此起彼伏,宋能否堅持300年是一個問題。

要說宋弱吧,對遼戰,從986趙光義第二次犯遼到1005年澶淵之盟,遼報復性小規模騷擾了19年,和約後太平了100年,和平不是因為協議而是遼也不敢跟宋開戰;

對夏戰,也就是李元昊在位五年打得宋軍鎮戎三敗傷元氣,接著李諒祚在位5年的小股子騷擾不停,這10年宋是很狼狽,但之後都是宋欺負夏;

對金戰,1125年金大軍攻宋開始,到1141年殺岳飛籤紹興協議之時,金在肆虐16年後,金已經沒法對宋保持以前的勢如破竹,而是軍事均力敵相持不下。

但大宋的國力耗下去金還是無法比的。如果沒有了開掛的蒙古軍,收復北宋領土不敢想,但金肯定吃不掉南宋不說,還會慢慢被宋拖瘦,江南太富有了。

宋辽夏金元间战争(1)

我認為宋避免滅亡的戰略選擇問題:

1、北宋如何避免滅亡

(1) 第一次滅夏機會,從982年李繼捧自動獻出夏、銀、綏、宥到李元昊稱帝的1038年,這56年如果不主動進犯遼,在夏還沒有建國之前拿下五州在拿下回鶻的甘州。擁有河套和整個河西走廊,先建立騎兵後再對付遼。

(2) 第二次滅夏機會,宋哲宗紹聖時期一直逐步把夏逼到絕路,宋徽宗趙佶1100年繼位後,又取得劃時代的意義的橫山大捷,不應該跟夏議和支持遼抗金給自己平夏獲得時間,這樣徽宗繼位後至少有25年的時間可以拿下河套和河西走廊,建立自己騎兵,騎兵在古代作用跟坦克差不多。

(3) 不該貪小便宜跟金簽訂“海上之盟”對付遼,金5年就把遼打得岌岌可危,怎麼也得評估下風險,支持遼讓遼金互相消耗。即使宋遼聯手,也還用了5年才使得遼滅亡,遼跟宋簽訂檀淵之盟後,百年間無戰事更何況遼要疲於應付金時候,如果宋在支持遼,遼抗個8年再亡,宋早就趁機滅了西夏,養好騎兵等著了。

宋金遼大事記:

1114年,金完顏阿骨打領兵攻遼遼,

1115年,建立金朝

1120年,金與宋締盟,共同滅遼

1125年2月,遼亡

1125年10月,金髮兵10餘萬,分兩路南下攻宋


宋辽夏金元间战争(1)

2、南宋如何避免滅亡

(4) 不跟蒙聯手無關大局,從1232宋蒙聯手到1234金亡,聯手的意思不過是分一杯殘羹,不聯手也拖延不了多少金滅亡時間

(5)1214年按時納貢避免金兩線作戰,給金回血。1214年金被打得倉惶遷都到開封后,宋一方面惱火透頂,一方面已經意識到元的可怕,真德秀說過元滅金後“則疆場相望,便為鄰國,固非我之利也”。


如果這時候,宋繼續歲幣支持金雙方不交戰,金估計能多扛元8年,但是金1214年開始的7年南侵主要還是掠奪南宋,即使宋按時納幣,金很可能也不滿足。金是自己作死,宋再怎麼選擇也避免不了金滅亡自己直接面對元朝大軍,只是早幾年和晚幾年的作用而已。

(6)南宋大概比較好的選擇是岳飛死的前後,這時候金沒有了對宋勢如破竹的起勢,有點逐步走向均衡,從1141年第二次紹興協議,能維持20年,對於習慣撕毀協議的金來說,肯定是覺得也啃不下南宋,但就是宋一直以來的苟安思想,誰能想到60年後蒙能摧枯拉朽。


要想靠這60年期間收復北宋領土按宋朝軍力都是件奢侈的事,所以只要成吉思汗出來了,都只是無力迴天的事,北宋錯過了太多的好機會,而且金崛起之前,遼和夏兩個對手沒打好也沒有下決心去死磕,到了失去半壁江山,幾無回天之力。

金元大事記:

1211年蒙第一次攻金,會河堡之戰滅金精銳

1212年蒙聯合金叛將耶律留哥二次攻金,成吉思汗中箭而退

1213年成吉思汗率主力三次攻金

1214年金宣宗嚇得遷都開封

1233年金朝大將崔立在開封發動兵變後降蒙。

1234年金亡

對比看:金宋元大事記:

1211年,金都被圍後宋斷供,金遷都前後兩次索要積年歲幣

1214年,金遷都開封后,宋開始拒交歲幣,金開始了七年伐宋

1219年,金人發動了最後一次大的侵宋戰爭

1223年,金宣宗去世,哀宗繼位,宣佈不再南侵

1227年,成吉思汗死,遺命借道南宋,繞潼關以滅金。

1232年,宋蒙協議合作滅金,蒙許滅金後黃河以南的歸還南宋

一、北宋統一

宋太祖趙匡胤時代

趙匡胤時代宋軍是所向披靡的,宋是募兵制的朝代,北宋最大的痛就是歷史原因失去了燕雲十六州,雖繼承了後周收復的瀛、莫兩州,但把東北隔斷在外,自京津以降皆一馬平川不說,古代最大兩個馬場,東北歸遼了,西邊的馬場歸西夏,導致整個宋朝都缺馬,只能以步卒對抗騎兵,甚至南宋羊肉都要900文一斤成了奢侈品。

960年陳橋兵變後趙匡胤接手後周稱帝,開始統一中國,從時間順序上,乘湖南內亂假道伐虢,963年先滅荊南(今湖北西)同年再滅湖南,接著965年滅蜀,花蕊夫人有首詩寫到蜀的滅亡:“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宋兵入蜀只有三萬人,從出兵到破城只用了16天,光殺的解甲的士兵就有二萬七。雖說是蜀不爭氣,但趙匡胤時代軍隊的戰鬥力還是很強的。

隨之966年滅南漢(兩廣)沒廢多大力,對方不站而降,打南塘李煜費點力氣,南塘地方很大,包括蘇皖的長江以南,全部的江西、湖北包括武昌的東南部還有福建北,還有著長江天險。宋太祖派曹彬、潘美為大將出證南塘,南唐落地秀才樊若水為了投靠宋朝,以採石磯釣魚為名,往返兩岸用絲繩測量江面寬度,建議架浮橋被宋太祖採納,於975年滅南唐。南唐唯獨江州城寧死不降,城破後堅持巷戰,被屠城三萬七千人。


宋辽夏金元间战争(1)

宋太宗趙光義時代

976年,宋太祖帶著收復燕雲十六州壯志未酬去世了,僅50歲,據《續湘山野錄》記錄“但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帝引柱斧戳雪,顧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帶就寢……是夕,太宗留宿禁內,將五鼓……帝已崩矣。”《續資治通鑑長編》雖認為這一傳聞“未必然”,但也摘錄書中留待詳考。

《宋史紀事本末》記錄趙匡胤臨死前情景也類似,說的是把晉王趙光義單獨詔入內只見:“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愕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

但留下兩個歷史之謎,一個是“太祖誓碑”,傳說是太祖寢室的夾室,有一面誓碑平時用銷金黃幔蓋上,歷屆新天子登基都要恭讀誓詞:“一、保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稅”,不管怎樣,宋朝雖然整體政治氣氛不如唐寬鬆,但整個宋朝確實少殺士大夫。

另一個謎是“金匱之盟”,這是在太祖長子德昭在979年、趙德芳在981年都死後,於981年趙普所獻,說奉杜太后“金匱遺詔”趙匡胤傳位於趙光義。

976年,宋太祖死,宋太宗繼位,兩年後即978年,吳越和閩南也獻帝歸降,至此統一中國只剩下一個北漢,北漢之所以難就是因為跟遼國結盟,宋太祖也有意留著作為跟西夏和遼的緩衝,979年趙光義進攻北漢,果然契丹來援,契丹在白馬嶺渡澗,宋軍嚴陣以待,本來主帥準備等對方全部渡江後一網打盡,監軍執意按兵法半渡而擊,果然契丹大敗,宋軍趁機收復了北漢。 但此次也讓趙光義有了輕視契丹之心。

一、宋遼戰爭

契丹本原始東胡種鮮卑族的別支,唐朝時安祿山史思明主要任務就是鎮撫契丹,唐末亂世後,契丹趁機得以復興,五代時,中契丹內一個大賀氏的大族選了耶律阿保機為頭領,並統一了契丹,於916年建立了契丹國。

耶律阿保機死後大臣順皇后的意思選了次子耶律德光繼位,為遼太宗;長子人皇王投奔後唐被封為懷化節度使,不久後唐明宗李嗣源去世,933年愍帝李從厚即位,934年潞王李從珂兵變稱帝。936年(天顯十一年),石敬瑭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求耶律德光出兵後唐;耶律德光五萬人南下,幫石敬瑭取得後唐天下,改國號為後晉,石敬瑭守約將十六州給契丹,這十六州都在常常以南。

石敬瑭在位6年後死傳位給侄子,但接任者石貴重不服契丹,耶律德光帶兵平了後晉,進入洛陽捉了石貴重做了三個月的中國皇帝,但因為氣候不適應倉惶北返居然死在路上。原後晉節度使劉知遠趁機佔領了洛陽、開封、在太原稱帝號後漢。後漢時郭威發動政變,改國號為後周。郭威死後,其養子柴榮繼承王位叫周世宗。

後周周世宗於959年發動北伐奪莫州、瀛州,正欲取幽州時重病,不得不罷兵南撤。週週世宗病死後,趙匡胤趁欺負孤兒寡母來個陳橋兵變,繼承的後周領土,在此基礎了統一中國。 而在後周郭威政變成立後周時,原後晉劉之遠弟弟劉崇不服,建立北漢,以示是繼承後漢傳承。以後趙匡胤繼承的是後周的家底,最後一個平復的是後周建國時同時分裂出去的北漢。這是燕雲十六州失去和宋起事地盤的由來。

“幽”是今北京,“雲”是今大同,宋缺少了幽雲十六州大概等於缺少了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和北京。遼,契丹族,國土在燕雲諸地基礎上再加上傳統的東北三省、內蒙等。

而西夏相當於現在的寧夏、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內蒙古以及陝西北部地區。其他的,吐蕃相當於現在的青藏地區;大理相當於現在的雲、貴省,還包括四川西南緬甸等;西州回鶻相當於現在的新疆,黃頭回鶻相包括沙洲(今敦煌)、涼州(今武威)、秦州(今天水)、賀蘭山;

北宋疆土腹地擁有魯、豫、湘、鄂、皖、閩、浙、蘇、粵、贛、瓊、重慶、上海;北部邊境跟遼國分河北、天津、山西、陝西,跟西夏分甘肅,寧夏,青海;西部邊境包括四川,貴州,廣西這些省的多半;


1、宋遼戰始(趙光義時代)(宋太宗趙光義976年-997年)


(1)第一次幽州之戰:979年宋在太原屯兵10萬準備攻打幽州,敗走高粱河。


(2)第二次幽州之戰:986年趁遼幼主12歲繼位蕭太后攝政,以為有機可循,三路攻打幽州,宋軍岐溝關被打敗


宋辽夏金元间战争(1)

高粱河之戰(第一次幽州之戰)

979年趙光義擊退遼對北漢的援軍後,產生輕視心理,在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時想一口氣拿下幽薊,士兵們本以為拿下太原得到獎勵並休兵,根本沒有做好繼續遠征的準備,士氣低落。 宋軍共12萬人,遼軍15萬人只動用了8萬。


跟趙匡胤戎馬生涯打出的不同,趙光義做了16年的開封府尹,文官出身且第一次指揮隊伍。最大錯誤就是,把兵力分散在燕京城四周,沒留機動隊伍防止對方增援。


而遼一開始被圍10天都覺得守不住了,已經打算放棄幽州,耶律休哥請纓帶兵救援抄了宋軍後路。遼軍守城軍隊2萬,外圍軍隊3萬,其中外圍軍隊多次被宋軍打敗,但宋軍10萬主力作戰部隊居然沒有剿滅外圍救援的3萬殘兵,以至於耶律休哥跟這些散兵匯合對宋軍來了個反包圍。


宋軍在遼軍的夾擊下本也能奮勇作戰,還重傷遼軍主帥耶律休哥,但宋軍得不到生力軍支援,沒能利用這個優勢,反而自己的主帥趙光義腿上中了一箭自己騎著驢子跑失蹤了,害得差點軍隊就要另立新君了,這種慌亂下只能潰敗,把趙匡胤最精銳的禁軍給糟蹋掉了。

高粱河之戰後遼軍報復:

980年遼對去年宋進軍報復,耶律休哥在瓦橋關打敗宋軍一直追到莫州,趙廣義再次親征,但追至離莫州還有280公里的大名不敢再進;


982年遼軍三路出兵攻滿城、雁門、府州,三路遼軍都被宋軍擊敗, 後遼景宗病卒,聖宗耶律隆緒繼位後用兵高麗、女真,無暇南顧。


宋辽夏金元间战争(1)

岐溝關之戰(第二次幽州之戰)


986年,東路以曹彬為主帥,率主力軍10萬人出雄州(今河北雄縣);中路以田重進率軍出飛狐(今河北淶源);西路令潘美、楊業等率軍出雁門。,三路合圍幽州。

按理說曹彬和潘美都是滅南唐的主將了,楊業就是傳說中的楊家將。開始很順利,曹彬涿州、潘美克朔州等,但曹彬克涿州後與休哥對峙於涿水之北,卻被對方遊擊輕騎切斷糧道搞得焦頭爛額,十萬大軍在涿州十幾天,就吃盡了軍糧,曹彬無奈,退師回雄州取糧,契丹奪回涿州。

在得知其他兩路取得重大成果後,再次進攻涿州,走了20天才到糧草又不繼,只得撤退。被追至岐溝關,宋軍大敗,傷亡慘重。殘部夜渡拒馬河,耶律休哥從後追擊,溺死河中的不計其數;曹彬走易州渡沙河時死者又過半。

曹彬打敗後,潘美奉命主動撤退,耶律斜軫趁宋軍退,集中十萬兵力反攻蔚州,宋援軍至蔚州,城中宋軍見援軍至也突圍而出,被耶律斜軫設伏兵突襲、殺兩萬餘人。

楊業奉命護送收復四州的百姓遷移內地,被監軍王侁胡亂強行指揮與耶律斜軫10萬大軍正面對抗,轉戰一天好容易到了陳家谷口,本來預先說好的接應,居然空無一人,楊業重傷被擒,其兒子楊延玉和其他人全部戰死。後來楊業的兒子楊延昭和孫子楊文廣,三代抗遼就是現在的楊家將故事。

2、澶淵之盟(宋真宗時代)(宋真宗趙恆997年-1022年)

兩次幽州之戰把趙匡胤留的軍隊家底給打沒有了,從此後宋軍再也不敢言北伐,宋與遼的國力此消彼長,本來宋朝國勢勝過遼,現在天平倒向遼。

自宋兩次幽州之戰主動向遼發起戰爭後,遼在其後20年間不斷騷擾宋國,但除了998年和999年兩次大規模入侵外,其餘只算是頻繁的小侵擾。

997年宋太宗死,宋真宗繼位,宋主和被遼拒絕。

1004年秋,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寇準的力勸宋真宗澶州督戰,寇準重用抗遼屢立奇功的楊嗣和楊延昭。遼軍在定州於宋軍相峙,在澶州僵持時遼是久峙不下,宋甚至還略佔上風。

這時,早於1003年被遼俘虜的宋降將王繼忠,原是真宗的侍衛,因為驍勇善戰被蕭太后授予高官配以貴女,但他既蒙新寵又念舊恩,一心想促使宋遼和好,僵持不下給了他這個機會,於是雙方開始邊打邊議和,後簽訂了澶淵之盟

1005年1月宋遼簽訂了澶淵之盟,協議主要內容是: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北宋在邊境上的雄州、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交易。

據說使者簽字臨行前,真宗透露底線是給契丹的歲幣最多100萬,但寇準把人叫過來說,雖然有聖旨,如果超過30萬我砍你頭。所以這份協議不算離譜。更難得是,此協定後,雙方百年間沒有大的衝突。

富弼之盟(宋仁宗趙禎1022年-1063年)

1042年(宋仁宗慶曆二年),遼乘北宋同西夏交戰的機會,向北宋勒索土地。宋派富弼交涉,契丹放棄了土地要求,北宋增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匹;稱作富弼之盟。

但納幣用獻還是納或者貢字雙方扯皮很久不了了之,於是宋用“納”,遼史則用“貢”。

此次宋遼協議後,契丹興宗大舉伐夏,此後契丹西夏戰爭頻繁。對宋消停了很久。

分水嶺為界(宋神宗趙頊1067年-1085年)

1074年(宋神宗熙寧七年),北宋在山西邊境增修堡壘,遼認為破壞邊界,要求劃界。第二年,宋政府允許以分水嶺為界,宋損失東西之地700裡。

再之後


分水嶺劃界後宋遼之間再無大的征戰,反而遼要慢慢面對金的崛起了。宋雖受遼長期小侵擾,但大的戰爭主要是集中在趙光義主持的兩次北伐,耗盡了宋的精銳,而同時要應付遼夏的侵擾,禁軍從西夏吃緊從40萬激增到80萬,宋一直要養活龐大軍隊應付邊界地區的侵擾,而且宋面對的鄰居沒有一個善茬,這龐大的開始也是宋開始積弱的原因。

1101年,遼道宗耶律洪基死,此後遼開始衰弱

1114年,完顏阿骨打起兵抗遼,1115年,建國號“金”

1125年,遼被金和宋聯手滅掉


宋辽夏金元间战争(1)

一、宋夏戰爭:

拓跋思恭,党項人,原是有鮮卑血統的拓跋赤辭的後裔,後唐時因為助唐討伐黃巢有功,被賜姓李,封為定難節度,受命統治夏、銀、綏、宥、靜五州之地。

當宋太祖收復北漢統一中國後,這是位子傳到李繼捧,李繼捧982年自動獻出夏、銀、綏、宥(靜州已被宋佔領)給宋太宗。 同時其弟李繼遷不服党項人紛紛歸附。

宋太宗擊退李繼遷收復夏、銀、麟三州,在失去五州基地成為流寇後,本屢遭強大的宋軍打擊,屢戰屢敗不說連老母也被宋軍俘虜了。

986年,在宋跟遼第二次幽州之戰時,李繼遷投遼,遼也知道他臨時自保,故意給宋製造麻煩,封李繼遷為定難節度,遼甚至沒有給李繼遷實質性的幫助,但給了他打著遼的旗號招徠舊族的機會,本來那些人早土崩瓦解,如果宋不先跟遼衝突,以宋當時強大的軍力,加上連根據地都沒有隻是流動侵擾的李繼遷,根本可以把西夏按捺在萌芽之中。

就這樣,李繼遷在屢戰屢敗不停騷擾,掠城有餘攻城不能的屢戰屢敗中,在遼和宋之間反覆投降活得好處,先是遼封為大夏國,接著宋太祖連出昏招,居然聽趙普建議,派已經被迫獻出五州投降在開封養老的李繼捧重新帶領夏、銀、綏、宥、靜五州任定難節度使,去對付李繼遷。



李繼捧能力不足不說,畢竟面對自己族人利益問題,常有私人防水不說,經常為李繼遷反覆詐降打掩護,本來李繼遷沒有攻城之能,宋太祖為了跟遼爭取他,居然把銀、綏送給李繼遷,封為銀州觀察史。

李繼遷以民族光復為由策反李繼捧,這時候宋又連出昏招,為了經濟上打擊李繼遷,宋太宗發佈在西北禁言,雖然打擊了李繼遷,但也把沒有投靠的部族逼得沒有生計倒向了李繼遷。接著李繼捧被算計失去了夏州,再攻銀州,但依然被打得丟棄了城市逃入大漠。

但這時候的李繼先已經深獲銀夏諸州族人的擁戴,而宋軍由於遠在大漠軍糧運輸費勁,宋太宗聽從宰相呂蒙建議,譭棄夏州舊城,將居民全部遷往綏、宥。一直到宋太宗死,趙光義一直以無以倫比的姑息對待李繼遷。

神宗繼位後,李繼遷納款求和,神宗只得封李繼遷定難節度統治夏、銀、綏、宥、靜五州,1002年,李繼遷又佔領靈州; 到了李繼遷兒子李明德一代,雖然李明德在位29年保持納貢與宋沒有衝突,但在1028年讓其子李元昊取得回鶻的甘州,自此,全部佔據了古代馬場的河西走廊。然後過了十年後西夏兵強馬壯,開始從李元昊開始真正開始成為大宋的禍害。

如果單單幾項決策失誤,或者軍事失敗,那麼不足以讓西夏建國壯大,問題是長期的昏庸無策,在夏明明沒基地不堪一擊,僅僅是因為戰線長疲於應付,就採取的一味姑息,以為鴕鳥謙遜地把頭埋在沙堆,塵世就開始安寧,宋太宗無論打仗還是眼光戰略,跟宋太祖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可以說,大宋的一半是他葬送的,坐視西夏建國壯大,跟失去燕雲十六州沒有區別。

1、元昊犯邊(仁宗時代)(宋仁宗趙禎1022年-1063年)。


(1)1038年(宋仁宗景祐五年),李元昊脫宋稱帝號大夏。


(2)1039年,夏犯延州被狄青打敗,又詐範雍大迫宋軍與延州城下,仁宗貶範雍,任韓琦為西安撫使,韓琦推薦范仲淹知永興軍。


(3)1040年,西夏開始進犯宋朝,發動三川寨之戰,宋軍死傷5000餘人,開始宋夏初戰中“鎮戎三敗”的第一敗。


(4)1041年西夏軍攻宋,敗宋軍於好水川,這是“鎮戎三敗”的第二敗。


(5)1042年西夏大敗宋軍於定川砦,這是第三敗,范仲淹說:“鎮戎三敗, 殺者傷者前後二十萬人”;同年,遼趁機打劫,在澶淵之盟協議外,逼迫宋向契丹歲貢增銀,絹十萬兩;同年,范仲淹變法。

宋同西夏作戰的將領是韓琦和范仲淹,甚至范仲淹是韓琦的保舉,但兩人戰略不同,韓琦是主張大舉用兵,認為“大凡用兵,當置勝敗於外”,范仲淹是求穩,主張穩守不予野外作戰,耗死對方。但韓琦派數萬人穿插敵後被包圍全軍覆滅,從此後開始採取范仲淹的清野固守。

元昊進犯後,宋大概分成四個軍區:鄜延路屯六萬八千,環慶路五萬,涇原路七萬,秦鳳路二萬七千。四路駐紮中央禁軍近20 萬,加上地方弓箭手和蕃兵約有30 餘萬;但也同時大大牽制了宋朝的軍備,禁軍從40萬人,急增到80萬,後有歐陽修所說的裝備拙劣、練兵走與形式,射手只求拉弓不求準星,弓弩手佩戴的刀形同擺設。

2、仁宗和議:(宋仁宗趙禎1022年-1063年)

1044年(宋仁宗慶曆四年),北宋與西夏達成“慶曆和議”,除夏諒時期有破壞,總體和平了20年。根據協議宋每年賜給西夏銀5萬兩,絹13萬匹,茶2萬斤;另外,每年還要在各種節日賜給西夏銀2.2萬兩,絹2.3萬匹,茶1萬斤。

北宋與西夏的戰爭,宋是“鎮戎三敗”,西夏之所以願意議和是因為戰爭後宋停止了榷場貿易,使得西夏“飲無茶,衣昂貴”,戰爭的掠奪抵不上榷場貿易的收益,加上西夏與遼之間開始衝突,不久後就發生遼夏間的賀蘭山之戰,所以當時在對遼緊張的壓迫下,西夏也同意議和(1044年10月遼夏發生了第一次賀蘭山之戰)

3、諒祚之亂:(宋英宗趙曙1063年-1067時代)


早在 1048年元昊死後李諒祚週歲繼位,而1049年遼夏發生第二次賀蘭山之戰。夏不像遼那麼守合同,也就是因為皇帝小,不停同遼開戰,才使得仁宗和議能保持20年。

1063年宋英宗繼位,李諒祚這時已經16歲了,一直到1067年這5年間兩國戰事沒消停過。好笑的是西夏也是1063英宗繼位開始折騰,一直1967年宋英宗和李諒祚都死了才消停。

(1)1064年,李諒祚遂派使者吳宗入賀,賀表言辭不遜被英宗斥,李諒祚年少氣盛一怒之下以十萬眾分攻秦鳳、涇原諸州,驅脅熟戶八十餘族,殺弓箭手數千,掠人畜萬計。


(2)1065年,李諒祚又進攻宋慶州,


(3)1066年,李諒祚派兵大舉攻大順城,分兵圍攻柔遠砦,火燒屈乞村。


(4)1067年,諒祚擔心橫山羌為宋所用,下令將橫山地區各民族全部遷徙到興州。西夏將領嵬名山部落在綏州故地,他的弟弟嵬夷山先前已歸降種諤,種諤派人通過嵬夷山引誘嵬名山,種諤不等朝廷答覆包圍嵬名山的帳落並,收復綏州,得藩戶一萬五千人,士兵萬人。

後因李諒祚挑釁,以種諤無端生事貶隨州,但以後種諤依然屢獲重用,歷史上種家軍也很出名,種世衡八個兒子中,種古、種診、種諤、種誼皆有將才,頗有戰功。


(5)1067年,年初宋英宗死,年底李諒祚死。英宗死後宋換成喜歡開邊的神宗,同時李諒祚死後其子李秉常(1061年—1086年)繼位,這麼一變化,西夏國勢漸頹,逐漸處於守勢,李諒祚之後,宋夏說不上誰侵誰邊,雖然宋被夏抓入消耗的泥潭,但多是宋開始折騰夏了。

3、神宗開邊(宋神宗趙頊1067年-1085年)

1064年(英宗治平元年),李諒祚的西夏又開始尋釁,一直到1067年地李諒祚死才消停。而英宗之後的神宗向有漢武帝開邊大志,趁西夏內亂之際,準備一舉蕩平西夏。

(1)1081 (元豐四年 ),五路伐夏,佔領了銀、石、夏、宥諸州。


(2)1082 (元豐五年 ),永樂城之戰,上年佔領了諸州後,為了防守,神宗決定在米脂建築永樂城防禦,城初建成西夏30萬軍來犯,永樂城給水全在城外,城中無泉無井渴死大半,將校死數百、兵士役夫死20餘萬,神宗雄心至此收場,永樂之役之後神宗死,神宗死後一年,王安石也死。

五路伐夏大概:

宋辽夏金元间战争(1)

種諤領軍九萬三千延無定河而進,先後攻取了西夏的米脂寨、石州、夏州、銀州等地。但從夏州在進時,糧餉不繼又逢大雪,士卒死亡十之一二、潰散難逃的十之四五。

劉昌祚領兵三萬先到靈州城下,高遵裕領兵八萬八千隨後趕到,本來兩路軍都一路披靡,但圍攻靈州時,兩將交惡,圍困靈州十八日不下又被夏軍水灌營地、死傷無數。

五路中,李憲由臨洮出發攻克蘭州,本約定五路會使於興、靈,進至涇原邊境,其他諸路已退,於是奉命撤回煕河。自此西夏堅壁清野、死保興、零兩州。

4、紹聖轉折(宋哲宗趙煦1085年-1100年)

哲宗接任後有兩個階段,永樂城之戰後基本採取消極防禦的元祐小休(1086年—1094年)到主動進攻的紹聖拓邊(1094年—1098年)。

章淳、曾布執掌朝政後對元祐時期的政策大加抨擊:“近十年來,朝廷容夏人備至,而夏人犯邊如初”,提出淺攻擾耕,不冒險大兵壓境,破壞西夏邊民耕作,不斷出兵學遊牧民族的小股子擾民,消耗夏國國力。應該說這種見解是非常正確的,從沒見到能守出天朗日出的。

(1)元祐時期戰事:

章楶

1092年進士出身的章楶擔任主帥,章楶戰術是堡壘戰術和淺攻戰術。1096年開始,章楶在石門峽修築了平夏城和靈平砦等,以後成為了對付夏朝的關鍵。章楶為只有野戰軍在外線作戰,城寨內士兵才有信心堅守。他計算環慶路城寨共三十多處,若西夏動員二十萬精兵,盡圍各城寨,每處便不及一萬,無足深患;若不盡圍,便無法阻止宋軍互相策應,進行機動戰。

而之前都是採取築城修寨,正如西北邊陲名將范仲淹認為的宋軍應在要害之地築城修寨,招降藩部以削弱西夏補充宋軍,整頓軍備訓練士兵,用淺攻長期騷擾打擊西夏;但是韓範雖然有名,但僅僅是固守而已,宋朝抗夏有狄青、韓、範,抗遼有楊家將,抗金有包括岳飛在內的中興四將,還有清澗種家子弟、府州折氏子弟,但都名聲大效果小沒起到力挽狂瀾作用。

洪德城戰役

1092年十月十二日,西夏梁太后二十萬大軍大舉親征圍攻環、慶兩州,7日不下反被宋包圍在洪德寨。經過一晝夜激戰,夏軍大敗,處於中軍的梁太后險些被俘改裝逃走、宋宋軍斬敵首級千餘。

而宋軍的兵力環慶路駐軍約五萬,扣除各城寨基本戍守部隊後,大約剩下二萬六千人左右的野戰部隊,另外可以調發四千名下番兵;環州於十二日受圍後派張存率五千赴援,在十六日又派李浩二萬支援。

洪德堡戰役意義一是難得的以少勝多,二是這時候的夏有藉助遼的聲援之勢,如果不勝,對遼邊境堪憂。

(2)紹聖時期的戰事:

平夏城

平夏城與1096年開建,1097年建好。平夏城就位於涇原路的葫蘆河川,切斷了西夏補給源,因為石門峽江口位於葫蘆河川內,進來後再無天險,原野廣闊水草膏腴。平夏城的建成無論是從名字上還是地理上,都是對西夏進入戰略進攻,同時在1097年左右,西夏開始依遼抗宋,但遼只是給予聲援。

平夏城之前的堡壘戰

為破壞宋人的淺攻擾耕,西夏梁太后也是在邊界要害建築城堡,這就有了雙方邊大邊搶建堡壘的有趣現象。

(1)1096年鄜延路經略使呂惠卿50日組織了14次小規模的出擊行動,梁後反撲,發兵綏德等出師不利,8月夏軍進犯順寧寨,中伏損失數百人;9月夏軍詐降,雙方激戰一場未分勝負;10月又集50萬軍攻擊鄜延路。


(2)1096年,西夏50萬人三路入侵鄜延路,戰線200裡,亁順母子親自擊鼓督戰,但因宋朝有備,攻破幾個堡壘後撤退。在此戰役中,梁太后築堡對抗得以實施,西夏軍曾築起十一座堡寨對付十一路宋軍。

平夏城之戰

1098年,西夏集結軍隊四十萬開赴平夏城,章楶堅壁清野,固守待援,西夏軍久攻不下,被宋軍擊潰損失兩萬。這是歷史上戰略轉折的關鍵戰役。平夏城之戰後,《宋史》說:“夏自平夏之敗,不復能軍,屢請命乞和”

5、橫山之戰:(宋徽宗趙佶1100年—1126年)

準備工作:收復湟鄯


湟鄯都是1009年被羌人佔領的地方,宋用兵青唐,等於斷夏一臂,青唐得手後,宋徽宗時期對夏的戰事就開始了


1103年,童貫、王厚熙州二路出兵,其中王厚取得羌人佔據94年之久的湟州,


1104年,童貫、王厚再取鄯州和廓州,加上上年取得的湟州等,為宋拓疆3000餘里

橫山之戰前夕:

平夏城之戰後,反而是夏擔心屢屢喪失國土,西夏主亁順主政後開始改革,從尚武轉變成崇文,對外依附遼朝。1100年梁後死,擔心遼國不利向遼請婚,遼不許;1102年再提,遼回答是“命徐議之”;1103年亁順拉開臉再求,遼帝算是同意了。從此可見西夏對遼的依賴。

(1)1104年蔡京多次設法引誘夏將仁多保忠,亁順大怒聲稱借兵於遼帶數千騎兵在渭、延、慶等地搶掠,被擋在延州並被擊敗,亁順乞求遼援兵未獲響應;轉向延州求和,被拒,延州同時大批招攬西夏邊民,不從則殺,亁順怒而去攻平夏城。


(2)1105年,奪銀川。亁順求遼一起出擊宋朝,遼派兵千名駐塞上,並請宋召回伐夏人馬,宋拒絕;韓世忠大敗夏軍於米脂,攻陷銀川。年底,遼再次調停要求宋退兵,宋徽宗不同意,蔡京示意有意激怒遼使,以絕遼人斡旋之念。


(3)1106年,遼調停議和。 遼讓宋歸還夏城寨,宋使在蔡京授意下對遼帝出言不遜,遼帝居然一直不知怎麼應對。最終徽宗還是答應遼的調停,只答應將本年取得的土地還西夏,至於銀川等歸為制內。


(4)1114年宋徽宗以西夏招納宋叛將為由,命童貫討伐西夏。

橫山之戰:

1114年(政和四年),宋軍在童貫、种師道的率領下,在古骨龍大敗西夏軍。


1119年(宣和元年),攻克西夏橫山之地,西夏失去屏障面臨亡國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恢復舊時賜名作趙乾順,徽宗同意休戰。


攻佔橫山後,戰線已經推到了西夏國都前,眼看西部商業通道就要打通,平西夏後北宋也將得到夢寐以求的養馬場,大宋也將以裝備自己的騎兵部隊。更難得西北軍在沒事跟西夏打游擊中居然練出精銳的西北軍

6、遼亡夏擴

1124年,夏金稱臣,金賜予遼西北領土給西夏

1126年,夏按金割地的許諾,乘金攻宋的機會,開始攻打天德、雲內、武、朔等八地,武、朔被宋阻止,天德、雲內被金佔去。同時宋在西夏修築的堡壘相繼被攻佔

1127年,金朝把陝西西北部約千里割給西夏,以抵償原答應給夏的天德、雲內

7、夏之滅亡(夏蒙之戰)

1205年成吉思汗決計滅金,為防西夏的掣肘發兵攻夏


1207年西夏人不向蒙古納貢,成吉思汗率士軍攻到斡羅孩城,由於西夏反抗激烈使成吉思汗不敢深入腹地,次年春退回。


1209年成吉思汗再徵西夏,蒙古軍一直攻到西夏首都中興府(今寧夏銀川)相持兩個月引水灌城卻決堤淹了自己,撤退議和,西夏納貢宋公主和親,開始屢助蒙攻金


1218年成吉思汗以西夏拒絕發兵隨蒙西征為藉口,遣軍攻人西夏,西夏奉蒙古為主。


1226年,成吉思汗再度攻擊西夏,原因為西夏違反了和約。先後拿下甘州、沙州和肅州、夏州等


1227年成吉思汗分兵圍困中興府,自己則率軍進攻金朝,西夏滅亡。




@青澀老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